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還是那個濟南,大潤發卻不再是那個大潤發,大潤發的前世今生

話說濟南歷來是商家必爭之地,自從濟南開埠以來,工商業極為發達。

濟南本地的商業企業曾經非常紅火,其中包括濟南人民商場、濟南第一百貨、百貨大樓、山東華聯、大觀園這被行業稱為“五朵金花”的五家企業,也有三聯、濟南華聯等改開後的商業企業,更有貴和、銀座等後起之秀。

然而悲催的是,上述本地企業似乎都繁花不再了,舉例說明:濟南百貨被借殼,三聯被國美收了,山東華聯不見了,其他不溫不火;就連貴和前一陣也關閉了貴和商廈;貌似只有銀座還堅強的活著。

2000年前後,一批外資超市湧入濟南,包括沃爾瑪、家樂福、樂購、易初蓮花、大潤發等。

濟南還是那個濟南,大潤發卻不再是那個大潤發,大潤發的前世今生

濟南沃爾瑪

但截止到現在,沃爾瑪在濟南關店一家,樂購關店,易初蓮花關店,家樂福原本兩家的計劃開了一家。

只有大潤發算是一個奇蹟。

濟南還是那個濟南,大潤發卻不再是那個大潤發,大潤發的前世今生

大潤發 洪樓

大潤發RT-MART是來自臺灣的大型連鎖量販超市,由潤泰集團創設。97年在上海成立上海大潤發有限公司。潤泰紡織中國大潤發股權16.7%、 潤泰建設持有中國大潤發股權10.85%而法國歐尚佔絕對大頭,持有67%股權。後來有無股權變動沒了解。

濟南大潤發是和人民商場合資的,成立於2000年,名字叫濟南人民大潤發商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是人民商場董事長郭連海。

記得當年曆城區洪家樓有個金鷹商廈,生意很不好,後來大潤發看好了這個地方,就改成了現在的歷城大潤發,結果那個火啊。直到現在歷城大潤發也是所有大潤發門店業績比較好的。有人就分析原因:地理位置好、佈局設計合理、檯面pop引人、規範化操作、資訊暢通、免費會員制、印花促銷及時、通勤化交通、商場集市化等等,因此儘管前期貨品品牌、質量為人詬病,但依然擋不住人們的購買慾望。

當年東郊的村民都是坐車來大潤發買東西。濟南大潤發也成為大潤發的華北總部,華北的新門店開業前,員工都是到歷城店培訓檢核合格後才回到各自門店。濟南其他三家店分別是歷下店,在文化西路;天橋店,在堤口路;山水店,在二七南路。

在整個超市行業,大潤發無疑是相當成功的,號稱19年來只開店沒關過一家店。這也得益於其管理層。

大潤發的高層管理基本都是臺灣人,小編曾經接觸過濟南大潤發的吳董春相先生,非常和藹文雅的一個老先生。但是中層基本都是本地招聘,據說有相當部分的中層狐假虎威,對基層員工、廠家導購頤指氣使,比他的主子架子還大。

然而就在網購興起之後,大潤發的日子也不好過,尤其是阿里、京東的崛起,更是火上澆油,大潤發也弄了個飛牛網,然而大潤發自己很難玩起來,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可言。大潤發是傳統零售企業,數十年的發展,並沒有愈來愈強大,反而在新消費群體崛起的今天,被時代所“拋棄”,流失了許多客戶。因此,大潤發也急需變革。

2017年,大潤發被馬雲收購了,這一點讓很多同行感到意外。

濟南還是那個濟南,大潤發卻不再是那個大潤發,大潤發的前世今生

大潤發天貓海報

在被馬雲收購的3個月後,創始人黃明端揮淚離場,據說帶著高管集體走人,臨走的時候留下了一句話:“戰勝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阿里一個雙十一成交額就達到了1700億,而整個大潤發最高時一年銷量才突破1000億!

所以,必須承認,大潤發和阿里合作,是雙贏。於阿里來說,可以藉助大潤發實體店開展新零售帝國。線上線下的融合,無論是線上流量,還是線下流量,通過各種體驗得到沉澱,互相引流,並且提升忠誠度。

時代潮流滾滾而來,這無法改變。

老濟南們,你逛的大潤發已不再是那個大潤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