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武宗朱厚照爲什麼傳位於嘉靖皇帝朱厚熜呢?

翠樓看天下


明朝皇位繼承製度在太祖朱元璋時就已經定好了,即"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兄終弟及"。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嫡子(皇后的兒子)必立嫡子;無嫡子必立長子(年齡最大的);哥哥死了如果沒有兒子,就傳位於年輕齡最大、血緣最近的兄弟。"

這是太祖皇帝有感於前代皇位傳承有時會被大臣、宦官或後宮掌握(如漢時大臣和后妃廢立皇帝、唐朝時宦官廢立皇帝),皇權旁落,而特意制定的皇位繼承規則,要求後代嚴格按照這個規則執行。

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立朱標子朱允炆為皇太孫,而不立二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和四子燕王朱棣,就是為了以身做則,貫徹自己制定的皇位繼承製度。

有明二百多年,皇位繼承製度是基本上按照朱元璋制定的規則執行的,其中雖有波折,但大局不變。

其中對這個皇帝繼承製度造成最大危機的就是朱元璋之子燕王朱棣。他先是發動"靖難之役",趕跑了朱元璋的法定接班人、自己的侄子,皇帝朱允炆,自立為帝,年號永樂,直接破壞了這個制度。其次,他非常不喜歡自己的長子朱高熾,而是喜歡次子朱高煦,甚至在靖難之役中承諾事成後立其為嗣。永樂稱帝后,他屢次想實現承諾,廢掉長子,改立次子,朱元璋定下的制度一度到了無法維繫的程度。

但朱棣考慮再三,還是未敢廢長立幼。其主要原因還是朱元璋的因素。朱高熾是太祖親封的燕王世子(繼承人),在朱棣登基後自然就成了太子。朱棣一直是以朱元璋的真正繼承人自詡的(以掩蓋自己皇位非法性),為此他不惜把自己的母親都改成了馬皇后(馬皇后本無子),就是為了掩人耳目,讓天下以為自己的皇位符合傳承規則。在這種情況下,他如果廢了太祖欽定的世子,那不是明擺著打自己的臉,說自己言行不一嗎?所以,雖幾經波折,朱高熾還是保住了太子之位,最終登基為帝。此後,朱元璋制定的制度也是徹底貫徹下去了。

現在來說嘉靖帝朱厚熜,他是明憲宗的孫子,明孝宗的親侄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兄弟,也是和朱厚照血緣關係最近的兄弟(朱厚照是孝宗獨生子)。在武宗去世時,無子,按照太祖定下的皇位傳承製度,朱厚熜就是皇位的第一繼承人。實際上內閣首輔楊廷和和張太后也是這麼辦的,由朱厚熜繼承皇位。

可以說,朱厚熜是明朝皇位傳承製度的直接受益者,是朱元璋的規矩讓他做了皇帝,而不是楊廷和和張太后。所以嘉靖繼位後,底氣十足,大權在握,敢於掀起“大禮儀”之爭,並貶斥了楊廷和等大臣,君臨天下。朱元璋的皇位繼承製度的優勢在此事上彰顯無疑,他的遠見卓識避免了子孫成為大臣的傀儡。

所以嘉靖接班正德,大臣的作用是有限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繼承製度。





儒文墨俠


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十六年三月丙寅日,崩於豹房。

生前在三月乙丑日曾諭司禮監曰:

“朕疾不可為矣。其以朕意達皇太后,天下事重,與閣臣審處之。前事皆由朕誤,非汝曹所能預也。”——《明史》

之後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商討依據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編撰的《皇明祖訓》中的兄終弟及原則,以武宗名義頒遺詔召興獻王長子嗣位。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皇明祖訓》

依據《皇明祖訓》我們可以依次排列適合的皇位繼承人:

明武宗朱厚照於正德十六年崩,享年31歲,膝下無子。

明孝宗朱祐樘有二子,長子明武宗朱厚照,次子蔚悼王朱厚煒,但是朱厚煒於弘治九年早夭。

明憲宗朱見深膝下皇長子早夭,次子悼恭太子早夭,三子為明孝宗朱祐樘,四子為興獻王朱祐杬。

興獻王朱祐杬膝下長子嶽懷王朱厚熙早夭,次子就是

明世宗朱厚熜

這在遵照祖訓上是合乎情理的。

其次,正德十六年,朱厚熜時年十四歲,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首輔,楊廷和也是希望可以施展才華的,在經歷了正德帝的“放任自我”之後,擁立一個年幼的皇嗣繼位是比較符合楊廷和的內心的(參照張居正輔明神宗)。

所以種種原因造就了,選朱厚熜繼任大寶這一事件。

以上僅代表個人意見,如有不同意見請在下方評論~

時光終會成為歷史,文字方可留住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