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中才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河底全景)

中国传统古村落唐河底有着七百余年的历史,村里的唐姓人是北齐晋昌王唐邕的一支后裔,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唐姓一族作为千百万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中的一员,尤其是清康乾盛世以来,唐姓一族不忘家风,耕心种德,笃学尚品,抱诚守真,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里所概述的唐河底村居民的衣食居行即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从时间跨度上,大体从清朝到当今时代,历三百余年。所谓衣,主要就是居民的外衣、内衣、鞋、袜、帽、巾、头饰等在不同时期的变迁;食主要集中于食品名称及相关用具的变迁;居指居住的房舍结构、陈列、院落、照明、用具等的变迁;行主要讲述交通运输的变迁情况。

一、外衣 根据口口相传,清朝时期,唐河底族人读书人比较多,读书人穿衣多以长袍马褂为主,夏季长袍为单层,春秋季为夹长袍(多层或长袍的面里和面外之间有夹层、夹层内絮薄棉花等);冬季长袍为棉质的。马褂多以对襟式,分为长袖、半袖、无袖(坎肩)等方式。而佃户、长工等劳苦底层百姓,多以黑面袍裤(裤脚使用裹脚布扎紧,裤裆肥大,腰部折叠掩回又称掩裆裤。裤带宽而长,不得打结,只能在腰部前方对折后押在裤带中)、对襟上衣为主。有一种使用羊羔皮做的坎肩或大衣,多被羊夫或富裕家庭的男士使用。男士对襟上衣,多为中间对称,上下布置三或五颗用布条打结做的扣子(数量为三,代表天地人三才,数量五代表五德)。女士多穿及膝长衣,左衽,边绣花色。老年妇女扎裤脚。平坟运动时取得棺椁内的衣服,多蟒袍。民国时期,学生军人官家背景的人家,开始穿中山装。经商的依旧以长袍马褂为身份标志。个别妇女有旗袍装。进入新中国后,与苏联结盟友好,时兴工人装衣服,男女皆穿吊带式长裤,有官方背景的学生或干部,时兴毛泽东式中山装。进入文革时期,青年人多穿海军蓝或陆军绿军装。一直到1980年代,那种传统的黑面袍裤才彻底从唐河底消失。村里种田的人因田间劳作,多穿对襟式上衣,长裤。作为御寒的坎肩衣服,基本上在生活中消失。1980年代后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衣服形式多样,传统的花衣或红衣不再是女性专利。西装,裙子层出不穷。

男士婚礼装由民国时期的长袍马褂礼帽,在1950年代变为中山装,解放军装,进入1980年代,变更为各色西装。进入2000年后,服装样式变更较多,但基本上以西装为主,偶尔有唐装汉服出现。传统的女士婚装讲究厚成,不论冬夏多穿红色棉衣棉裤。人民公社期间,也有穿女士中山装或青年装的,进入1980年代后,西方婚纱逐渐流行开来。但传统的红色衣服的基调未发生大的变化。传统的红色绶带淡化,变为胸前的新郎(娘)佩花。

五岁以下小孩的衣服,多以开裆裤为多。

二、内衣 1970年代前,部分家庭依旧使用传统的白色、红色棉布制作内衣内裤,其中尤以新妇肚兜、幼童肚兜做工讲究。内裤的颜色,男士为白色,女士为红色。但更多的家庭使用市场销售的内衣内裤,地方叫腰腰和库衩衩。女士还不使用乳罩,个别女性使用胸带包裹突出的胸部,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港台影视的传播,乳罩逐渐进入普通女性的生活之中。

三、中衣 相对内衣和外衣而言,姑且把寒冷时穿在外衣和内衣之间的衣服称为中衣。春秋两季多穿夹衣,即加厚的衣服。冬季多穿棉衣。一般多在夹衣、棉衣外套一件单衣,有的直接就是一件夹衣、棉衣。进入1970年代后,时兴手工编织的毛衣毛裤。进入2000年代时,毛衣毛裤已经退出衣服行列,代之以羊毛衫、驼绒裤等。

在困难时期,唐河底村的衣服基本上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的衣服接力给弟弟穿。有的家庭的衣服,冬季把棉花絮上即为棉衣,春季把棉花掏去,即是夹衣,夏季把夹衣一分为二,就是单衣。甚至兄弟或父子就只有一套比较像样的衣服。

四、鞋 一直到1980年代,唐河底村家庭用鞋,多以手工制作的千层底鞋为主。千层底鞋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十分费力消磨工时。需要的工序有:

1、把粗麻(胡麻的外皮)用拔吊制作成麻绳。

2、用浆糊把破衣烂布黏贴十层许,晒干,制作圪襒则。

3、使用鞋底样,在圪襒则裁剪出鞋底。用裁出的圪襒则鞋底用白布包边。使用锥子打孔,穿麻绳,密密麻麻的把五到七层鞋底圪襒则缝制在一起,即纳鞋底。

4、使用鞋面样,在圪襒则上裁出鞋面,扪上黑布,然后使用棉线,把鞋面和圪襒则密密麻麻的缝制在一起。

5、把制作好的鞋面和鞋底用麻绳缝合在一起。

6、使用鞋楦把鞋楦大,避免搁脚挤压脚趾现象发生。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拔吊

进入1950年代,市场有销售的现成鞋,但价格高,购买的人不多。进入1970年代,有使用废旧胶皮轮胎割鞋底或采购塑料鞋底制作布鞋的,但因为透气性差,脚汗不容易排泄,冬季寒冷,易冻脚等原因,使用的并不多。比较传统的老年人,多喜欢羊毛毡鞋。也有传统熟制牛羊皮制作皮鞋的。另外随着解放军的大面积使用的胶鞋,又称解放鞋。购买解放鞋的逐渐成为时尚,但解放鞋价格高,宜捂脚,穿的并不舒服。夏季农民种地或行路,经常有光脚的。皮鞋是高级鞋,在外工作的公家人才穿。整个1980年代前后,夏季小孩穿塑料制凉鞋,不吸汗,易打滑。进入1990年代,所用鞋均由市场采购。主要有北京布鞋、皮鞋等。在雨季,有个别人穿胶皮雨鞋。因为采购或制作鞋费工费钱,村里人劳动时,有赤脚的习惯。作为小孩的鞋,驱魔辟邪目的,多以老虎为主。

