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皮影戏为何一夜成为博鳌文化之夜聚焦话题

4月9日晚的博鳌东屿岛大酒店依永厅、长言厅沉浸在一片“深蓝”光影之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文化之夜”在此举行。在著名主持人陈晓楠的主持下,《大趋势》作者约翰?奈斯比特及夫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以色列ICQ投资人尤西?瓦尔蒂,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以及历史学家、作家张宏杰齐聚一堂,围绕“世界人文历史中的开放精神”这一主题,“回望过去,关照未来”,探讨现代生活方式对今天人文精神的影响,追溯世界人文历史中的开放精神。

一、科技信息的发达,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还是更贫瘠

演员张国立在文化之夜伊始针对自己一天的生活状态坦言,早上起来如同皇帝翻阅奏折一样刷朋友圈,刷微博,看新闻客户端,上厕所在看,睡觉前还在看,似乎整个世界被小小的手机连成一片。在科技发达、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人都成了千里眼、顺风耳,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的话引起台下一次次笑声。笑声中或许有惊讶,或许有共鸣,或许有瞬间产生的疑惑。正如张国立自己发问:现在的精神生活是好了,还是坏了;是丰富了,还是贫乏了;是热闹喧嚣的,还是孤单寂寞的?

二、渭南皮影让世界眼前一亮,中华文化就在田间地头你我身边

文化之夜开场,距今2000余年的渭南皮影戏伴着古朴豪迈的碗碗腔登场博鳌文化夜,现场表演了《人之初》皮影选段,用最朴实的关中方言讲述了何为齐国之道,何为齐家之道,何为做人之道,何为钱财之道。在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中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包括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孝为礼等等,这种具有底层性,地域性,教化性的地方戏剧在千百年来串村走乡,用皮影戏教化着没文化不识字的底层人民,普及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孝悌忠信的价值观,形成了底层社会的教育体系,也丰富了人民百姓的精神生活,其作用不可忽视。

三、渭南皮影生存现状引发各方争论,如何正确的文旅融合

一盏灯,布围框,五人忙吹拉弹唱,皮刻人,半面脸,一席地挥舞千军。渭南皮影起源于汉代,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明时期就沿着海陆两条丝路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中国最早走向世界的民族艺术瑰宝。皮影戏辉煌的时期,渭南华州有48个班子,一个班子五个人,有近四百名艺人从事皮影戏演出。一个老艺人可以唱近三百出大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皮影作为一项古老的艺术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衰落的命运,传统曲艺在市场化大潮的冲击中后继乏人,如今渭南地区只剩下3个专业的皮影表演班子,人数不足20人,如今登台表演的老人们平均年龄已在70岁以上。

皮影戏表演的队伍越来越少,很难再凑一台完整戏表演,而皮影的雕刻制作队伍却比之前多了很多,因为相比之下更能快速的提供经济收入。但是,皮影终究是一个个人物,也是一个个形象,在表演中人物才会有神采,在价值观和信仰的传递中,这些形象才会有生命。可遗憾的是,这些形象现在单纯变成了一个个旅游符号,卖给城里的游客,或送给外国友人当中国文化的符号。在这种转换过程中,虽然皮影戏的形式还在,但它的内核已经被抽空了,魂没了,这个魂就是内容。

笛卡尔曾说:历史有两种,一种是遗留性的历史,一种是传承性的历史。所谓遗留性历史,就是说有一些事物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年代出现过,这些事物应该把它放到博物馆,让大家知道我们从何而来。传承性的历史是指历史本身,跟我们当下生活仍有紧密的连结,它仍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渭南皮影戏所传递的价值观其实可以一直存在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止是一个展示项目,它可以像一粥一饭那样日常,一直焕发着生机。而皮影戏的文化内容与旅游的载体如何正确融合,笔者有以下感受:

1、渭南皮影老艺人年事渐高,先抢救性拍摄传统剧目集锦,让传承演绎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以继续得以展示,且不受时间、地域、场地、演艺人员的限制,随时可品味到最原汁原味的味道;

2、与高质量的戏剧创作团队合作,创新编排与时俱进的皮影戏,同时还可借助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如中央美院为威尼斯双年展创作的《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让地方戏剧全新包装具备更多国际范;

3、与知名旅游景区合作,借助其高人气流量,发挥其载体作用,共同打造全新皮影戏演出,为景区和皮影戏共同提升知名度及经济收入,同时配合皮影戏形象元素,设计系列文创衍生商品,让传统文化成为一份潮流伴手礼;

4、在皮影戏名利双收的过程中,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不愁生计的踏实学习传承这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结束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渭南皮影团队的老艺人年龄不断增大,谁来继承他们的衣钵,谁来继续演绎传统古朴的碗碗腔调呢?演了一辈子戏,老艺人们也在担心谁来做下一个“我”。

在笔者访谈期间,老艺人说到,灯光下,就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只是在用心的演绎好每一个角色。无论怎样,他们也会一直坚持并乐此不疲的付出着,这样追寻的脚步从未停止,画着,刻着,唱着,摆着,爱着...好像在他们的手中,在他们的心里,永远都是皮影戏的春天。即使,皮影艺术或许也会被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逐渐遗忘。但他们依然会执着,且脚踏实地,不离不弃,发扬着自己内心中的匠人精神。

就如同张国立结尾时说到的,我们的精神生活不只是在喧闹的综艺娱乐中,我们要认识到目前人文精神的贫瘠,在追赶效率和更高的数字的同时,回望历史,保护好我们文化自信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