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学唐诗︱这个诗人虽奇葩却有才,一首离别诗,地球人都知道!

牛娃学唐诗︱这个诗人虽奇葩却有才,一首离别诗,地球人都知道!

牛麻麻说:

离别之情总令人伤感,

这位诗人却别出心裁。

豪迈声“再见”,

于是,此诗成经典!

地球人都知道了这两句诗,那就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做这首诗的人叫王勃,是个天才神童,并且有着奇葩经历,具体牛麻麻在《 》一文中,做过具体介绍,不清楚的小朋友可以回头再去翻看一下。

今天要讲的是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诗题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离别诗,“送杜少府这个朋友去四川做官嘛!”王勃的这位朋友可不叫杜少府, “少府”是一个官名,相当于县尉这样一个九品芝麻小官。我们暂且叫王勃的这位朋友为杜某吧。“之”是“去”的意思,也就是“送杜某去四川做少府”。

牛娃学唐诗︱这个诗人虽奇葩却有才,一首离别诗,地球人都知道!

话说王勃和杜某好久不见,可一见面就要面临分别。这心情基调自然有些忧伤,特别是杜某,好不容易混入官场,结果却要背井离乡离开繁华的长安城去四川做个小县尉。王勃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官场做官哪那么容易?

两个倒霉蛋在长安城外喝着分别酒,喝着喝着,想着想着,不免内心伤感。特别是杜某,初出茅庐,没经历、没阅历,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混出头,于是借酒浇愁,忍不住满面泪流。

王勃拉上杜某登上长安城楼,本想带着朋友往南瞧个究竟,看看杜某要任职的地方长啥样?结果看到的却是千里迢迢,风烟渺渺,仿佛看到杜某要去的蜀州渡口旁的激流,大湾小湾的,环境险峻。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的就是这个景象,城阙指的就是城楼,也就是我们说的长安城,而“三秦”呢,就是泛指长安城边上的关中平原,长安城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其中有一段有五个渡口。

王勃与杜某比肩站住城楼上,内心悲催,虽然去的是杜某一个人,伤心的却是两个人。王勃之所以能够感同身受,那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的人。自己从山西到长安,杜某从长安到蜀州,不都是“宦游人”吗?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宦”指的是出外做官,就像王勃和杜某这样的人。

在这分别的当口,人心都是肉长的,能不难受吗?一阵风吹来,吹来的不仅有风沙,吹落的还有杜某的泪水。

牛娃学唐诗︱这个诗人虽奇葩却有才,一首离别诗,地球人都知道!

眼看着就要沦落到哭哭啼啼娘们的分别状态了,这个时候,奇葩王勃创造了诗歌奇迹,他拔腿跳上宇宙之空,大声向杜某喊话: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正是这两句诗,创造了古人离别诗的佳句,把离别的忧愁、悲伤一股脑儿扔在角落,向众人宣誓:“分别又如何?只要在四海之内,还有你这个懂我的知己,哪怕我们一个在天涯,一个在海角,我们的心,也像邻居一样的近!”

豪迈,大气!王勃的这两句诗一下子就止住了朋友杜某的眼泪。对啊,所以绝不在这分别的岔路口,我们像小儿女似的,让泪水把手巾都给打湿了!

这首诗,够豪迈吧,完全把其他诗人的分别诗给秒杀了,就连那诗仙李白都不落俗套,说什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还是王勃有力量感,对不对?

牛娃学唐诗︱这个诗人虽奇葩却有才,一首离别诗,地球人都知道!

Tip1:不应该是关中平原来守护长安城吗?怎么变成了“城阙辅三秦”呢?

对啦,当然是要用大平原保护小城喽!“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三秦辅城阙”。诗人之所以这么倒装一下说,是为了和下一句有一个呼应,完整的意思就是“长安城的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

Tip2:诗人有千里眼吗?怎么望到四川呢?

当然望不到啦!“风烟望五津”,是诗人的联想,五津是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在这里泛指四川。诗人用一个“望”字,把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了一起,更用“风烟”这个词语,渲染出了离别的气氛。


(专门写给孩子看的文史小故事!欢迎订阅头条号“牛娃学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