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記
家長們都知道,寶寶出生後不久,會出現黃疸,但對於自家寶寶,黃疸是哪種原因引起的,家長一定很關心,那麼,引起寶寶黃疸都有哪些原因呢?
01
生理性黃疸
大多數新生兒都會出現生理性黃疸,由於胎兒在宮內低氧環境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這類紅細胞多不成熟,易被破壞,胎兒出生後,造成膽紅素生成過多,約為成人的兩倍;另一方面,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使膽紅素代謝受限制,造成新生兒在一段時間出現黃疸現象。
黃疸特點:足月兒的生理性黃疸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皮膚呈淺黃色,鞏膜(白眼珠)以藍為主微帶黃色,尿稍黃但不染尿布,第4-5天最黃,2周消退,檢查肝功能正常、血清未結合膽紅素增加。早產兒的生理性黃疸會出現得較早、較高,持續時間也較久,大約要滿月才能消退。
應對方法:生理性黃疸屬於正常生理現象,孩子沒有什麼不適,需要密切關注!
02
母乳性黃疸
這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黃疸。由於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可以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濃度增加,出現新生兒皮膚和鞏膜的黃染。
黃疸特點:孩子吃母乳,其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如停止哺乳48小時,黃疸明顯下降,若再次哺乳,黃疸又上升。
應對方法:出現母乳性黃疸,當新生兒生長髮育良好,並排除其他非生理性黃疸的原因,總膽紅素小於15mg/dl時不需要停母乳,高於15mg/dl就要注意,及時去醫院診治。
03
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最常見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為母親與胎兒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親血型為O、胎兒血型為A或B最多見,且造成的黃疸較重;其他如母親血型為A、胎兒血型為B或AB;母親血型為B、胎兒血型為A或AB較少見,且造成的黃疸較輕。
黃疸特點:溶血性黃疸的特點是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且逐漸加重,很容易識別。
應對方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輕微症狀,採用藥物或者光療即可。嚴重者早期可進行換血治療。
04
阻塞性黃疸
阻塞性黃疸主要見於先天性肝內肝管或肝外膽道閉鎖,其臨床特點是生後2~3 d,胎便排完後,大便為白陶土色,直至1~1.5個月後。
黃疸特點:黃疸嚴重時,大便表面或其淺層為淺黃色。出生後1周左右出現黃疸,並進行性加重。肝臟腫大,並呈進行性加重,且質地變韌,最後發硬。血常規檢查無貧血,早期血液直接膽紅素進行性增高,1~2個月後,由於肝功能損害,間接膽紅素也升高。
應對方法:經膽道造影明確為膽道閉鎖後,及早手術治療。
05
感染性黃疸
因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等原因,使肝細胞功能受損害而發生。病毒感染多為宮內感染,以鉅細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感染有風疹病毒、EB病毒、弓形體等,較為少見。
黃疸特點:生理性黃疸後持續不退或生理性黃疸消退後又出現持續性黃疸。感染的原因不同,在黃疸時期主要症狀、黃疸發生時間和持續時間及輕重程度上,差別很大。
應對方法:若母親堅持產前保健、檢查,孩子出現感染性黃疸的很少。感染性黃疸需針對病因進行治療。
新生兒黃疸的就醫信號
黃疸是否需要就醫,父母們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觀察黃疸的程度:若腹部或以下皮膚泛黃,或是皮膚泛黃的速度很快(如泛黃很快的由臉延伸至胸部、腹部時),需送醫檢查。此外,出生24小時內就有黃疸,或是黃疸退而復現,足月兒黃疸超過2周,早產兒黃疸超過2~3周,也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最好送醫檢查。
觀察其他症狀:包括嘔吐、膚色蒼白、活力變差、食慾不振、腹脹、腹瀉、發燒、小便變濃茶色、大便顏色變白等情形。若有以上情形需立刻送醫檢查。
注意某些使黃疸加重的因素:如早產、生產時曾缺氧、家族史中有溶血性疾病(如蠶豆症)、嬰兒產前或產後可能有感染(如媽媽產前有發燒感染、早破水)也是須注意的事項,並於送醫時告知醫生此病史。
兒科醫生鮑秀蘭
有經驗的媽媽們都知道,寶寶出生後不久,會出現黃疸。
