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初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人。孟轲小时候,他家附近是一片坟地,经常有披麻戴孝的送葬者来这里安葬亲人。孟轲和邻家的男孩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假装哭得很伤心,一边用铲子挖墓坑。孟轲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穷苦。孟母看见儿子总是玩送葬的游戏,长大不会有出息,就搬到城里居住。

孟轲的新家门前是一个集市,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孟轲常到集市上闲逛,还跟着小贩们学吆喝叫卖。孟母觉得这里也不是好地方,她又把家搬到城东的学宫附近。学宫里住着许多读书人,他们举止文雅,知书达礼。学宫里每天书声琅琅,孟轲常到学宫门前张望,回家后也学着读书、行礼,孟母这才放心,在这里定居下来。

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孟轲大一点了,孟母就把孟轲送进学宫读书。孟轲到底是孩子,难免贪玩,学习不用功,孟母很着急。一天,孟轲放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孟母停下来问道:“今天学了什么?”

孟轲答道:“学的是《论语·学而》,是孔子的文章。”

孟母说:“你能背诵下来吗?”

孟子背了几句,就背不下去了。孟母又生气又伤心,拿过一把刀,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孟轲既害怕又惊奇,就问:“娘,您是怎么了?”

孟母说:“孩子,读书就像织布,断了就再也接不起来。你平时不用功,就学不到本领,将来能有出息吗?”

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孟轲明白了母亲的苦心,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学问一点点积累起来。

十五六岁时,孟轲离开家乡,到孔子的家乡鲁国(今山东省曲阜一带)去求学。他找到一个老师,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跟从他学习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学习中,他对儒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孔子十分崇拜,他决心继承孔子的学说,弘扬儒学。直到几十年以后,他的学生问他:“先生平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唯一的愿望就是学习孔子。”

在鲁国求学多年之后,孟轲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收徒讲学。由于他学识渊博,又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吸引了很多学生。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大,就连邹国、鲁国的国君也经常请他去讲学,向他请教如何治国。孟轲很有抱负,也很自信,他说:“治理天下,除了我,还能有谁呢?”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人们对他不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孟子”。

孟子在邹、鲁两国的名声虽然很大,但这两国地域狭小,孟子的影响很有限,孟子觉得无法尽情施展自己的才能。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像当年的孔子一样,带领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宣扬自己的学说。

他们来到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见到齐威王,孟子就讲起了“仁政”主张,要齐威王以德服人,统一天下。可是当时各国都用武力争夺天下,齐威王也想争霸中原,不用武力怎么行呢?所以他觉得孟子的主张行不通。孟子很沮丧。齐威王派一个人来见孟子说:“我本应该来看望你,但是我受了寒,不能见风。你还是到朝堂上来,我们再谈谈吧。”

孟子很不高兴,心想:“贤明的国君,应该礼贤下士,齐王以生病为借口不来见我,而是要我去晋见,这是轻视我。”他对齐王派来的人说:“真是不巧,我也身体不适。请你转告齐王,我不能去朝堂见他了。”那人回去把孟子的话转告给齐王,齐王很不高兴。

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第二天,孟子的朋友东郭大夫家里有丧事,孟子准备亲自去吊丧。这时他的学生公孙丑说:“先生昨天推说有病拒绝了齐王的召见,今天你又去吊丧,齐王如果知道了,怎么办?”

孟子笑了笑说:“昨天生病,今天病好了就去吊丧,有什么不行呢?”就在孟子去东郭大夫家不久,齐王派了医生来询问孟子的病情。孟子的学生孟仲子连忙应付来人说:“今天先生的身体好了一点,已经到朝堂见齐王去了,不知他到了没有。”来人听了,只得去向齐王汇报,并留下医生等待孟子回来。

孟仲子急忙派人报告孟子:“您无论如何不要回家,一定要赶快到朝堂去。”孟子听了,没去朝堂,而是转道到另一个朋友景丑家里去了。景丑对孟子说:“在人世间,君臣关系是最重要的,应该互相恭敬。我觉得齐王对你很恭敬,而你对齐王却不够恭敬,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施行仁政的道理是最重要的。我把最重要的东西都给了齐王,怎么还不算恭敬?”

景丑说:“不,我说的是一般的礼仪。听到国君召唤,臣民就应该立即去见国君。你听到国君召见,反而不去了,这不合乎礼仪吧?”