五、鞋垫 一直以来,鞋垫是未婚女问未来婆家展示女工活的东西,多使用圪襒则缝制。也是夫妻之间或情人间表达爱意的信物,多绣鸳鸯戏水,并蒂莲等。一般家庭成员使用的鞋垫直接缝制即可,讲究的人家多绣“平安”、“杰祥如意”等字。进入2000年代,鞋垫多为市场采购。也不再作为女工的必备手红技艺。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鞋垫

六、袜 1970年代之前,老年人多喜欢穿自己缝制的袜子,即用袜楦,撑白布,使用针线缝制。夏季单层,冬季多层。

自1950年代许,有机械制作的线袜就有上市的,也逐渐出现在唐河底村。1970年代,材质多为棉质,后逐渐出现化纤材料制作的。因为化纤材质的袜子不吸脚汗,并不太受人欢迎。但是手工袜子已经不再生产了。因为节俭的原因,夏季穿袜子的人不多,冬季个别人不穿袜子。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袜模

七、帽 清代男士商人帽子多以瓜皮样式为主。根据平坟运动中取得的当时乡绅或读书人的墓中衣服,男士为宝顶翎羽帽,女士插花凤冠。民国及以后,随着军帽的出现。各个时期的军帽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帽子。如八路军帽、雷锋帽、新中国各个时期不同制式的锅盖式解放军帽。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时期,白毛巾包头成为现代农民的标志,鸭舌帽成为工人和学生的标配帽子。在夏季,使用麦秸制作的草帽是必须品,防晒,遮阳。也有使用杨柳枝、五加皮藤做凉帽的。

一直以来,妇女多以头巾遮盖头部,戴帽者甚少。

八、头饰 妇女婚前留有刘海,婚后打发髻。男士多平头或光头,若留发过长,则视为不良装扮。进入1950年代后,妇女短发成为解放的标志,所以多有短发妇女。但传统妇女多梳妆两个大辫子。进入1980年代后,烫发逐渐出现,披肩发也成为时尚,各种发饰出现,传统的发髻已经很少见到。

九、肩垫、袖套、胸牌、手套、耳罩、围巾 1990年代前,农民种地吃饭用水多需要扁担来挑,所以制作较坚硬的弧形肩垫披在肩部,脖子前使用系带,打结。随着种地多使用骡马等运输,肩垫退出生活用品行列。使用中为防止衣袖、胸襟磨损或变脏,制作了袖套和胸牌。胸牌老少均有,尤其小孩老人吃饭时使用的胸牌叫饭牌牌,家庭妇女做饭时多挂胸牌,长度有的一直到膝盖或脚面。因冬季出行的需要,手套耳罩必不可少。民国前后,手套多使用五指一体的棉质手套,后来又改装为大拇指和四指分开的手套。进入1970年代,机织的手套进入百姓家庭,还出现了皮手套,胶皮手套。耳朵上扣上使用的保温耳罩,材质有棉花、羊绒等,还有使用犵狸尾巴制作的。围巾多使用手工编织,围在脖颈或展开围在头部,保护脖颈以上部分防止受冻。

一、面食类

1.菜稀粥 方言发音称为菜(cei)稀(si)粥(zhuo),用小米、土豆、西葫芦、南瓜、黄豆、面条等煮成一锅的半稠状和子饭。菜稀粥有的烘油调料。

2.捞饭 小米煮到才开花,用漏勺捞出,然后使用小火焖干。一般配用土豆、红薯、南瓜等辅助蔬菜。

3.谷垒 方言称呼,具体用字不明确,有点地方写为谷类。使用细碎的土豆条(榆钱钱、槐树花、茴子白等)拌面粉,使用蒸笼蒸熟。面粉使用小麦、高粱、玉米等制作。

4.粘糕 方言称为粿。使用软小米(糜子去皮)制粉,拌水到可握成团时,放到蒸笼内蒸熟。初出笼的熟米粉团称为面香。熟米粉团包红糖或萝卜丝,下油锅炸出的成品,称为糕。因熟米粉团粘性大,称为粘糕,有的取吉祥名字写作年糕。一般用于年饭、婚庆寿宴,寓意步步高。

5.撅儿 即饺子。用小麦面或小麦面拌白玉米面制作,撅成团状,煮熟吃。用高粱、玉米面制作的饺子,长条状,只能蒸食。饺子馅多为胡萝卜、羊肉。

6.油茶 使用猪羊牛油煮豆面、玉米面等熡炒制作,食品制作完凝固一块,待食用时削切在锅中成糊状食用。

7.炒面 使用玉米、小米、豆子、枣等几种或一种熡炒熟的食品碾磨成面粉,可以拌水食用。多用于外出就餐不便时食用。

8.面条 方言发音为“喈喈”,使用小麦粉制作。粮食困难时期,也参入白玉米面等制作。多用于喜庆宴席。

9.疙瘩则 也称呼为揪片,多用小麦面擀为面皮状,用手撕开煮熟。

10.剔拔股 使用玉米面粉或高粱面粉作为基本面粉,配用小麦面粉作为粘结面粉,用温水和成团状,放在手持的托板上,然后用拔面铁丝或筷子,拔面进锅。粮食困难时期,多用榆皮面代替小麦粉。

