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從沒有感覺心臟不適的你,在一次體檢檢查心電圖時,被醫生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很多人一聽到心律不齊,雖然沒有任何症狀,但也要四處求醫,找專家,害怕是自己的心臟出了大問題,但醫生往往會告訴你說:“不用治。”
那到底怎樣的心律不齊才需要進行治療呢?
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靜狀態下每分鐘心跳的次數,也叫安靜心率,一般為60~100次/分,可因年齡、性別或其他生理因素產生個體差異。但是,如果心率低於60或高於100,且經常如此,就有可能發生心律失常。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醫生干預進行治療了。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大約有1200萬人受到心律失常的困擾。
什麼是心律失常?
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如果心臟由於某些地方出現問題,導致傳導系統發生異常,如電信號發放停止或延遲,傳導紊亂或傳導速度有異常等等,都可以引起心臟正常節律的改變,形成心律失常。
它可單獨發病,也可以與其他心血管疾病相伴發作。其預後與心律失常的病因、誘因、演變趨勢、是否導致嚴重血流動力障礙有關,可突然發作而致猝死,也可持續累及心臟而致其衰竭。
竇性心律不齊是一種普遍現象
心律失常可以分為緩慢性和快速性兩大類。其中,緩慢心律失常包括竇房結功能低下、傳導阻滯兩種情況,病人會表現為心跳過慢,出現頭暈、乏力、眼前發黑,甚至暈倒等症狀;而快速心律失常可分為早搏、心動過速及顫動三種,主要表現為心跳過快,患者通常會有心慌、胸悶、 脈搏不整齊等不適感覺,嚴重者可能發生暈厥甚至猝死。
正常人的心律都稱為竇性心律,心臟跳動快慢跟神經支配有關,譬如運動的時候,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就會加快;但睡覺的時候,迷走神經主導讓心跳緩慢。也就是說,人在呼吸的時候,由於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張力交替變換,就會造成竇性心律不齊,所以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大家不必驚慌。
我們通常需要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心臟結構和功能正常與否,以及心律失常引起的不適症狀因素進行綜合評估。如果心律失常本身是由冠心病、心肌病等心臟病變引起的,這種情況就必須儘快治療。另外,當心律失常發作頻繁,同時伴隨有心慌、心悸、胸悶、胸痛、出汗等不良情況,也應該引起重視。
心律失常患者生活中應注意什麼?
規律生活、健康飲食、保持好心態
對於症狀較輕的心律失常患者而言,是不會影響其正常生活的。但較為嚴重的心律失常病情複雜,不僅會影響到病人的正常生活,還存在著較高的危險性。因此,心律失常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規律生活,保證睡眠充足(每天睡眠時間不少於8小時)。
②.居住應儘量避免環境喧鬧(可在家中安裝隔音玻璃)。
③.注意勞逸結合,並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④.發胖可能加重心臟負擔,因此,不要暴飲暴食,並應有效控制體重的增長。
⑤.注意氣候變化,尤其在容易誘發、加重心律失常的季節,應提前做好防護,有效採取保暖,通風、降溫等措施。
⑥.健康飲食,飲食應以易消化、清談、營養豐富、少食多餐、低鹽低脂、高蛋白、多種維生素、冷熱合適、定時定量為原則,還要注意清潔衛生,濃茶、咖啡、香菸、烈酒等是心律失常患者的大忌,應儘量避免服用、接觸,過鹹、過甜、糯米制品(過粘食品)、細糧、松花蛋、動物內臟以及煎炸類食物應儘量減少食用次數,兼有水腫者,應限制飲水量。
⑦.保持平和心態,儘量減少緊張、恐懼、憂慮、煩惱、憤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⑧.患者除日常口服藥外,還應備有醫生開具的應急藥品,如心得安、速效救心丸、心痛定、阿托品等。
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保持規律生活方式,勞逸結合,健康飲食,適當進行運動以及時刻保持良好的心態也可有效預防心率失常的發生。
文章、圖片均整理自網絡
視 / 頻 / 回 / 顧
健康風尚研討會精彩回顧
閱讀更多 問健康畫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