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日本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在中国,关于日本的神话很多——日本人工匠精神、日本货坚固耐用、日本动漫老少咸宜、日本文学高端大气、日本老公宠妻狂魔、日本女优(以下省略100字)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这些真假莫辨的传闻勾勒出了一个完美的日本,也让众多极少踏出国门的中国人,对这样优越的国度心驰神往。

不过,前段时间在日本旅游的亲身经历,却刷新了我对这一传奇国度的认知。

这个国家恐怕并没有传言吹嘘的那么美好。

01

刚到日本那天,我有点感冒,一直咳嗽。

听说在日本看病很麻烦,于是我就在居住地附近找了家便利店,买了点感冒药吃。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这药也不便宜,总共6袋,2000日元(约合人民币120元),

我把这20块一袋的药全部吃完,一连吃了三天,感冒不仅没好,症状反而还加重了。

我很纳闷:“我知道感冒有一个自然病程,吃不吃药都要耗一周,但你这药并没有减轻我的症状,降低我的难受,那我买药吃还有什么意义?”

一个在日本留学多年的朋友告诉我:“日本肯定没有假药的,你买的应该是一种档次比较低的药——在日本就是这样,一分钱一分货,2000日元以下的药,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配方,所以效果不好,下次你换4000日元的试试,用的都是最新配方,效果肯定立竿见影!”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我将信将疑——120块人民币的感冒药也绝对不算便宜了,为什么还要翻倍的价格,才能买到疗效正常的药物?

好,如果说这不算“假药”,那么这种几乎没有疗效的“真药”跟假药有半毛钱区别吗?为什么锱铢必较、工匠精神的日本,还允许这种疗效低劣的低品质“真药”在市面上流通?这也不符合逻辑啊?

02

好,如果说小巷小店的东西不靠谱,那么在大商业区的购物体验又如何呢?

我们来到了东京最繁华的商业区之一:银座。据说这里是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纽约的第五大街齐名的地方,号称世界三大繁华中心之一。

这种地方出产的东西,质量应该信得过了吧?谁知我们又被打脸了。

我太太看中了一款丝袜,看着包装都挺靠谱的,立马下手——谁知才刚刚回到酒店,正打算试穿的时候,发现已经破了一个大洞……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用日本工匠精神打造出来的日本质量?

日本留学朋友又开导我:“现在东京银座已经被‘made in China’占领了,现在整条街就跟深圳东门差不多,质量是良莠不齐的!你要去买正品货、优质货,得让日本本地人专门带你去精品店专卖店才能买到!”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实际经不起推敲:

一个国际化的大商业区,shoppingmall里的品牌店,明码实价摆出来的货物,居然也是假冒伪劣次品?对,这事在监管不力、法制不完善、生产偷工减料的大天朝可能是常见的。但是,这可是在法治完善、质量过硬、工匠精神的日本啊!

随便一个商业区、随便一个窗明几净牌匾光鲜的超市,就能买到这种连一次都穿不了的破丝袜?那这样的话,假冒伪劣货品在日本市场的渗透到底到了怎样的程度?假货到底抢占了多么恐怖的市场份额?日本的工商部门、监管部门是吃干饭的吗?放任这种假货横行也不管管?

原来现在在日本,买一件信得过的真货,都得专人带路,专店供应,事先精心准备攻略,在远离主流市场的旮旯里才能找到?而那些位置显眼的门店,都只是掩人耳目,专门为了卖假货坑顾客而设置的幌子?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这跟发达国家的地位简直太不相称了啊!发达国家难道不应该是买真货很容易,买假货很困难才对吗?结果怎么是反过来的?

03

后来,我们又去了日本第四大城市名古屋,来到了当地著名的XX百货超市。

XX百货,这名头可就大了,百年老店,创立于1615年(昭和18年8月27日),也就是说,中国还在明朝时代的时候,XX百货就诞生了,其影响力与地位可见一斑。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这里出售的东西,应该靠谱了吧?我们在这买了一个保温杯,谢天谢地,这杯子质量还可以,保温效果不错,到现在还能用。

但是和我们一同去的另一名游客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买的电饭煲、保温杯都有问题。前几天他还在QQ跟我说“我专门买的220伏电压的电饭煲,居然回国没用几天就烧了……难道他们见我是中国人,故意给我卖的假货?”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我们的日本留学友人又有话说了:“日本人喜欢把好的东西留给自己,把差的东西留给外国人。”啧啧啧,这又是多么可笑的诡辩。你的货物公开摆在货架上,难道它自己长了眼睛,能区分选购它的到底是本国土著还是外国游客?况且,一个发达国家的百年老店竟然弃“顾客就是上帝”的常识于不顾,明目张胆地搞这种“国别歧视”?那难道公知们口中的“平等、文明、友善”的日本都是虚假的?这也说不过去啊?

04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我终于见识到了骗局的最高峰。

我们来到神户的一家烧烤店,据说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神户牛排。

大名鼎鼎的神户牛排,在中国国内,咱们就有所耳闻。在推销员绘声绘色的话术下,神户牛排的魅力更加玄乎其玄。比如说,神户牛排的牛,都是听音乐、喝啤酒、吃荞麦面长大的……饲养成本极高,这样的话保证了肉质的紧致、脂肪最小化,吃起来更加吹弹可破。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但是价格方面嘛,那就需要好好掂量掂量了。店家说了,这么顶级的牛肉,12000日元一份(合人民币720元),很便宜了。

额,这个价格,放到XX客,可以吃它几十块牛排了。那么这个全世界最贵的牛排到底什么味道?

