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在唐朝的诗人中,如果要推一位人生赢家,非贺知章莫属!相比李白莫名其妙参加叛军而被投入监狱的倒霉经历,以及杜甫穷困潦倒有上顿没下顿的苦难日子,贺知章实在是太有成就感了!

贺知章从小勤奋好学,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这份荣誉,让他官位亨通,步步高升,最后坐上了太子的老师这把椅子。贺知章教学有方,很受皇帝器重,太子敬重,等到他86岁告老还乡之际,皇帝专程赐给他一个鉴湖来养生,并且还亲自率领太子和百官,在长安城东门外给他送行。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这份荣耀和待遇,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到的。这才是真正的“荣归故里”。本以为自己回到家乡也有鲜花和掌声相迎,结果贺知章被当头一棒,打得抑郁至极,不久之后,也就撒手人寰了。

今天要讲的这首,就是贺知章回乡踏上故土的小感慨——《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少小离家老大回”

贺知章离开家乡的时候,年仅36岁,堪称“少小”。而等到他再回家乡,却已经是86岁的高龄了,也算作是老大。这个“老大”可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团队中的大哥,而是指“年纪大”。回顾人生路,贺知章真正是年轻时候离开年纪大了才回来。

“乡音无改鬓毛衰”

从36岁到86岁,与故乡一别就是五十年。五十年的风霜雨雪,让贺知章的头发掉了不少。“鬓毛”是指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衰”是减少的意思。虽然岁月改变了贺知章的容颜,但口音却没有改变,一如五十年前。贺知章踏上故里,心中便在思量:故乡人听到我这一口标准的家乡话,还能不能认出我来呢?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儿童相见不相识”

就这么一路期待一路走,到了村门口,贺知章便遇见了几个穿着肚兜,扎着羊角辫的小屁孩。见到,陌生人,孩子天生地感到好奇,于是一路尾随。见此状,贺知章童心未泯,想逗逗孩子,于是招呼:“过来,给你们糖吃!”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因为是在自家的地盘上,孩子们也不怯生,嘻嘻哈哈围聚过来,有一个胆肥的于是问了一句:“你是谁?是哪来的客人呐?你要找谁?”

孩子的话一出,顿时给了贺知章一盆冷水,浇灭了他刚刚踏上故土的期待:我哪里是什么客人?土生土长,如今年纪大了,估计家乡人没一个认识我了!

贺知章心情低落,据说不久之后,便抑郁而亡了!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贺知章的这首《回乡偶书》之所以被这么广为流传,妙在“对比”手法的使用上。你看,“少小”对比“老大”;“乡音未改”对比“鬓毛衰”;“儿童”对比“老头”;“孩子乐呵呵的心情”对比“贺知章失落的心情”;“官场德高望重的那么多年”对比“此时无人相识的落寞”,在对比中,不露痕迹地让人领会到贺知章内心的伤感。

弱弱地问一句:时间都去哪了?

《回乡偶书》︱贺知章的名篇得广泛流传,精华在“对比”,精析!


(家有牛娃,一起轻松学古诗!欢迎订阅头条号“牛娃学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