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失街亭,在三國演義裡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原著和影視劇裡描寫和表達也是非常詳盡。街亭失守,不僅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半途而廢,同時又損失了蜀漢一員悍將,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講,都是得不償失的。

根據史學家的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失街亭固然是馬謖的重大過錯,但並不一定非要選擇殺頭的辦法,但是諸葛亮卻斷然處斬了馬謖,這是為什麼呢?以作者之見,一是諸葛亮想起劉備的遺言,馬謖不堪重用,造成今天失誤,非常悔恨覺得對不起先帝,只有處斬馬謖才方能對得起劉備,諸葛亮對劉備的衷心,那可是昭昭如日月的。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第二方面,馬謖在守街亭之前是立有軍令狀的,也是因為這份軍令狀才造成了諸葛亮非殺不可,不殺不足以立威信。尤其是失街亭是第一次北伐就造成了這樣的重大失誤,要是不懲治馬謖,以後的北伐會更難推進。

那麼還有人可能會問,是不是諸葛亮本來就看馬謖不順眼想殺了他?以作者之見,絕對不會的。這從馬謖被處斬後諸葛亮哭的昏厥可以看出,另外作者分析還有三大原因: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第一,馬謖是親信。

先說馬謖,馬謖是馬良的弟弟,在蜀漢陣營裡,也算絕對的人才。馬良很早就追隨了劉備,而且和諸葛亮的私交非常好,後來馬良在戰爭中陣亡了,就把弟弟託付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對馬良的弟弟馬謖也非常之好,曾經馬謖在監獄裡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裡面有這樣的說法,“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意思就是說丞相看待我馬謖就像看待自己的親兒子,我馬謖看待丞相您呢,就像看待我的父親。因此可以推測諸葛亮和馬謖的關係,就是如父的長兄,是有感情的。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第二,馬謖是人才。

根據《三國志·馬良傳》的記載,馬謖這個人才氣過人,好論軍計,非常有才華,熟讀兵書,也喜歡討論戰爭這類的問題,諸葛亮對他非常器重。據記載,諸葛亮經常把馬謖叫過來談話,一談就是一整天,叫做自晝達夜,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個日理萬機的人,大小事都要過問,事必躬親,每個事情都要親自打理,沒有時間聊天,和馬謖談話卻一談一整天,說明馬謖這個人談話當中,確實有過人的見解。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另外馬謖非常有才,也是有記載的。話說,諸葛亮南征的時候,馬謖去送行,送了好遠,分別時,諸葛亮拉著馬謖的手說,我們策劃了好幾年了,這次終於出征了,你有什麼重要的話對我說了。

馬謖說了十六個字,“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個在《三國志·馬良傳》裴注引《襄陽記》有記載,說的是,你要讓南蠻臣服,更多的是要靠德,靠感化,而不是靠武力的威脅,諸葛亮採納了馬謖的建議,這才有了後面的七擒孟獲。當然,如果沒有馬謖這話,諸葛亮也會這樣做,但至少說明馬謖和諸葛亮英雄所見略同。

三國演義:失街亭,諸葛亮到底想不想殺馬謖?

第三,馬謖有威望。

據史料記載,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十萬之眾為之垂涕。也就是說軍中的十萬人哭了,說明馬謖在群眾中是有威望的。馬謖治軍嚴明,又恩罰分明,深得軍中將士愛戴。

馬謖是親信,是人才,又有威望,所以諸葛亮也是不想殺他的。讀者大人們,你們有怎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哦~

賞經典詩詞,觀諸類文化,請關注【文史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