怀着崇敬而好奇的心情,我们点了一份——哇塞,饱满的肉筋、脂肪度纯净的肉质……这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食材呀!马上试吃了一口,恩……咦?怎么味道感觉好像跟XX客几十块人民币的差不了什么啊。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12000日元的牛排,原来吃的也就是个噱头而已!估计这牛肉养殖成本加上物流成本,5000日元顶天了!好吧,吃一堑长一智,剩下7000日元我就只能当作交了智商税了……

吃完饭,回到旅游巴士,日籍导游又在车上给我们推销一种叫做“水素水”的玩意儿。

“水素水这个东西很好的,它包治百病、养颜养生,它里面的‘水素因子’能够激发人体的免疫力,我自己也在喝水素水,这五年来都没有感冒过!不过提醒你们的是,你们必须要在日本本土才能买到真货。你在网上看到的,或者委托亲友代购的都不是正品。我这里可以直通厂家,价格最便宜质量最信得过,只要3万日元(约合1800元人民币)而已!”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呵呵,这种连用脚趾头想都能知道是伪科学的东西,在日本居然还有市场?机智的我嘴角上扬,露出了智商优越的微笑。

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种营销套路反反复复用了N次,再脑残的人也对它免疫了!

05

我把这次日本购物经历跟朋友们分享之后,收到了很多奇怪的反馈。

“日本肯定没有假货的,你买到的怕不是贴了日本牌子,实际是在中国生产的吧?”

“日本没有假货的,只是用价格区分三六九等而已,你买便宜的当然质量就差些,买贵的质量就好些。”

“日本没有假货的,你是中国人不懂区分好货坏货,有些商家看你是中国人就给你卖假货”

你们这些都是日本代购商请来的水军吧!合着我买到了假货,还是我自己的问题,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活该买不到真货?

要是这些“假货”出现在国内,估计你们又是另一副嘴脸了吧?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现在事实是,我在日本的正规商店,买到了好几件性价比极低的产品(好吧,你说这些不算“假货”那也行,用“次品”代替没问题了吧),而这些产品的铺货规模并不小,数量占据的市场份额也不小,也就是说,在日本购物,买到“次品”绝对不是小概率事件!

当然,这些“次品”是不是在日本企业里由日本人亲自动手生产的,恐怕无从考究,但是,这些“次品”挤占了日本市场这么一大片份额,还把品质优等的“真货”压迫到只有小众途径才能购买的程度?这说起来也根本不符合常理啊。

还有一些朋友幸灾乐祸,一口一个“你真笨,我去日本就能买到真货”,这些童鞋自以为有多么通天多么过人的本事和渠道能够直通日本的专供商店,实际上自己却经常去香港买“日本原装胃什么U”、“日本原装速效救心丸”。呵呵,告诉你们,这次我在日本听到的说法却是:“日本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胃什么U,也没有什么救心丸,这都是香港人假冒的!”

06

我知道,这篇文章发出去以后,肯定会有无数的日本拥趸们会摆出各种“工匠精神”的事例来反驳我。

我相信,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必定不是空穴来风,毕竟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制造”就是品质保证的代名词。“日本货就是好货”这种品牌效应已经随着每家每户的日制家用电器,根深蒂固的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直到现在,我也相信仍有大量的日本工人恪守着“工匠精神”,生产着质量可靠的产品,捍卫着日本质量的名誉。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日本货不能质疑,日本货就没有掺假。事实上,造起假来,“工匠精神”的日本人也可能变本加厉。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2017年9月,日本神户制钢爆出造假丑闻,这次造假事件简直触目惊心——从制作、生产到检测,整个产业链条均有牵涉,是一次整体性、系统性的“默契配合”,是一次令人发指的“团体造假”。这也让人不得不感叹,越是提倡“工匠精神”的国家,甚至在造假和欺骗上越有“技术含量”,造假工艺更加隐蔽,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多。

07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海外代购商的推销话术。

过去,他们曾经塑造过这样一条“消费鄙视链”,比如,在香港,你听到最多的就是“大陆货垃圾,我们香港没有假货”;而在日本,你听到的也是“香港假货遍地,日本的才是最好的”的言论。这条“外国货>港货>国产土鳖货”的地域鄙视链经过数十年的耳濡目染,已经成为了许多人根深蒂固的消费信仰。

去日本五天,我差点买了五件假货

但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走出国门,海外消费经验增加,很多人渐渐发现“好货OR坏货”常常是一个需要具体分析、具体辨别的事情,跟具体的产地并无必然关联性。

但常年的文化熏染,以及国货质量的先天差距,使得“外国货”和“港货”迄今仍有强大的品牌效应。许多国人对本土国货斤斤计较,理性消费的精神,却未能同步地迁移到海外消费上,仍然坚信“日本货”站在全球质量鄙视链顶端,也曾因此而上当受骗。

而事实却是,不管货物产于何处,它客观上都存在质量陷阱和消费陷阱。“外国都是真货、好货”这样一条发端于海外代购商家,却洗脑国人多年的言论,如今已经到了必须正视和澄清的时候。

当然,如果你听到“因为你是中国人,所以你在外面遇到的都是假的”这种跪舔论调,啥也不用跟他辩了,直接打他一顿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