11.碗剔喈 面粉制作同剔拔股面粉,但比剔拔股面粉稍软和点。

12.包皮面 外面用小麦面,内部用高粱面或玉米面,擀开的面条。

13.餷圪蔸 使用餷子制作的蝌蚪状食品。地方方言发音,蝌蚪为圪蔸。

14.圪扯扯 热水和油麦面,用手搓为面条,蒸熟食用。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圪搓搓

15.栲栳栳 热水和油麦面,用手推搓为面卷,蒸熟食用。

16.猫耳朵 使用高粱面、玉米面或豆面等为原料,用食指抿为猫耳朵状的食品,又叫抿圪蔸。

17.扼灶灶 面粉使用高粱、玉米、豆类面粉,配榆皮面或小麦面,面团稀软,刚可成团状,粘性强。

18.河捞 相对于扼灶灶,区别在于工具的不同,河捞是把扼灶灶放在一个床架上,利用杠杆原理把杵压下,可以方便快捷的制作面条。多在食堂类场所使用。面条在沸腾的大锅中捞面,类似从大河中捞面条,故名河捞面。东峪沟一带又以其制作压面时的姿势称为撅悠悠。

19.焖面 把菜炒半熟,菜上放面条,焖蒸作用制作下的面食。

20.白皮面 即纯粹的面条,拌盐醋食用。

21.煮疙瘩 使用较粗的玉米面,热水和制成一寸许大的疙瘩饼,煮熟。

22.灌咋 即碗脱,用荞麦面成糊状,在蒸笼中蒸熟,放凉了吃。

23.糊糊 使用玉米、高粱等面食搅拌成浆糊状的熟食。

24.糯米 即软小米熬制的糊状食品。

25.特别备注:榆皮面 制作高粱、玉米、大豆类面食的粘结剂,使用老榆树皮、榆树根皮碾磨的面粉。略有苦涩味,粘性强。

二、饼类

1.河圪撇 锅内盛水或煮饭时,利用锅边空余的位置,把面饼贴上去,通过蒸的方式,把饼子蒸熟。

2.摊伙儿 使用玉米、高粱等面粉成糊状,在鏊子上摊开成饼状。

3.火色 即火烧。使用玉米、高粱等面粉发酵后,在鏊子或饼锅内烤制的饼子。

4.月饼 使用发酵的面包糖,在月饼模板内按压成型,烘烤成熟食品。中间点红色圆点。

5.发糕 使用玉米、高粱等粗面粉成糊状发酵后制作。

6.窝窝头 使用玉米、高粱等面粉制作为帽壳状,蒸熟。

7.花馍 使用小麦面或添加白玉米面发酵后,捏成花、动物等形状,蒸熟。比较典型的名称有窟蓝、佛手、石榴、燕子、蛇、核桃虫等。

8.馍馍 使用小麦面或添加白玉米面发酵后,成团装,蒸熟。

9.飦儿 使用熟的芝麻、豆类等果实,用糖浆粘结成的食品,已失传。

10.油条 添加明矾成软条状的面条,在油中炸熟。

三、汤类

1.拌汤 使用小麦面粉,加水拌为絮状,煮熟。半流食,易消化,多用于体弱者食用。

2.飵飵 使用较粗的玉米面,洒在沸水中成汤食用。

3.米汤 即米他(音),用水和小米熬制的汤。

4.豆浆 用豆类面粉熬的汤。

5.豆腐脑 豆浆点仡佬而成团装的絮状的食品。

6.绿豆汤 使用绿豆熬制的汤。

7.鸡汤 使用老母鸡熬制的汤,同类的有排骨汤、丸子头、豆腐汤等

8.鸡蛋汤 使用鸡蛋搅拌后溜到沸水中成絮状的汤。

四、菜类

1.烩菜 用白菜,豆腐、猪肉、粉条等熬制的杂烩菜。

2.炒类 炒鸡蛋 炒韭菜、炒西葫芦、炒南瓜、朝野蒜、炒猪肉、炒小蒜等。

3.泡菜类 使用杨树叶、柳树叶、臭椿树叶、白菜等泡制的酸菜。

4.凉拌菜类 使用甜菜(俊达)叶、小蒜、苦菜、灰灰菜等煮熟拌制的菜。

5.腌制类 西红柿(洋四则)、胡萝卜、罗卜、芥菜、西瓜皮、豆角等腌制而成。芥辣是特殊的一种腌制食品,使用芥菜疙瘩切成丝或一分许的小块,洒芥菜籽的粉,或拌辣椒腌制成。

6.肉类 焌肉(使用猪皮、牛羊猪的小骨头熬制的胶体状食品)、丸子、千层皮(猪耳朵)、灌肠、馏肥肠等。

7.烘烤类烤山药 在柴火的灰烬内埋土豆、玉米等烘烤成熟使用。有的在湿土内埋藏土豆等,进行烘烤。也有架在木柴火上烧烤羊猪牛肉。

五、饮食用具

1.灶具

(1) 灶 多在炕头垒制连体灶,前为大锅用于蒸煮,后为小锅用于焖炖。居室内灶台烟道入炕体,多在冬季采暖煮饭。夏季灶台简陋,多使用三角灶(三根木桩支起的灶),烟道直排。这些灶的燃料多数使用片柴,清末民初已经使用少量烟煤,无烟煤。使用炭块的不多,主要用无烟煤粒制为煤泥使用。进入2000年代后,逐渐使用电磁灶、液化气灶等。

(2) 拝 即风箱,一种长方体状木制的鼓风设备。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2.炊具

