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走向可持續 自2011年啓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以來,青海省落實天然草原禁牧面積2.4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29億畝。截至2018年7月,已累計核發草原補獎資金169.75億元,全省近80萬戶牧戶享受到政策實惠。

青海:草地生態畜牧業走向可持續 自2011年啟動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下簡稱“補獎政策”)以來,青海省落實天然草原禁牧面積2.45億畝、草畜平衡面積2.29億畝。截至2018年7月,已累計核發草原補獎資金169.75億元,全省近80萬戶牧戶享受到政策實惠。 補獎政策的全面實施,促進了牧民收入持續增收,助力精準脫貧,推動草地生態畜牧業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道路,實現了生態好轉、牧業發展、農牧民增收三方共贏。 草原生態保護成效顯著。據監測數據顯示,與政策實施前相比,青海省草原植被蓋度提高了5.8個百分點,畝產鮮草產量增加13%。草原總體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局部地區出現好轉,生物多樣性增加,草原生態功能逐漸得到恢復。 畜牧業生產方式加快轉變。按照“扶優、扶大、扶強”的要求,培育和壯大以飼草料生產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生態牧場及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873個,形成“園區+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牧戶”等多種發展模式,建設飼草基地256萬畝、人工飼草基地保留面積775萬畝、畜棚14.13萬棟、貯草棚50萬平方米、青貯池30萬立方米、飼草料加工貯備基地19處,構建了草畜聯動、循環發展的草牧業發展格局。建立股份制、大戶制、聯戶制、代牧制4種模式,加速草場、牲畜、勞力等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促進畜群和畜種結構調整,推動傳統草地畜牧業向規模化養殖、集約化經營的現代草原生態畜牧業轉型。 截至目前,青海省建成適度規模養殖場2800餘家,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2%。生態畜牧業合作社達到961個,實現牧區和半農半牧區全覆蓋,入社牧戶達11.5萬戶,入社率達72.5%;整合牲畜1015萬頭(只),牲畜集約率達67.8%;流轉草場2.56億畝,草場集約率達到66.9%;從天然草原轉移到合作社或養殖場進行舍飼半舍飼養殖的牲畜達300多萬羊單位,生態畜牧業發展從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加快轉變。 農牧民持續穩定增收。據統計,2017年牧民人均純收入中,草原補獎收入達到3017元,佔牧民純收入的35%。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依託補獎政策設置42778個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牧民人均收入再增加1125元。特別是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中,有30361個精準扶貧崗位,直接帶動同等數量的精準扶貧戶近10萬人實現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