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瑩觀世界|差0.5℃,未來世界就是另一番景象

晓莹观世界|差0.5℃,未来世界就是另一番景象

0.5℃的溫差,卻決定著珊瑚礁的存活。

齊魯晚報記者王曉瑩

最近,“氣候變化”這個話題再次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從聯合國發佈的報告到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理論,都在告訴人們:是時候再次注意地球的“體溫”了。英媒甚至提出了這樣的口號:人類還有12年來避免氣候災害!

10月8日,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威廉·諾德豪斯和保羅·羅默,獲獎理由是:他們找到辦法解決我們這個時代最基本、最緊迫的問題——全球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和世界人口的福祉。

對於威廉·諾德豪斯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他曾與美國諾貝爾經濟學獎第一人保羅·薩繆爾森合作編著經典教材《經濟學》;但諾德豪斯的主要貢獻,也是他此次獲獎的原因,主要在於氣候變化經濟學。20世紀70年代以來,他發展了研究全球變暖的經濟學方法,建構起科學模型,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了有效途徑。

就在諾德豪斯因為研究氣候變化而獲諾獎前不久,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了一份關於氣候變暖的報告。報告稱,如果氣候變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平均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期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

別小看這1.5℃,要知道,自19世紀中葉以來,全球平均氣溫才上升了1℃。如果能把全球升溫控制在1.5℃以內,對人類和生態系統會有更多益處。

這一報告與2015年的《巴黎協定》密切相關,當時《巴黎協定》提出,要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的升高幅度控制在2℃以內,併為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如今,距離《巴黎協定》簽署才不到3年,“1.5℃”這個數字卻即將在二十幾年後到來,這實在不得不讓人感嘆有點太快。

2℃和1.5℃,到底差在哪裡呢?《報告》提出,當溫升從1.5℃發展到2℃,氣候變化的影響很可能從量變到質變。比如我們很熟悉的珊瑚礁退化,珊瑚對溫度變化很敏感,1℃到2℃的溫度變化就會讓它們出現反應。科學家預測,在升溫2℃的情況下,全球99%的珊瑚礁都將退化;而在升溫1.5℃時,珊瑚礁退化的比例減少到70%-90%。這0.5℃看似不多,卻關係到珊瑚礁的存亡。

今年夏天,許多國家遭遇了氣象災害,比如登陸亞洲的颱風“山竹”、最近正在美國肆虐的“邁克爾”。這些熱帶氣旋也與氣候變暖有關,這份《報告》認為,若將升溫控制在1.5℃,亞洲東部和北美洲東部等多個地區因熱帶氣旋導致的強降水概率將有所降低。

海平面上升更能說明問題:如果氣溫升高2℃,到本世紀末海平面的上升幅度將在36釐米至87釐米之間;這一數字比氣溫升高1.5℃時高出10釐米,而這10釐米的海平面,足以讓1000萬人的生命面臨威脅。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翟盤茂表示,我們正在見證全球升溫1℃的各種氣候變化影響,如更頻繁的高溫熱浪、北極海冰消融、海平面上升和一些區域的強降水、乾旱等極端天氣事件等。氣溫升高1.5℃後影響將更大,但與2℃相比,上述極端氣候事件影響將小得多。

然而,想要把升溫幅度控制在1.5℃以內並不容易。這意味著在12年內,全球碳排放量需要減半。報告稱,為完成這一目標,二氧化碳在2030年的排放量應比2010年減少45%;到2050年,必須要達到“碳中和”,即人類屆時向大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不能多於從大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

控制碳排放絕不是某個國家或個人可以做到的,需要全球各國的努力,儘管這一努力困難重重。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最近又表態稱,沒錢搞“全球氣候會議和那些毫無意義的事”。但也有一些國家正在作出承諾,比如英國的年均碳排放量自1990年以來已減少40%,並承諾在2050年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80%。還有一些歐洲國家已制定了諾德豪斯曾提倡的碳排放稅,比如芬蘭、瑞典、丹麥等國。氣候變化這個不新鮮卻又迫在眉睫的話題,需要的是全球的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