(1) 锅 一般为铸造的铁锅,根据用途分为炒菜或煮饭用。进入1970年代出现铝制品锅,称为钢东锅。进入2000年代,出现不锈钢锅。

(2) 碗 早前使用陶制品碗或瓷碗,进入1950年代,出现搪瓷碗、进入1970年代,出现塑料碗。根据碗口大小,又分为小碗、中碗、海碗。

(3) 瓢 使用葫芦刨开两瓣制作,或使用熟铁、青铜制作。进入1970年代后出现塑料制品、铝制品的。

(4) 盆 多使用陶瓷制作,进入1970年代,使用搪瓷制品、塑料制品、铝制品的逐渐普遍开来。进入2000年后出现不锈钢制品的。

(5) 油(醋)壶 使用荆条编制,内涂猪血油纸形成不渗漏的容体。

(6) 案板 多用杨柳木制作,根据用途用,一般分为擀面或切菜两种。

(7) 菜刀 即使用精钢锻、锤的切菜刀。1970年代,以来远马家菜刀出名。

(8) 盅 一种口径在一寸及以下的小容器,多用于饮酒。

(9) 碟 一种口径在二寸以下的小盘子。

(10) 盘 圆形 口大(一般在二寸以上)而深度浅的容器。

(11) 河捞床 是把扼灶灶放在一个床架上,利用杠杆原理把杵压下,可以方便快捷的制作面条

(12) 扼灶灶 即木块上挖圆筒,底部用开豆大的孔的铁皮封堵。面团放在圆洞内,使用配套的杵把面压到锅中,煮熟。

(13) 剔拔股板 带手柄的半尺许大的方形木板。

(14) 餷则 一种制作面食的工具,铁皮上开扁形孔或圆形孔,用往复推餷。

(15) 蒸笼 分层蒸食品的圆形工具。

(16) 蒸篦 方言自篦则。十九世纪多使用高粱茭箭缝制。进入1970年后,铝制品或不锈钢制品逐渐取代。

(17) 鏊子 一种形如鳖盖的金属制品,多用于摊煎饼、摊伙儿等。根据形状,可以分为上翻收口的和下翻收口的。

(18) 灶里 即漏勺,多用铜制作,也有使用柳条编制的。

(19) 铲子 用于翻动饼子等的小锅铲。

(20) 蒜砵 石块上挖出的深坑,用于砸蒜泥。对应有蒜锤。

(21) 酒壶 陶瓷或锡壶。用于盛酒。

(22) 刻栳 柳条编制,用于运输饭菜的容器。以失传。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蒜砵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河捞床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醋壶和刻栳

3.碾磨设备

(1) 碾 比较大型的碾在村西村东均有专门碾房。石质碾盘上有碾轱辘,通过碾压果实,讲玉米小麦等成粉或去壳。

(2) 磨 使用上下两个磨盘,将果实磨碎成粉。

(3) 簸箩 一种用柳条编制的有一米左右的圆形容器,用于盛放粮食。

(4) 簸箕 一种柳条编制的广口捡簸器物。

(5) 扇车 用于碾小米时吹除糠的鼓风设备。

(6) 簸箩床 簸箩内放置,使用两根长木条制作的架子,用于使用螺则进行锣面。

(7) 螺则 一种圆形的小框子,底部蒙丝纱,用于筛选面粉。

(8) 瓮 一种低矮腹大而口略小的容器,多永于盛放粮食或面粉。

(9) 坛 一种口小而腹部臃肿的陶制类容器。

(10) 缸 一种口大而矮的容器。

随着新社会的发展,电磨碾的使用。碾、磨、扇车已经失传。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扇车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磨面机

4、饮食习惯

大跃进时期,村中办了食堂,大家一起吃大锅饭。食堂解散之后,恢复了传统的冬夏季节用餐习惯,即秋收结束,至清明期间施行一日两餐制度,上午九点下午四点许就餐。其它时间施行一日三餐制度,早八时,午十二时,晚七时许就餐。羊夫的用餐根据路途远近,一般午时送餐,若在外过夜则早晚餐也送餐。进入1990年代以后,普遍施行一曰三餐,牛羊群散养,牧羊人不再送饭用餐。

唐河底属于典型的太行山山区村庄,地理条件的多石少土决定了居住的方式。比较典型的基本房屋形式,一种为石碹窑洞,一种为平房。具有特色的房屋就是下层窑洞,上层平房的二层楼结构。目前唐河底全村有47眼窑洞,100多间房屋。建造质量较好的砖瓦木石结构楼房有九处,但目前只有三处。如果把底层窑洞上层为木石平房的建构物都称为楼房,则另外还有六处。不论楼房或平房,均采用“前有(太阳)照后有(大山)靠”的传统理念建造。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窑洞

窑洞均以当地特有的红砂石打凿成长方体状的石块建造,阔3米许,入深6米许,高约5米许。大多数的窑洞联排而建,数目三眼居多,前头的窑洞最多达到九眼。窑洞内一般均互通。前头的窑洞底层为库房,窑洞顶为三官庙。举人唐永诚家族的楼房为砖瓦木石结构,目前历二百余年,尚可居住。楼房以五尺许长的大青石为基础,红砂石块碹起窑洞,在窑洞上方以青砖白灰垒墙,将建造用的木材全部包在墙内避免风吹日晒从而保证房屋的坚固,屋顶使用糯米汤拌白灰铺方形青砖,确保几百年房屋不漏水。屋顶的流水龙头根据地势巧妙的相对而出,形成二龙戏水效果。楼房有绣楼和粮囤楼等用途。

以上的窑洞,均是村里有一定资本的富饶人家建造,而一般家庭多搭建平房而居。因为建房用砖瓦,唐河底人在山里开设了砖瓦窑。

平房尽可能依照传统四合院形式建造,平房院典型的为福寿院。门楼歇山顶式,有五脊六兽,门内设屏风,街门后设门闩的同时,另设横杆加力栓防匪。院子院墙及房子地基均以大条石为基础,使用青砖青瓦为墙为屋顶屋檐。正房及东西房均为五间。因为门楼雕蝙蝠送寿图,故名福寿院。院子街门上多有门匾,如“松竹梅”、“凝瑞气”等。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福寿院