孟子笑了,说:“天下人心目中尊贵的东西有三件:一是爵位,二是年龄,三是道德。在朝廷中论爵位,在乡里论年龄,至于辅佐国君统治百姓,应以道德为上。齐王怎么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所以,贤明的君主有什么事要与臣子商量,就应该亲自去见臣子。现在却不是这样,实在令人叹息。”他在景丑家中待了一阵,就直接回了住处。

在齐国住了一些日子后,孟子对齐威王失去了信心,准备离开齐国。齐威王听说孟子要走,派人给孟子送来黄金作为赠礼,可是孟子不肯接受,让人把黄金送回去,然后离开了齐国。

他的学生陈臻问道:“先生,齐王为了表示敬意,送给您黄金,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孟子对他说:“齐王不接受我的政治主张,我怎么能接受他的礼物呢?难道一个君子能用金钱收买吗?”陈臻听了,对老师的人品赞佩不已。

离开齐国,孟子又来到宋国、滕国等地方,他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各诸侯国之间,努力推行自己的仁政理想,然而那些国君都忙于征战杀伐,对孟子的一套不感兴趣。但孟子仍然没有失去信心。他见一些学生动摇了,便对学生说:“上天要把重大任务交付给某人,一定要先给他挫折,让他陷于痛苦,让他的筋骨受磨炼,忍受饥饿和穷困,从而磨炼他的意志,让他坚韧起来,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完成大业!”孟子就是这样激励自己的。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孟子已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可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仁政理想。这时候,他听到魏国招纳贤士的消息,便带领学生上路,来到千里之外的魏国。

魏惠王也想称霸中原,他很想从孟子那里得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计策。一见到孟子,他就迫不及待地问:“先生大名早就耳闻,您今天不远千里来到魏国,一定会有利于我的国家吧?”

孟子说:“大王,您为什么一开口就说利益呢?如果国君只知追逐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因此,大王您不要讲利,应该讲仁义。”

魏惠王说:“治理国家让我费尽心血。哪里有了灾荒,我就忙着派人去救灾。像我这样的国君不多啊。可我国的人口没有增加,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说:“大王善于征战,就用战争打个比方吧。打仗时,胆小的士兵丢下盔甲往回逃。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来。跑五十步的人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胆小,魏王觉得如何?”魏惠王说:“那当然可笑。逃五十步也是逃跑,与逃一百步的没什么两样。”

孟子说:“是呀!大王您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再指望您的百姓会增加。”孟子用这个比喻想告诉魏惠王,尽管他尽心治国,但只要不停止战争,使百姓安居乐业,就与那些不体恤百姓的国君没有什么两样。可魏惠王不明白孟子的意思,疑惑地问道:“先生,您有什么办法教给我吗?”

孟子对魏惠王讲述了实行仁政的道理和方法,对他说:“只要您实行仁政,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您,您也不用担心国家人口太少了。”

孟子讲得起劲,可是魏惠王仍然犹豫不决,因为他认为只有用武力征服天下,才能使魏国强大起来,所以对孟子谈的仁政不敢抱有希望。孟子在魏国受到魏惠王的厚待,可他的主张一直未被魏惠王接受。

后来魏惠王去世了,他的儿子梁襄王继位。孟子前去拜见新国君。可是,不一会孟子就回来了。孟子对自己的学生说:“那新国君远看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了,也看不出他有什么威严。这种国君不足与他谋事!”

资治通鉴:亚圣孟子

孟子离开了魏国,再次来到齐国。这时,齐国国君换成了齐宣王。孟子又向他讲解了仁政的学说。齐宣王对孟子说:“我虽然迟钝,但是愿意试一试先生的主张。”

孟子觉得施行仁政的机会来了,就在齐国留了下来,做了客卿。不久,邻近的燕国发生了内乱,齐宣王想讨伐燕国,就征求孟子的意见。孟子认为,讨伐燕国,平定内乱,会得到燕国人民的拥护,就可以在燕国实行仁政了。因此孟子赞成齐宣王出兵。齐国占领了燕国后,却在那里实行暴政,其他各国联合起来救燕国,齐国只好退兵。孟子对齐宣王感到很失望,辞去了客卿之职,准备离开齐国。

齐宣王劝孟子留在齐国,并答应在国都临淄给孟子造一所房子,给他很高的俸禄,让他在齐国讲学。可孟子谢绝了,回到邹国。

这时孟子已七十多岁了,他不再去周游列国,便在家乡聚徒讲学,并与学生万章、公孙丑一起整理了《诗》、《书》等儒家经典,发展传播儒家的学说。孟子一生的思想与著述,被编为《孟子》七篇,成为儒家的经典。他的思想丰富了儒家学说,后世的人就把他称为“亚圣”,意思是孔子之后的又一个“圣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