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文 | 書影君

01

一提起孩子的教育,恐怕每一位中國家長,內心都有說不出的複雜滋味:期盼、糾結、焦慮、憤怒、喜悅、疲憊。多種複雜心情糾結於心,貫穿於我們教育培養孩子的始終。

最近上映的一部印度寶萊塢影片,也將印度家長關於子女教育的這種糾結心態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就是豆瓣評分8.2分的印度影片《起跑線》。講述的是一對中產階級的印度夫婦拉吉和米圖,為了讓女兒皮雅接受好的教育,費盡心思讓她進入名校的故事。

02

提起印度影片及影星,國內觀眾熟悉的肯定是今年熱映的《摔跤吧,爸爸》以及主演阿米爾汗。其實,本片的主演伊爾凡·可汗在國際影壇的影響力毫不遜色,比如舉幾部他參演的片子:《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中年派;《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中的警察;《超凡蜘蛛俠》中的奧斯本集團管理高層等等,其他還有《但丁密碼》、《侏羅紀世界》、《東京審判》一系列大片,他都有參演。可以說是一位走國際化路線的影星。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影片中的主人公拉吉(伊爾凡·可汗飾),是出身於印度低端市場“月光集市”的服裝店老闆。夫妻倆雖然經營多年後資產頗豐,屬於典型的中產階級,但妻子米圖(薩巴·卡瑪爾飾)堅決不願讓女兒上公立學校。

米圖的邏輯很簡單:“在公立學校什麼也學不到,女兒就會害怕跟別人溝通,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便會不適應社會,然後就會孤獨與沮喪,如果她開始吸毒了怎麼辦?”

妻子米圖的教育邏輯,其實也是許多中產階級的家長異常焦慮的潛在原因。英文是印度上層社會階級的代表語言,能流利地使用英語,是一個印度人具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象徵。在妻子米圖看來,女兒人生的命運如果要改變,那麼自己所處的階層必須改變,而上名校,就是進入上層階級的敲門磚。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這一系列看似嚴密的邏輯,讓拉吉啞口無言,只好開始計劃女兒的求學之旅。但拉吉出身平民,從小受的是公立學校教育,英語蹩腳,總是由此受到一心希望女兒能進入上層社會的妻子米圖的嘲諷。劇中,夫妻倆多次就一個英文單詞彼此展開揶揄與爭論,顯示了他們在受教育水平上,先天就低了其他上流社會家長一頭。

但為了女兒皮雅能進入當地的名校,他們還是想盡了辦法、出盡了洋相、吃盡了苦頭。

03

印度德里的名校只招收住在學校附近三公里範圍內的學生,為了達到要求,他們搬離了舊居,購買了名校附近的富人區住宅,也就是中國家長熟悉的“學區房”。為了達到名校對學生父母身份的要求,拉吉和米圖也召開家庭派對,廣交身份富貴的鄰居朋友。卻由於出身普通,對上流社會的所謂禮儀規則一無所知,導致在宴會及日常相處中處處露怯出糗。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為了在面試時顯示身份,夫妻倆從頭到腳一身名牌,彷彿兩個移動的名牌商店。但卻被他們聘用的入學顧問告知,真正的有錢人,是低調的,根本不會像他們這麼張揚。在最終女兒的入學面試中,因為他們夫妻倆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店鋪老闆,職業不是那麼體面高貴,學校於是便有充分的理由認為他們不會對女兒的教育重視,從而拒絕了皮雅的入學申請。

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現實:由於父母的血緣出身,即便家庭經濟條件豐厚,但女兒依然無法進入名校,取得擠進上層社會的機會。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沮喪之餘,拉吉又無意中得知,為了教育公平原則,名校有25%的學位預留給轄區的貧困學生。於是拉吉通過種種手段,弄齊了一系列證明家庭貧困的虛假書面材料。但還有重要的一關需要通過,即接受學校的家訪。

經過艱難的抉擇,拉吉和米圖一家三口,瞞著鄰居,偷偷裝扮成窮人,住到了貧民區中,開始與臭水溝、垃圾、蚊蟲、老鼠為伴。

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拉吉一家在努力融入貧民區中的生活中,不出意料地充滿了曲折和笑料。好在有一對貧困的好心夫妻鄰居,一直在不知情的狀況下真心幫助拉吉夫婦。鄰居教拉吉夫婦如何搶水擠公交車,如何學會貧窮的生活、幫他們應付提出身份質疑的學校調查員。甚至為了幫拉吉湊上學後要交的課外費,在馬路上“碰瓷”掙錢送給拉吉,底層窮人的善良與狡黠的複雜性格躍然於畫面。