平房的面积因地势而定,大的有五间,小的只有憋仄的一间。所谓大间面积约十五平米,小间面积约四平米。石头墙的墙角或收边处多以巨石平垒,墙体多以片石斜立,逐层交叉垒砌。墙内暗设立柱,柱上顶柁,柁上横梁,梁上铺椽,椽上展散板或树枝。然后树枝上用羊胡草或麦秸和泥成为房顶。房檐用大石板铺就。这样建的平房普遍低矮,一般两米三许高,墙薄而不隔冷热。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窑洞上的平房

窑洞和平房的门窗多是双开式的,向内开,门上设门闩,窗户上设窗插。冬季,门外增设风门,窗户外设外窗。即现在讲的双层门窗。普通人家,有门帘,进行保温。夏季时使用竹帘隔蚊蝇,或者焚烧当地特有熏蚊子草驱赶蚊蝇。

窗户一般使用白麻纸进行张贴。有条件人家使用玻璃。在1980年代曾使用塑料布。进入2000年代后,全部使用玻璃替代。窗户上根据不同情况贴窗花。冬季时多使用塑料布蒙窗户进行保温。

窗户上在冬季多设一个风斗,用于排除室内的煤烟等污浊气体。

进入房间一般在靠边位置建炕,门口建灶。炕是居民生活休息的必须场所。夜间睡觉,白天围坐休息。炕的建造样式一般使用大型土坯弯弯曲曲的布设风道墙,然后上方搭顶抹泥,烘干即可。炕沿多使用大条石或整条核桃木、枣木制作。炕上铺芦苇编的席,席上铺被褥。门口建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便于做饭,另一方面灶的烟火进入炕道加热炕体,保持室内干燥温暖。而烟气通过烟幢排出室外,保持了室内干净卫生。炕头一般有炕桌,用于会客就餐放置餐具茶具等。进入1990年代后,炕逐渐被床代替。因为居住条件的改善,炕桌也消失了。采暖用的火炉一般均使用无烟煤,做饭采暖通用,个别家庭采用专用土锅炉,避免煤烟中毒现象发生。冬季时的房屋为综合用途,做饭、就餐、会客、居住均在一起。夏季灶房另设。

房屋的装修,困难时期,多用黄土拌麦秸或麦壳抹面,稍微富裕的家庭使用白灰抹面。墙面上多布置镜框,放置合家欢照片等,多张贴家庭成员的奖状,多张贴年画。房屋的内顶,又称仰层。在1980年代之前多采用高粱杆做龙骨,蒙报纸彩布等做平面。后采用PVC等材质制作。

用于盛放衣服的箱柜,有立柜、炕柜,更多的是一种平板箱。可以盛粮,也可以放衣服。平常家中备核桃木或枣木大板凳用于坐人。

不论平房或窑洞,院内或室内,根据需要设暗窨或菜窖。暗窨多藏财宝或防匪藏身用。菜窖则多储藏土豆、罗卜等用。暗窨的设置多隐蔽,如炕洞之内,灶王爷拱台后,佛龛之后。菜窖则在院中或屋内,直立挖地八尺许深,然后左右再挖三尺小窑洞而成。进入大门影壁设灶王龛,进入正室迎面墙设佛龛。

厕所位置均在院中角落,深埋一口大缸,周围垒五尺多的石墙而建成,不分男女。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厕所

特殊时期,比如牧羊在外过夜,多找背风之所,野外菜窖之中,也有在石崖之下山洞之中。

人民的居住照明方式,在民国时期,基本上使用豆油、麻油等菜籽油为燃料,把灯瓜瓜放在灯柱(一个约二尺高的木柱)之上,在灯瓜瓜内使用棉线为油捻子,进行照明。随着煤油、柴油的出现,出现了柴油灯、煤油灯。灯具有马灯、气死风灯等灯笼类灯具。随着电石的使用,一种叫做汽灯的灯曾短暂进入人们的生活。在1980年前后,人们的照明工具,还有以使用干电池为电源的手电筒。1978年底,唐河底通电,随即电灯逐渐成为主要照明工具。进入2016年前后,太阳能照明灯,逐渐出现在唐河底村,人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煤油灯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马灯

