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片如其名,让人馋更让人感动”“让我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类似这样的弹幕,在一部仅有三分钟的先导片里频繁出现。这个夏天,来自深夜的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在6月份上线B站就引爆了网友的关注。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跑遍了全国二十多个城市,深入无数老街小巷寻找最“美味”的烧烤,用美食、人物纪录了许多平凡又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中国各地充满了小趣味、小愉快,也充满了小智慧和小风险的人生百态。他们用细致入微的眼光发掘出平凡的人身上的闪光之处,汇聚成味道丰富的《人生一串》。这才是观看过中国版的《深夜食堂》的观众心中真正的深夜食堂。《数码影像时代》采访了本片的摄影指导,试图从拍摄的角度解读这部充满烟火气息的美食故事。

Q:《数码影像时代》

P:彭源

X:徐天淳

Q:《人生一串》与《舌尖上的中国》同属美食主题的纪录片,它们在摄影风格上会有哪些不同?

P:这个项目从去年我就一直和总导演一起。特别严苛的一个任务是我们要跟《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有个区别,实际上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心里挺怵的。《舌尖》它就是美食纪录片的标杆,它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它每一个东西都很干净,显得很精致,有点像文人的工笔画。我们的《人生一串》的特点可能没有那么精致,就像在街上买的那种小人书一样,可能很粗糙但是很精彩。

拍摄筹备时,我负责总统筹,当时我给所有的摄影说,首先,烧烤是暗夜美食,所以这个片子的调子有些昏暗,但是不会脏;第二,我们拍的这些烧烤摊都有些年头了,有不少故事,所以它的环境不一定都是干净的,我们要拍出烟火气,但是不能把拍得不干净。这个东西很难把控,我们要去找一个临界点,这个片子基本上百分之八十都是夜景,你说它是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我觉得没有一点问题。

X:我们每一位创作人员都或多或少看过《舌尖》,这个美食节目的刻板印象早已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大家心里。所以我们更要有所创新,尤其是它的叙事方式,《舌尖》的视角拔的很高,局开得很大,但我们的题材并不适合,《人生一串》我们拍的就是大家每天晚上都会接触的街头美食,我们很草根,很落地。因此,我们更希望融入一些更随性的手持风格以及食客、老板、服务员等等被摄者的第一视角,把拍摄对象更真实,更生活的一面表现出来。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Q:摄制团队的拍摄任务是怎样分配的?总的拍摄周期是多长?

X:我们对拍摄品质的把控非常严谨。《人生一串》六集分别有六个导演,虽然不同的导演有着不同个性,我们通过统一摄影团队来统一整体影像风格。3月初我们主创和主摄团队先一起走了东北线磨合,熟悉之后,再分为东南、西南两组。

P:我们是两条线在走,天淳负责东南线,我负责西南线。我们两个经常电话沟通,随时互通我们两边的拍摄进度、拍摄状况和一些新的点子,包括我们什么时候摸到这个临界点。比如说有两个点的拍摄任务,我们在配合A导演把A点拍了之后去到B点,然后B点的B导演已经在那等我们了。从翻过年开始,一共 27个城市,三月份我们就开始,一直到六月中,我们最开始去的东北都还在穿棉袄,然后在靠夏季的时候再去最南。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拍摄任务路线图

Q:《人生一串》拍摄现场的具体流程具体是怎样的?

P:在拍之前,我们和导演磨合完之后总结出一套方案,在我们正式出发南线北线大动作前最后一次会议上我跟所有的导演都说过,到了一站之后,什么都不做,机器先放下、先看,我们先去感受,然后再拍。因为大哥一直在跟我们强调:不要去摆他们,他们不是演员。我们要尽量捕捉最真实的东西,这其实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哪怕我们前一天预案做的再好,但是到使用的时候,可能也只有百分之六十能用上。到了真实的现场开拍了,这时候技巧就一个字——抓。

X:我们一个车是四个人,主、副摄像,助理,录音师,然后两条线进行。前期先不拍,先和当地老板接触,看他这一天的工作流程,拍摄前一天踩点的时候,团队的录音师、摄像、导演大概都能明白这个摊的大概情况,当天我们要出一个拍摄的预案,再根据实际情况做一个准备,然后尽量在周末人最多的时候拍。因为很多摊贩周末忙起来以后的工作状态可能和前一天完全不一样,很多人一开始会比较放不开,但是忙起来以后状态就比较自然了。当然踩点我们也会带一台小机器或者录音,因为一些踩点时说过的话可能就再也不会再重复了。画面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和剪辑再补回来,但是有一些原生的话就很难,所以我们每一组都会有个比较有经验的单独的录音师,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小技巧。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东南线拍摄团队(徐天淳负责)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西南线拍摄团队(彭源负责)

Q:如何协调统一六个导演的拍摄风格?