雖經歷了層層曲折,拉吉的女兒終於通過面試及抽籤,但真正貧困的鄰居家的孩子,卻在抽籤環節落選了。

這,讓拉吉一家陷入了道德的自責之中。

04

影片中表現的,看似子女教育問題,其實更深層揭露的,是印度社會階級固化以及中產家庭的尷尬境遇。拉吉一家想努力通過女兒上貴族學校而擠入上流社會,卻因為出身平民的身份而被拒之門外;他們一家想重新回到貧民階層,卻又因為脫離太久同樣再也無法被接納。

這種“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中產階級,每一天都在對自己身處階層的自滿與自卑的矛盾心態中糾結焦慮。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是紡錘形狀的,兩頭細,中間粗。即上層權貴階級與底層赤貧階級同樣是少數,而中產階級佔絕大多數。在這種社會結構之下,中產階級作為穩定社會的中堅力量,可以有效地平衡兩個極端,即阻擋了上層權貴階級的利用權勢地位財富而對社會肆意妄為,又使得底層赤貧階級有一個“只要努力便可改善”的信心,不至於因為身份地位財富的天地懸殊,從而使底層貧民階級產生對於社會的絕望乃至放棄努力,造成社會的動盪。

但影片中所展現的,以拉吉和米圖夫婦為代表的中產階級,顯然還沒有壯大到可以影響社會,相反,他們甚至還在試圖掙脫出這個階級。

回到教育這個話題,面對家長們焦慮又功利的教育心態,教育研究者總在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不應在起點就搶跑。但有一個殘酷的事實擺在面前,卻有許多人選擇看不到:人生儘管只有一個終點,但卻有無數個起點。一些人終其一生也無法達到的目標,卻是另一些人一出生便擁有的。

現實情況並不如影片中描述的那麼美好,公立學校,資源差,生源也差,這是事實。一群載歌載舞的公立學校的貧窮學生同樣多才多藝,這是編劇藝術化了殘酷的社會現實。

好學校的學生、大城市的學生,擁有其他普通學生、其他非一線城市學生所渴望而不可及的資源優勢。他們的起點天然不同,這也是造成中產階級焦慮的一個主要原因。中產階級人數在不斷擴大,但優質教育資源卻非一朝一夕可以立刻增多。多少有錢了,但受教育背景、生活習慣依然延續貧民時期的特點的中產階級,是最大的尷尬群體。他們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好的夠不著,差的看不起。

一個貴族,非三代不能養成,這絕非是依靠鉅額財富便能在一代人身上就轉型成功的。

05

新興中產階級以為,憑藉自己的努力,便可以在孩子一代改變家庭的社會階層,而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便是將子女送往上層社會的唯一途徑。狼多肉少,難免最終競爭慘烈。

《起跑線》:人生只有一個終點,卻有無數個起點

上海某民辦外國語學校,招生面試環節,居然問卷調查學生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第一學歷及畢業院校;另一所學校,面試學生時,要問家長的身材體重,肥胖家長的孩子會被拒絕入學。這所學校的邏輯是,肥胖的家長,缺乏對自己身體的合理控制,當然也不會教育好孩子。這樣奇葩的學校後來雖然被教委處罰,但這種看似奇葩的招生理念,其實是有深厚的社會現實基礎。這種赤裸裸地憑藉祖輩的出身基因,來參考篩選學生的做法,在無數希望通過孩子受良好教育來改變家族階層的中產階級頭上,無情地澆了一盆冰水。

教育的本質,是塑造人的靈魂。但在現實中,卻變成了一門生意,一門可以帶你通往上層社會的生意。

06

回到電影本身,《起跑線》以教育題材為切入點,揭示了印度社會等級觀念、教育弊端等等沉重話題,捎帶思考了中產階級的焦慮以及尷尬社會處境。但影片敘事能力較為欠缺,對於社會現實的理解也過於片面。“窮人一定善良無私、有錢人一定虛偽勢利”,這種臉譜化的人物刻畫,缺乏對於真實人性的解讀與探究,以及中產階級內心糾結焦慮的真正思考。這一點不如影片《摔跤吧,爸爸》對於社會問題剖析的深刻,劇情銜接過渡也不如後者自然合理。

但能把這麼沉重的話題拋出來,給不同階層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觸動,也算是這部影片難能可貴的地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