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桥:三条河流滋养的千年古镇

鲁桥:三条河流滋养的千年古镇

鲁桥镇早期手绘地图

微山县鲁桥镇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虽说是古镇,其知名度远不如江南名镇,就是在山东境内,也知之甚少。站在鲁桥东面的山顶俯瞰古镇,古泗河、老运河、白马河,三条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河流在古镇交汇,古镇西边则是烟波浩渺的南四湖。在这里,古镇与河湖相依,自然与历史同在,俨然一幅不加任何粉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水墨画。也正是缘于这三条古老河流的滋养,鲁桥镇独树一帜,有了与其他古镇不一样的韵味。

因了泗河,鲁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泗河是山东境内发源于泗水泉林的一条古老河流,因孔子之缘,泗河名声远扬。孔子在泗河源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古咏叹,给泗河增添了无限遐思。鲁桥这个名字也是由泗河得来:泗水贯村南流,岸柳成行,水流淙淙。然两岸间通行维艰,乡里众老乃议筑桥。此议既出,士绅乡民奔走相告,众皆助之。乃广寻良匠,拟成佳构。时季夏,工兴夜不息。月余,桥体渐成,乡民多来观瞻。一老者至,观桥之上下,笑而不语。未几,翁取一石,摩挲良久,后置道旁而去。工至合龙,匠换取诸石、遍寻良策终难毕工,又闻上游洪水将至,恐前功尽弃,众一筹莫展。一匠曰:前老翁摩挲一石,试有益否?取之,上有两字:置中。用石,桥遂成,洪水至而桥岿然水中。众乃悟,翁实鲁班也。遂名鲁桥,镇也因桥得名。

传说给古镇增添了些许趣味,但古石桥的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只是建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鲁桥作为古镇的历史已有1100多年,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徐州人庞勋起义后,攻丰、沛,破鱼台,兖州节度使“留沧州卒四千人戍鲁桥”,一时衙署毕至,街衢纵横,鲁桥始建镇(《微山县志》)。

元代周权因“游天京偶经此”,站在古镇的石桥之上,诗兴大发,写下了《过鲁桥》一诗:

泗水汩汩流青铜,鲁桥突兀横长虹。

惊波荡滴石斗怒,石门空洞如施弓。

风霜剥蚀势欲压,乱石齿齿填深洪。

南连淮楚九地厚,东导齐鲁群流通。

后来经岁月侵蚀,鲁桥破损不堪,元代济宁州判李宗汉见此情形,主持修复了此桥,让石桥再续“横长虹”之势。怎奈岁月沧桑,现如今河床虽在,桥已无存。

因了运河,鲁桥成运河重镇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燕京后,当务之急是解决北方缺粮问题,开挖济州河则成为确保南粮北运的关键措施,而这一工程的实施就是从鲁桥镇开始的。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兵部尚书李奥鲁赤主持了鲁桥至东平的济州河开凿工程,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8月济州运河开通,而鲁桥至徐州段泗河则成为了大运河的一部分,开启了京杭运河“借泗行运”的漕运历程。至此,江南粮船直接涉江入淮,由淮安转入泗水直达济宁,再经济州河到东平入济水,东北行由利津泛海至天津,经永定河直达北京。

济州河通航后,朝廷设立京畿都漕运使司,同时设济州运河都漕运司,分管南北漕政(《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州运河都漕运司始驻鲁桥,鲁桥成为掌管运河南北漕运的重镇。同年10月朝廷颁布法令,规定前往江南地区人员,一律由鲁桥乘船南下,“使臣无急务者,从此一站令由水驿”。

随后,元代朝廷在沿大运河各重要城市、集镇设置了大量的水陆驿站,鲁桥驿成为重要驿站之一,这些驿站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明代徽商程春宇撰写的驿旅诗《水驿捷要歌》形象地记录了大运河47处重要驿站,有关济宁的驿站用两句诗加以概括:

夹沟泗亭沙河驿,鲁桥城南夫马齐。

长沟四十到开河,安山水驿近章邱。

诗中写到的鲁桥、城南(南城)、长沟、开河等4处驿站为济宁的重要驿站,尤其是鲁桥和城南(南城)驿“夫马齐”,按现在的说法就是编制齐全,驿卒、马夫、马匹、船只等都是满员配置,鲁桥驿配备驿马60匹,由此足见驿站规模之大。驿站的设立,使鲁桥成为南北交流的重要集镇,鲁桥作为运河重镇的地位得以确立。