唐河底村离茶马古道来远镇十华里,依托茶马古道,唐河底人见证了茶马贸易的兴衰。村里自营或为他人打工从事茶马运输的人很多。因此,在清代,唐河底村的交通出行相比而言,属于比较先进的村庄。除了常见的步行之外,经商或种地的男人出行多骑行骆驼、牛、马、驴等。一些绅士和家眷则乘坐四人抬轿子,或由牲口牵引的轿车,经济条件稍差的妇女出行则由家人推独轮车出行,独轮车上一边坐人,一边放物。对于小孩子的出行或人背或扁担挑着出行。这种出行方式,四人抬的轿子,一红一蓝,红色的供女士使用,蓝色的供男士使用,也用来娶亲使用。一直到1960年代才退出使用。而木制轮彀轿车、独轮车,在解放初的初级社时还在使用。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河桥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人为遏制八路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实行围堵蚕食的目的出发,在1943年前后,日军征集附近老百姓,修建扩宽了东峪沟的道路,在东峪沟的洞顶山修建了炮楼,弹药库,驻扎了日伪军。也因如此摩托车、汽车进出了东峪沟,唐河底村的交通得到发展的同时,日本人也加紧了对我军民的控制,但是,老百姓的出行,依旧基本维持着原状。因为国家动乱,生意萧条。唐河底村的骆驼大约于1950年代消失,代之的是马车的兴起,即使用骡子、马、驴、牛作为动力的胶皮轮车,用于货物或人员的运输。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1974年的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交通出行进一步发展,胶皮轮的马车成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的标志物,唐河底村当时在外从事运输的马车有约十辆之多。公私合营的社会主义改造后,部分马车归属当地,而唐河底本村只有两辆马车。人们的出行方式,或乘马车、或骑牲口、或步行。1957年,唐火全出席山西省团代会,获得采购自行车的优先权,唐河底村拥有了第一个自行车。人们的出行,和运输货物,开始使用自行车。随着社会交通工具的发展,手扶拖拉机、翻斗车、汽车、摩托车等逐渐进入唐河底的生活。1974年前后,农业学大寨期间,利用农闲季节,人民公社组织进行了道路建设,东峪沟的道路再次进行修建扩宽。在石崖、狼窝沟、唐河口、虎藩沟修建了石拱桥。在1970年前后拖拉机、卡车、三轮摩托车等成为比较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成为一种身份象征,成为娶亲出嫁的工具。进入1990年代前后,随着村村通工程的建设,经唐河底修建了通往良珍、黄土坡、活长头的公路。马车、自行车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唐河底的唐柱祥、唐扣全、唐建生等人先后拥有了燃烧汽油的三轮奔奔车,轿车、客车。乘坐机动车出行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进入2000年代前后,随着退耕还林的建设,依托原有村村通公路,山上修建了森林防火公路,人民的出行进一步改善。进入2010年代,通往唐河底的砂石公路得以水泥硬化,村里道路安装路灯、街道水泥硬化,小型的三轮奔奔车可以开到村里大多数人家。2015年代前后,随着绿色出行的推广,电动摩托车、电动三轮车成为便捷的交通出行工具,而越来越多的在外的唐河底人拥有了各种家庭轿车。2016年底,随着县里开发紫荆山旅游区的建设,东峪沟的道路再次得以扩宽,修建护坡桥梁等,道路宽度七米许。在2018年祭祖时,进出村里的汽车需要专人管理,很多车不得已停在了佛爷崖或唐河口。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依托电动车、汽车等现代化工具。自行车、马车、轿子等名词成为人们回忆的谈资。

探寻祁县唐河底古文化

唐中才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中国传统古村落唐河底位于祁县东鱼沟的一个半坡山梁上,当地有句谚语讲:龙山下,虎山旁,凤凰展翅好村庄。既生动的概括了唐河底的地理特征,又传递了唐河底博大的文化内涵。

唐河底村的历史,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了。根据唐姓旧家谱有记载:明朝“靖难之变”后的永乐初年,即1403年前后。唐姓始迁祖陆续迁徙到当时的席公村,即现在的唐河底村,算来已经有约700年的历史了。在明天启年间(1621-1627)将“席公村”经公断改为“唐家河里村”。1948年,始正式称为唐河底。唐姓贵字辈有族人迁平遥,因念故地,建村为唐河底,这是平遥唐河底村的由来,也侧面证明了唐河底之名早已有之。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河底的建筑布置以及建筑风貌,基本保持了清乾隆年间的布局,既讲究堪舆理论,又暗藏奇门遁甲之术。既体现儒学文化的精神追求,又兼顾水利之道,生活便捷之需。充分体现了唐姓远祖的卓越智慧和雄厚财力。

堪舆之学说,堪为上,为天,舆为下,为地。老百姓通俗称为风水学,现在人称为居住环境学。古书载:气乘风则散,界水而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我们以通俗易懂的风水之说来解释唐河底村风水有什么讲究。风水学说谓山脉河流走向为龙脉,其高突的峰峦地势或河口为龙头,地势之末、河水之始为龙尾。唐河底位于龙山之下,并非背后山脉象龙,而是从风水之说。而且,唐河底位于整个良珍山岭的“龙头”位置。山岭从中间把唐河底分为村东村西两部分。山岭略微向东倾斜,使村东形成一个环山抱水之地,形成了风水学上认为的吉祥之地。古话讲“微风谓之生气,滞风谓之浊气,强风谓之煞气”。微风环境下,空气新鲜,温湿度恰到好处,给人们感觉心旷神怡,精神愉悦,利于健康,而滞风就是不流通的风,容易让人心情郁闷,瘴气内聚生病。强风就是比较大的风,容易使人体外表发散,居室不保温湿所需,也容易令人生病。而村东正好位于南北向的山窝之处,背风而向阳,正好形成一个生气之所。而村西的位置,位于北坡之上,一年四季强风多,合风水之说的煞气之相。而水为龙之血脉,为灵气,为财源。“散水以欲去还留,聚水以清净透彻”之相为吉。村东曲折蜿蜒的水渠内一年之中大多时间均流淌清澈的清水,使村东顿时有了灵秀之气,恰恰村西缺少的就是“水”。尽管村东村西均靠山面水,为吉祥宝地,但村东离山更近,寓意家族的靠山更厚更牢靠。尤其财主家占据了村里的两个泉水,靠山面水,更占了灵气,更有了风水之气。这也许就是唐河底一直讲村东比村西风水好的原因吧。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村子以山岭而分,自然形成了像鸟的两翼之状,因此唐河底祖先取了凤凰展翅的美名,并寄托美好愿望,这个暂且不表。从风水上讲,孤阳之所为大凶之宅,不适合生灵居住,这类地方只有神仙才可生息,因此,村中高突的山脊之端修建了三官庙、菩萨庙。有道是“庙前穷,庙后富,庙左庙右多鳏独”。唐河底的旗杆院正位于庙的正后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吉地。庙左庙右,唐河底村也无人居住。为保唐姓一族兴旺发达,曾经在庙前设有水渠,部分原因也是出于风水的讲究。风水学说上对院落植树也很讲究,唐河底有谚语“前槐后柳,越吃越有”。所以,在唐河底也见不到院落前或院中种柳树的,倒是街门前有种大槐树的。另外,因树高大,有吸阳气,阻风水之说,所以,院落之中,也一般不种高大的树木。当然,堪舆学说也讲究易经八卦,但这个一般俗人只知生门死门之类的粗浅东西,比如院子的大门不会开在死门位。如此等等的堪舆之学,比比皆是,不一一列举。有待探访者去探寻。

