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第266篇推文 正文:1477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前年由於厄爾尼諾導致乾旱,去年遭受7.0級地震引發海嘯,今年又受到颱風山竹侵襲。

400年的殖民歷史,更讓菲律賓無法徹底地進行土地改革,80%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裡,由小農、佃農耕作。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農業產值佔菲律賓全國GDP的20%,40%的勞動力依靠農業為生。

如何做到的?

1

天無絕人之路

植物的生存能力,遠比人們想象的厲害。

菲律賓南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樣的高溫多雨溼度大,但一萬年的演變讓有些作物,早已適應了這樣的天氣。

水稻、玉米、椰子,雖然附加值低,但不易腐爛的特性,讓其成為小農的最愛。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熱帶水果附加值高,但易腐爛,採摘後必須及時製成罐頭、冷藏或密封,這需要極大的資本投入。

不過還好,這裡並不是顆粒無收的不毛之地。

能生產水稻、玉米、椰子、甘蔗、香蕉、菠蘿、芒果等農產品,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利用這些農產品創收。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2

外向型農業

海洋雖然帶來了海嘯和颱風,也給菲律賓帶來了搞進出口貿易的地理優勢。

水稻、玉米等低附加值農產品的生產,保障了本國的糧食安全。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香蕉、菠蘿、芒果、木瓜、椰子等熱帶水果,則成了出口創匯的主力軍,主要出口到日本、韓國、中國市場。看到有搞頭,愈來愈多的大型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乾脆在菲律賓的MIndanao、Palawan僱傭勞工,搞起了熱帶水果種植。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蔬菜和一些不適宜當地氣候的寒帶水果,則通過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中國進口。

外向型的發展,為菲律賓帶來不少先進的農業技術。

也讓其忘記了善用熱帶雨林中肥沃土壤中的腐殖質,轉而選擇了石油農業。

這造成其全國幾乎沒有原藥生產,需要進口大量的農藥化肥,自產的化肥佔總用量的35%,進口量佔到了65%。

菲律賓不是個例,很多國家都存在這樣的問題,例如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尿素和磷銨進口國。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這對於咱們卻是一件好事,隨著“一帶一路”沿線經濟地不斷髮展,我國現已成為最大的化肥出口國,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菲律賓、斯里蘭卡等國50%的肥料,都是從我國進口的。

3

豐富的漁業資源

臨海可能種不出沙棘、仙人掌果,但有個好處——漁業資源豐富。

除了捕撈、沿岸池塘養殖、網箱、網圍外,海洋都市漁業令人羨慕。出門就能捕魚,就在各群島水域間進行作業,當天往返,能捕到小沙丁魚、羽鰓鮐、鯷魚、圓鰺、梅鯛、圓腹鯡等小型中上層魚;遮目魚、劍魚、旗魚、大魣等大型中上層魚類;以及鰏科、金線魚科等底層魚類以及蝦類。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所捕的漁獲不少用於鹽制或乾製,有的用來制魚露,也有一小部分熏製。

可惜無動力漁船和傳統的捕撈方式,讓大家覺得不過癮,生產效率太低了,賺錢太慢了!

於是,珊瑚礁區域被炸藥捕魚的給炸穿了,向海洋水域輸送養分的紅樹林也被砍了。

看來相比於天災,人類自己造成的災害,也不遑多讓。

於是,政府設置了人工魚礁,劃定漁業禁捕區,紅樹林帶植林,開展漁業調查研究,在離岸15公里以內海洋水域作業和在市政府管理範圍內的內陸水域作業的漁船,有了噸位限制,以求都市漁業的生態資源得到良好的保護。


這國家的農業,在乾旱、颱風、海嘯中搞的風生水起


如何面對天災,動植物其實比咱們更有發言權。

棲身珊瑚礁,可以躲避湍急的洋流,這是有了一個家。

海邊的紅樹林,提供的養分,是魚類的一條財路。

毀了家,斷了財路,還要求魚類長得好、長得壯,能應對極端天氣,這不搞笑麼?

環境被大肆破壞之後,只有靠農業保險這種金融工具來分攤損失。

農業保險確實有一定作用,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合理利用那些在極端天氣下,依舊生存繁衍了成千上萬年的自然資源。

投入補貼生產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突出熱帶水果的生產優勢,善用自然饋贈的漁業資源,我想這大概就是菲律賓農業的生存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