明代,伴随着大运河作为国家经济命脉地位的不断提升,鲁桥镇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稠密,商贾辏集的大镇”。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下令施行巡检司制度,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巡检遂成制度化、规范化,“凡天下要冲去处设立巡检司,专一盘诘往来奸细,及贩卖私盐犯人、迯(逃)军、迯囚、无引、面生可疑之人(明万历《大明会典》)。”巡检司的设置、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依据朝廷法令,鲁桥作为关津、要冲之地设置巡检司。明万历三十七年《济宁州志》载:鲁桥巡检司配备巡检一名、巡检弓兵二十名。鲁桥也是济宁州唯一设置巡检司的集镇。

鲁桥:三条河流滋养的千年古镇

仲子庙

因了白马河,鲁桥多了一份神奇

白马河是古泗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邹城市中心店镇白马泉,干流全长60余公里,在鲁桥镇九孔桥村入独山湖。白马河河名源自一个传说:玉皇大帝御马棚中,有一匹雪白的马驹逃入人间,马驹所踏之处,其泉水喷流而出,遂成为溪流,既而成为一条大河。

历史上白马河桀骜不驯,洪水肆虐,灾害频繁,经过多次治理,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标准。白马河水面宽阔、奔流不息,在南四湖与京杭大运河主航道相汇,满载各种货物的驳船由白马河到大运河,通江达海,货畅其流,造福着沿岸百姓。

文化底蕴深厚

古镇的繁华兴盛受到了历代达官显贵及文人墨客的青睐,在他们的诗文歌赋中都有对当地名胜的褒奖,历代推衍形成八大胜景:杰阁跨河、砚墨古池、长桥卧波、奎楼焕彩、沙洲春泛、仲子古祠、东山浮翠、西湖绕堤。

如今,东山浮翠、西湖绕堤等自然景观依然秀美,而人文景观中唯有仲子古祠(仲子庙)保存完整,在距镇驻地12里的仲浅村。仲子庙始建于唐代,是为祭祀孔子弟子、位列十哲之一的仲由而兴建,现主体建筑为明代重修。仲子“智仁勇”集于一身的品德受到历代皇帝的推崇,尤其是清代康乾二帝在沿运河南巡途中,在仲子庙前多次下船登岸,拜谒仲子,康熙帝题写的“圣门之哲”匾镶嵌在北庑北墙,乾隆帝题写的“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 木质雕刻对联悬挂在正殿大门。

明清时期运河漕运的兴盛,推动了运河重镇鲁桥的商业繁荣,逐渐在穿镇而过的运河东岸形成了热闹非凡的商业区,酒楼、旅馆、茶馆、商行、粮行、果品行、典当行、布行等鳞次栉比,形成了长约3里长的商业古街。古街两侧还存有十几处清代店铺,建筑形制为硬山式,青砖墙,木质板门,前出厦,灰色阴阳合瓦覆顶,瓦当及滴水石沿上雕有荷花、菊花等花卉图案。在古街向东不远处留有一处规模较大的明清建筑群,现存房舍10多间,其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是一栋二层楼房,现为周姓人家居住。房子建于明代,是一位山西富商出资兴建的三进院,共有房舍30余间,名号为“当山门”,专做典当生意。后来,山西商人回了老家,将房子卖给了周家。这些古老的街巷、民居都是古镇昔日商业繁荣的见证。

鲁桥镇人杰地灵

鲁桥与许多名城、名镇有着一样的禀赋,那就是地灵一定与人杰相映照。明嘉靖七年(1528年)闰十月初一,戚继光在鲁桥出生,其父戚景通时任漕运把总,其老来得子,一心希望儿子能够继承祖业,遂取名继光。戚继光后来成为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让鲁桥人民世代为之骄傲和自豪。

康熙年间出生于仲浅村的仲子六十五代孙仲永檀,系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科三甲进士第二十六名,民间一直流传着“窝窝进士”的佳话,皆因仲永檀一篇脍炙人口的《窝窝赋》。乾隆五年(1740年)11月,仲永檀出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次年3月,他冒死上疏弹劾官居一品的步军统领鄂善,揭露鄂善收受万两白银贿赂的事实。在铁证面前,乾隆皇帝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谕鄂善“汝宜有以自处”,自尽谢罪。鄂善案成为乾隆朝的第一个反腐大案(《清史稿·列传九十三》)。仲永檀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事迹至今仍在此地流传。(孙业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