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山東泰安有一個縣叫東平,北臨濟南 ,南接濟寧,西連河南臺前縣。縣域西南有一大片水域叫東平湖,相傳是八百里水泊的遺存水域,景色美豔,故事豐富,典故頻頻。向下看看,有什麼收穫?

東平湖風景區,三面環山,景色優美,素有“小洞庭”之稱。沿湖文物古蹟遍佈。湖東岸是水滸英雄頭領宋江攻打東平府城駐地,有後漢東平國憲王劉蒼及其後代墓葬地,有稱為東平古八景之一的“黃石懸崖”。西岸有我國古代著名的京杭大運河故道,有水滸英雄晁蓋等好漢初聚地司裡山,有國家森林公園臘山,有明朝萬曆七年修建的寺院“月岩寺”。北岸有唐朝大將程咬金的“程公祠”,著名的農民起義領袖“楚霸王”墓地,有風景秀麗的鏵山景點,有北齊名僧安道一書寫的洪頂山摩崖刻經。湖東南方有宋朝時東平郡太守劉敞修建的樂郊池亭遺址。“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泛舟梁山泊,登上樂郊池亭曾寫道:“樂郊何所樂?所樂從公遊……有山在其東,有水出逶迤。有臺以臨望,有沼以遊嬉。仰俯迷上下,朱欄映清池,草木非一重,青紅隨四時。”“樂郊池亭”是當時一處公園,歐陽修到公園遊玩數日發出感想。在樂郊有何樂呢?樂就到此地來遊玩,可見在古代東平湖就是一處遊玩的好去處。東平湖水下還淹埋著隋代建築清水石橋,由於黃河決口,形成水泊,淹埋水下,已無法看到它的真面貌,據考證,此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橋長四百五十尺,比河北趙州橋還早5年,唐代詩人高適看到此橋之後就留下了:“沙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的詩句。據記載:石橋是在宋鹹平三年被淹沒的。

東平湖中的小島叫“聚義島”,島呈橢圓形,據說歷史上曾是九省御道,設有重兵把守,歷代都是軍事要塞,更是水滸傳中水滸英雄出沒之地,傳說“智取生辰綱”之後,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阮氏三雄七個水滸頭領為了躲避官府緝拿,便來到此島寺院聚義,所以也稱“聚義島”。晁蓋死後,就葬於此島,島上原有一寺廟叫“觀音堂”,由於晁蓋生前喜愛梅花,為紀念晁蓋,後人便把觀音堂改稱為“藏梅寺”。寺內原有口大鐘,與東平府院內的大鐘合稱為“姊妹鍾”,撞擊其中一個,另一口大鐘則應聲而和。現如今寺院已毀,僅存鍾架、殘垣、斷碑。島上還留有“洄源亭”遺址。洄源亭是唐朝著名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所建。建成之後,他曾邀請濮陽太守、魯郡太守、濟南太守、濟陽太守一同來洄源亭飲酒賞景,他們看到這麼美好的景色,就把東平湖譽為“小洞庭”,吟詩作對中蘇源明這樣說到:“小洞庭兮牽方舟,風嫋嫋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意思是說船隨纖繩駛進“小洞庭”,輕柔的風吹拂在水面上,淡淡的白雲連著岸邊的絕壁形成一幅壯觀的圖畫。宋代文學家蘇轍夜過東平湖(梁山泊),為“小洞庭”美妙的夜色所陶醉,也留下了“更須月出波光淨,臥聽漁家蕩槳聲”的美好詩句。

東平湖是《水滸傳》中描述的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遺存水域,西近京杭大運河,東連大汶河,北通黃河,總面積627平方千米,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蓄水總量40億立方米。東平湖古稱“大野澤”、秦漢時稱“鉅野澤”、宋代稱“梁山泊”。這裡青山環繞,綠柳垂岸、碧波盪漾、銀鷗翔天,一幅天然優美壯麗的山水畫卷,早在唐代即有“小洞庭”之美譽。東平湖是我國水利建設史上空前的偉大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一個重要輸出口。滔滔不盡的長江水通過梯級提升,將源源不斷地流入比它海拔高40米的東平湖,然後通過“穿黃隧道”,流向廣袤的華北平原,讓那片乾旱的大地重新煥發出綠意蓬勃的生機。東平湖水質肥沃,無汙染,湖產資源豐富,生長著鯉魚、鱖魚、甲魚、鯽魚、鯰魚、大清蝦,田螺等50多種魚類、貝類,菱角、雞鬥米、蓮藕等十幾種水生植物。麻鴨蛋、松花蛋、菱米、芡實等水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各種魚類都是餐桌上美味可口的佳餚,味道鮮美的全魚宴是東平湖特有的地方名吃。

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東平湖

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夕陽下的東平湖

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生態東平湖

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綠色東平湖

山東有個“小洞庭”景色別樣歷史久遠故事精彩絕非浪得虛名

湖天一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