唐河底的建筑布局暗合奇门遁甲之术。围绕核心的财团住宅区,在外围进出村口的位置,布置了多处起到保卫预警作用的生活区。这些区域随形就势,因地制宜,下面建筑了窑洞,窑洞顶上的平面又盖房筑庙。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区域住着村里的更夫、轿夫、长工、佃户、伙计,部分用于生产物资的存放,牲畜的圈养、粮食加工的磨房碾房,解决了生产生活的空间所需。在特别情况下,又能事前得到匪情、敌情,起到预警作用。这些生活区的建筑,虽然是上下结构的二层楼,但是由于简单粗糙,并没有计入唐河底的楼院数目之中。这些结构的楼院,出于生活进出方便之需,设置了多处便道,甚至是暗道,比如现在拱门后面的第一个窑洞内就有暗道遗迹,村东北角院落内就有敌楼样建筑和暗道的遗迹。这个村东北角的院落很有特色,上中下三层结构,窑洞上院子又有窑洞,上层窑洞顶建有敌楼样平房可以通村外,进入上层窑洞,有多个出口,其中一个出口位于下层窑洞前的碾盘下。被视为唐河底标志性建筑的前头窑洞两侧有便道可以上窑顶,窑洞顶上的广场建有三官庙,窑洞前曾有堡门建筑,这里也是唐河底村的外围生活区,住着更夫,门卫。从建筑学上,这些靠近坡地崖边的地方修建窑洞,既能起到防止溜坡崩堰的作用,又能解决山村用地局促的现实问题。既发展了生活生产的空间,又暗合风水上趋利避险的目的。对于核心区域的财主家族,所建的房屋院落如旗杆院与东侧下方的四个院落,或明道,或暗道相互联通,既便于生活,又便于紧急情况下御敌、逃生、遁甲。更有传说讲财主家的暗道直通村外悬崖上的山洞。院落内筑窨井,日常存储越冬的菜蔬,紧急情况下可以隐匿财物,部分可以布置为陷阱达到抵御匪徒的目的。在室内的火炕下,暗藏窨井,存储财宝,必要时藏人。或在靠山的墙上筑神龛,暗设暗窑,用于隐物藏人。街门的门扇、门槛也用铁皮包裹,防止被火烧刀砍,坚固无比。街门之内设门栓进行封堵大门,设门铃传递信息。扣门环进门也有讲究,一声主人回,二声亲来临,三声有远朋,四声鬼登门。叩击门的声音长短间隔上,分明敌我。在街道的布局上,一方面山村地方狭小,不便于设置宽阔挺直的街道,另一方面,曲折蜿蜒的狭小街道更便于御敌藏身。街道宽不过三尺,窄不足一尺。支岔主路不分,不说如何杀敌御匪,况敌匪进入街道,分不清东南西北,如入迷宫一般。抗战期间,日军进入村里,昏头转向,靠向导才出了村。另外,在村后的山巅,设有烽火台,便于敌情观察及传递。至于村西,居住的大抵是长工佃户,虽然遁甲措施不多,但也暗藏许多暗窑、暗道。这种主次分明、尊卑有序的居住格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唐河底人儒家文化中有关等级文化的生动写照。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河底村里有谚语讲生财之道为“庄稼、放羊、做买卖”。唐姓祖先,依靠种地买粮,兼顾牧羊、商业滚动发展,逐渐饶裕,富甲一方。当时,东浴沟许多村庄均有唐姓的产业耕田。有道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进步,而文化的促进又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富裕后的唐姓家族开始在村里建设私塾,聘请名师教育子弟读书认字,毕竟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时之间唐姓家族尚文成为头等大事,家族文风日盛,尤其唐永诚举人后,几乎家家户户节衣缩食供读子弟,盼望有朝一日采芹登科,独中魁首。唐河底崇尚文化的传统也世世辈辈一直传承下来。当时唐河底仅唐文凤家族就出现了约二十个贡生、庠生、国学生、佾生等文化人。在东鱼沟当地有“到了唐河底不敢说话”的谚语,意思就是怕自己没文化到了有文化的唐河底人跟前说错话被笑话。同时,唐姓家族还建有敦伦堂,专门进行家庭教育,可谓忠君爱国、敬长慈幼、父慈子孝,兄恭弟悌,妯友娌善,亲和邻睦、节妇烈女、贤妻良母之文化深入人心。在残存族谱上记载旌表节孝的妇人就有六位。村里至今传说,有一个叫无花果的妇人,因为被人言语调戏,愤而自焚身亡以表清白。可见儒家文化在唐姓族人理念之中是何等深入。唐河底残存族谱还记载了先后有二人获得“乡饮耆宾”、一人获得“乡饮介宾”荣誉称号(笔者注:这两个称号,类似于现在的道德模范称号)。也证明了唐河底的文明程度,出类拔萃。当年唐河底族人担任东峪沟一带联村的里长(笔者注:里长,地方一级的官方职务,和现在的村委主任一职相似),唐河底村成为附近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进一步推进了唐河底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