P:我们的摄影团队跟导演是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没有变,只是在拍摄的过程当中每一集换一个导演。片子总共有六集,分别是:第一集叫“主吃,无肉不欢”,第二集名字还没定,内容主要是“牙的抗议”,第三集叫“战斗,硬骨头”,第四集叫黑暗料理,第五集叫素菜,第六集叫传奇,目前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六个导演可能有六种风格,而且这六个导演都属于在业内比较资深的纪录片导演,前期我们对彼此彼此有一定了解和认识。总导演给他规定了这一集的主题内容,但是到具体的执行层面上来讲,细化到一个拍摄画面,或者说拍摄的场,每个导演的风格和状态有他自己的一个套路,我比较害怕他们太风格化,所以我会把前一站的拍摄经验在不断地灌输给下一站的导演,但是还是难以避免有些导演对某些镜头和某种拍摄手法的钟爱。比如我们第二集的导演就特别喜欢正扣,第四集的导演就特别喜欢肩扛。到了最后的最后,片子精剪的时候我们还会跟总导演沟通,总导演会把控影片的风格,而我们辅助他进行最后的精剪,这是最后一道关卡。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Q:拍摄过程中主要使用了哪些器材,选择器材的时候有哪些特点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P:因为我们的拍摄环境整个调子暗,又窄又小,所以对于器材上的选择我们有两个方向的要求,一个就是低照度下的表现一定要好,再一个就是一定得小巧。在老板忙着上客之前,我们会先在屋子里架好机器,有一些GoPro或者一些小的机器,像GH5,和一些小的魔术手。我们还有很多LED灯,但不能把光线介入太多,尽量还是让用原生的环境光,实在是欠缺、达不到标准我们再补。

X:我们的拍摄对象都是素人,不少人会怵镜头的,我们有时候会拿一个小机器,放在桌上看似摆弄,实际上已经开拍了,同时给一旁录音师递个眼神,那边就拿着这个话筒凑过去了,一边聊着,一边就拍了。

当然后面聊开了以后为了保证影像质量我们也尽可能地多用VaricamLT大机器来拍,这款机器的双原生感光使得高感很好,同时对于暗部高感下的色彩染色抑制得很好,这给后期校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此外很多时候,我们要拍的巷子电线特别多,一些场景还会用到无人机,有次拍一个难度较大的镜头时无人机失控摔了一个。在拍大范围延时镜头的时候,器材的电池续航能力是我们一定会考虑的问题,在比较冷的地方我会带一大堆暖宝宝,对机器做防护,防止它掉电太快。这一趟下来可以说是史上最严酷的机器测评了。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Q:拍摄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具有挑战性的状况?

X:这个环境太复杂了,我们要处理的很多是突发的事件,还要提防一些在摊位上喝多了的醉汉,毕竟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性保证我也要保证。最富有挑战的是对于拍摄对象介入程度的把握,有的老板本人很传奇,但是过多的曝光也会让他们自己有所顾虑,这个过程像走在一个很细很细的钢丝线上,是最难的,毕竟这还是一个美食为主的纪录片,不应该用过多的篇幅来讲人的故事。另外,我这边主要还有语言问题,跟拍摄对象沟通的时候他们会说一些只有当地人能听懂的家乡话,我们就比较懵了。

P:我这边还好,我是四川人,云贵川西南线这一趟下来,我就是翻译。在拍摄方面倒是有些比较有意思的难题,有一次导演拍完之后总觉得劲儿不够,我琢磨了一会儿,然后扛着最大的机器爬到猪圈上,从一个上帝视角的角度拍火焰腾起来,导演也觉得——诶这个好。拍银川的那一站时导演说想要一个整条街的大延时,我们最后找到了一栋学校废弃的楼,假装自己是学生混进去,从下午三点到晚上八点,这次延时拍了五个小时。银川那边昼夜温差很大,晚上冻得不行。有时候为了小屋子里找一个角度拍摄烧烤的整个动作,我们会去借位,有时炉子没办法挪,就让机器进炉子里,我们回来的机器都是带着味道的。拍无人机镜头的时候也挺难的,有些地方环境太复杂,只让我们飞二十米,当时我想要一个翻转的动作然后定住,他们做了一遍后不满意,第二遍还是不满意,第三遍“嘣”地一下无人机就摔了,把我都吓到了,当时也就两米高。为了不打断以后的拍摄计划,我们只好又从别处调飞机。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Q:在后期制作中面对最大的困难的是什么?后期制作进度怎么样了?

X:这次拍摄几乎把全中国都跑了一遍,行程路线多,项目周期也长,现在算下来一共25TB 的高清素材,前期拍摄每天双备份,拷盘的体量就比较大,对于后期的压力也就更大了。基本上,后期从开拍的第四天开始就陆陆续续地收到我们几位导演带回来的素材,同步进行代理转码和第三次备份。这样算下来光后期存储就要占用近80TB的空间了。我们想做一些有人情味的东西,很多情况不可控,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就只能抓,不能停,因为我们不想错过任何有意义的东西。这样一来后期的数据量就相当于翻了三倍,现在的焦虑源头就在于我们要怎样准确地从数据海洋里捞出金子。

P:导演一般在拍完之后就直接飞回北京,所以在拍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开始对素材进行梳理、粗剪。六月正式进入后期,调整幅度极为大,导演在做取舍,整个过程特别难受。我知道的第一集的片子就改了四遍以上,有时候翻翻素材,又有新的东西,很多时候得推翻重来,我想把更好的东西留下来。现在粗剪出来了三集,精剪还在继续,包括包装、作曲在内的其他方面还在进行。我们专门找了人作曲,但是效果不太理想,然后我们又请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团队,阿坤的团队,让这两个作曲团队一起协作。现在还有一个理念的问题很困扰,投资方更期望出来的是一个相对纯粹的美食节目,我们想要的是人文类节目,情怀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们正在和找一个能匹配的点,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尺度去磨合、呈现作品。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烟火浸染的尘世百味——对话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摄影指导

采访的中途,两位摄影指导为我们播放了粗剪的三集纪录片预告,他们纪录那些美食和人物时的用心都融入到了每一帧的画面中。彭源在采访中谈到:“我们想让人们觉得它好像就是‘我’昨天刚刚发生的事,或者是‘我’正在发生的事”。将一切想要表述的东西真实、生动地纪录在镜头下,也许正是他们做纪录片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