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陶器的发明,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崭新的一页,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项技术革命。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在安徽安庆的潜山县,痘姆陶器作为省级非物质遗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了解。

安徽潜山痘姆乡政府所在地旧称“马道头”,又叫“窑头”。此地处于黄泥岗,由于大自然恩赐,沉积了大量优质的黄粘土,具有得天独厚的生产陶器和砖瓦的条件。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从大量考古发现看,这里古窑密布,窑基呈状展布,是历代陶器的产地。而且民间至今仍流散有众多造型奇特、做工考究的古陶器。

据专业人士推测,这里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六千年前。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陶器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900度左右的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

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咸丰初年,窑户将窑厂迁至洪家洼(今厂址),继续生产。私人制坯、同窑轮烧,各自经营。

后有孙国雍、储水生等,将个体窑户分成八大股,轮流烧窑,直至1949年。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1953年成立窑业工会,由主席方清泉集八大股窑户,兴办集体窑厂。

1954年,县派毕着文、张正德前来指导建厂。1957年,县将该厂改为国营痘姆陶器厂。

1960年,将该厂迁至县城附近彰法山。后红星大队另起灶,兴办陶器厂,为队办企业。不久彰法山厂因原料远,效益差,职工纷纷离厂而停产。

1961年,汪岭村刘金全组织县厂回来的职工,联合办起“汪岭村陶器厂”。

1974年,痘姆公社将红星、汪岭两窑厂合并为“痘姆公社陶器厂”。

制作陶器需选用纯净而细腻的黄粘土为原料,经手工淘洗、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画、雕刻等工艺。

作为安庆人,为痘姆陶器骄傲。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其实安庆的非遗文化是很多的,像我们最常见的黄梅戏,以及不曾听说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岳西高腔,文南词,这些都是国家级非遗啊!

例如桑皮纸,历经千年而不衰,因国家故宫大修而被选为了特供纸,从而保住了这一特殊技艺。

骄傲!安庆人的非遗,痘姆陶器在身边

对于这些文化,特殊技艺,我们要去保护,传承,在以后才有流传的机会!各位网友怎么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