另外,唐河底人对文化的崇尚又深刻地体现在房屋的建筑上。既不违背官家定规,又体现主家的文化追求。在唐河底村,规格最高的门楼当属旗杆院,门前有寿字照壁,门内有掩壁,大门为一门三间棚式结构,左右立丈余柏木旗杆,杆顶设白铁斗,远处就能看到,所谓光宗耀祖,扬旗立望就是这个意思,大门宽阔,门扇用圆钉包裹铁皮,既坚固无比,又整齐美观、厚重。大钉数三排,寓意天地人三才。大钉每扇门每排五颗,合计十颗,寓意十全十美。大门的颜色和大门上的大钉的数量和所用的材质,决定了住宅主人的官品大小。旗杆院的主人,官位不足七品,也只能黑漆大门用铁钉而已。椒图衔环,左右相对,镇宅守院。大门正中悬匾举人第,光彩门楣。左右墙彩绘。门木顺纹,寓意通达顺利。日常大门左扇开右扇闭,寓意出青龙。逢重大节日或活动才开双门。三级台阶,寓意连升三级,步步登高,同时台阶的个数“三”也合阳数,因为传说鬼走双数步,台阶设置为单数,鬼就进不了门,有辟邪祛鬼之意。门槛高不过二寸,也合官家定规。同时门槛为院内外之分的界线,略倾院内,福气不外泄,外邪进不来。院中房屋顶坡向院中,取肥水不外流之意,排水口在门左,水渠盘绕门前。下雨时,雨水就在院中,门前曲折蜿蜒,合风水之说。门口台石雕刻“封侯拜相”,是村中表达崇尚官家身份最强烈的一个。而其他门楼院,石雕砖刻木凿之像,大多选择牡丹,取意花开富贵。雕芙蓉,取意廉洁清白,雕麒麟,取意祥瑞人家。雕松鹿,寓意送禄延寿。如此等等。村里的门楼,有的为歇山顶结构,五脊六兽,说明主家社会身份规格相对比较高级,但没有官家身份的意思。所有祥兽头偏向大门内,寓意福气向院里,祥瑞之气不断引进。门匾写“凝瑞气”、“松竹梅”、“积厚流光”、“戬穀罄宜”, 这些门匾的内容,均体现了主人的不同文化追求,构成了唐河底文化的一部分。门楼上的门当,均是方形,表明唐家的这些身份的人,也是官方认定有功名的文化人。只是,身份比较低而已。因为普通老百姓的大门上是没有门当户对的。屋顶青砖铺漫,或高屋建瓴以瓦当滴水铺出,这些砖瓦均做工精细,尤其砖雕精美。无梁楼的两个屋顶排水龙头相对而出,讲究二龙戏水的效果。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说实在话,从观念上,古代一向重儒轻商,唐河底人也不例外。但是唐河底人着着实实受到商业的丰厚回报,但没有言讲。乾隆嘉庆年间,社会相对太平,太原到上党盆地的官道途径來远镇,往来官家和商旅很多。唐河底人或专业商务,或闲暇从事商务,成为早期晋商的一部分。村里得益于社会太平,所以农林牧业产品不愁销路,确实增加了唐河底人的收益。但是商业活动的收入更鼓了唐河底人的腰包。尽管原来进出村的道路仅二尺宽,崎岖不平,上山下坡,交通非常不便,有钱人乘轿,次等人骑驴,下等人凭脚行走,但是唐河底现在古建筑所使用的大量砖瓦、石料均是由外地运输进村。不屑说楼房腰墙下的巨型石条,就是现在村里的古代护坡石堰的基础,很多也是由外地运输来的,强度高,抗风化,可谓百年基业,费尽心血,所用巨资,无法计量。唐河底闻名于武乡祁县一带,成为当时屈指可数的富裕乡村。所建九个楼院,均是砖瓦木石结构,富丽堂皇,特别罕见。虽比不上乔家大院雄伟壮观,但也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典雅。唐河底有一个谚语讲:败家败在拉骆驼上(指走西口的生意)。指的是唐河底人后来在行走西口,远到俄罗斯、外蒙的茶马生意没有赚钱,反而赔本败家。其实因为社会动乱,生意萧条谁又能避祸?唐河底人在村里大兴土木,非一朝一时完成。口口相传,那些建筑材料都是利用回村里的骆驼、骡驴马牛进行运输,甚至是放羊回来,羊身上绑砖瓦,把重量小的砖瓦运输回来。体现了唐河底人超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改善住宿条件,起房建屋,体现的不单是朴素的追求生活的改善,更多体现根深蒂固出人头地的自尊心理。通俗点讲,在人前尤其在族人面前能伸展腰、挺起梁的好强心理,也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组成。

前文所讲,唐河底村的建筑布局兼顾防洪水利,又便于生活。在唐河底村后沿山就势修筑了两条条水渠,实际就是防洪渠的作用,每年雨季来临时就进行渠道疏通维护工作。第一条沿村东旗杆院后,流经山岭庙前,到村西楸树下水渠,进行排水。第二条在村西寨圪垴下,布置了两道防洪渠,防止山洪漫村。在村东村西,还各有一条主要防洪渠分别布置,及时把雨水排放到村外。这些水渠,道路和水渠或分或合聚散,或明或暗穿行。以村东水渠为代表。及下雨前,村里就把从良珍沟引下的水改道,让村里的水渠内空出,以便泄洪。水渠使用石槽或石板铺出,防止水土流失,又防止下渗,造成水渠下方侧住户房屋潮湿、渗水,结构损坏。而这些水渠日常流水可以用来洗衣饮马,着实解决人很多生活问题。村东的水渠石槽,并非当地石材,可做工精细,比较考究。整个唐河底村,到处布满水渠,一来实现雨季排洪的要求,二来可以引用河水浇灌村里村外的庄稼林果。这些水渠又都暗合风水学说,靠山面水聚生气,体泰民安好住址。尤其是最高处的庙上,水渠环绕庙宇,营造一种去水还留,生气不绝的气氛,表达祈求神灵保佑全村人千秋万代健康、幸福、如意的美好愿望。

唐河底居民的衣食居行变迁

唐河底的文化博大精深,以上只是我一家粗浅之言,鄙陋之见,尚待有识之士去探索、去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