所謂黃疸,是由於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升高而引起皮膚、鞏膜等黃染的病症,也叫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常見的症狀之一,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
生理性黃疸
如果是生理性的黃疸,不用過於緊張。
生理性黃疸的寶寶,一般吃奶、睡眠、精神狀態都比較好,大小便也正常。程度較輕者,會出現在面部、頸部皮膚,較重者會擴散到驅趕及四肢。
如果是足月兒,在出生2~3天會出現生理性黃疸,4~5天達到高峰,5~7天消退,最遲不會超過2周。
如果是早產兒,一般產後3~5天出現,5~7天達到高峰,7~9天消退,最遲可能會延長至3~4周。
病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範圍以外的黃疸,都叫病理性黃疸。發病原因很多,有膽紅素生成過多,幹細胞攝取和結合膽紅素能力下降、膽紅素排洩異常等都有可能導致病理性黃疸的出現。
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早,出生後24小時出現,並迅速加重,持續時間長,且消退後會重複出現,進行性加重。一般從面部肌膚開始出現,波及身體四肢,嚴重者還會出現在手心足底。常伴有體溫不正常、精神、食慾差等。
而病理性黃疸還可以分為母乳性和核黃疸。
母乳性黃疸,指的是母乳餵養的寶寶,黃疸程度超過生理性黃疸,其原因尚未明確,多認為與新生兒膽紅素代謝的肝腸循環增加有關。
寶寶一般情況較為良好,繼續哺乳,黃疸在膽紅素水平狀態下持續一段時間後才會下降;若停止哺乳,會明顯下降;若恢復哺乳,又會升高,但不會達到原來的高水平。
建議這種情況的寶寶能去醫院,進行高膽紅素血癥的可能原因評估;停止母乳1~2天,改用配方奶餵養,較重者需要進行光療。
有一種黃疸需萬分小心,即核黃疸。
臨床表現可分為四期:
- 警告期:嗜睡、不吃奶、四肢無力,歷時1~2天。
- 痙攣期:輕者兩眼凝視、陣發性肌張力增高;重者兩手握拳、前臂內旋、“打挺”、尖聲哭叫、抽搐甚至死亡,持續1~2天。
- 恢復期:痙攣減輕、消失,歷時2周左右
- 後遺症期:常出現在2個月或更晚,變現為手足徐動、眼球向上凝視、聽力喪失、智力障礙等
所以,建議家長們做好以下幾點:
1.不要讓寶寶長時間呆在光線昏暗的房間;
2.每天至少呆在自然光線下兩次,仔細觀察寶寶皮膚、鞏膜顏色;
3.皮膚偏紅或偏黑的寶寶,應先用手指按壓皮膚一會,然後鬆手觀察,可避免血管充血或皮膚黑掩蓋黃疸真相。
寶寶是每位家長的心肝兒,日常多注意些總是好的,同意請點贊~21
家庭醫生雜誌
黃疸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還有母乳性黃疸。生理性黃疸一般就面部和軀幹呈現黃色,眼白有些發黃,病理性黃疸除了面部和軀幹以外,四肢,手心和腳心都是黃的,眼白黃得比較厲害。母乳性的黃疸,也是面部,軀幹和眼白髮黃。
生理性黃疸,一般出現在新生兒出生的3--4天出現,早的第二天,遲的第五天出現黃染,皮膚呈現淺黃色,早的7天可以退黃,遲的10天左右黃疸能退完。生理性黃疸一般不需要用藥,讓寶寶多吃多拉,每天曬幾次太陽,不要隔著玻璃曬,不要讓強光直曬寶寶的眼睛,每天可少量多次的給寶寶喝些葡萄糖水,很快黃疸就能退下去。有的醫院會開茵梔黃,我家兩個寶寶黃疸都吃的茵梔黃,雖然退黃疸有效果,但是比較傷腸胃,慎重使用。
病理性黃疸,一般出生以後24小時就會出現,黃疸症狀發展快,程度比較重,足月兒兩週不消退,早產兒三週不消退。新生兒除了全身呈現黃色以外,精神萎靡,嗜睡,吃奶困難,驚恐不安,兩眼斜視,四肢有時候會比較硬或者抽搐。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有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感染,膽道畸形和新生兒肝炎等,及早檢查發現,最好入院接受治療。
母乳性黃疸,一般在新生兒出生4---7天開始出現,沒有其他臨床的症狀,就是面部和軀幹,眼白髮黃,吃奶,睡覺,增重均正常,有的要2個月才會消退,容易反覆。我家老二就是母乳性黃疸,到20幾天的時候黃得厲害,一個月的時候沒能打疫苗就吃的茵梔黃口服液,退了以後沒幾天又黃了,後來停母乳三天,黃疸就退了再沒有反覆了。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和母乳性黃疸都不可怕,也沒有其他臨床的症狀,孩子能正常的吃喝拉撒。最怕的就是病理性黃疸,怕自己在家觀察不仔細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所以家長照顧孩子的時候一定要仔細,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趕緊去醫院,配合醫生檢測治療。
猴子窩窩
據兒科主任李瑛介紹,新生兒黃疸分為病理性和生理性
什麼是生理性黃疸?
生理性黃疸在新生兒出生後2-3天出現,5-7天達高峰,隨著肝臟這個工廠“正常打開”。蓄積在體內的膽紅素逐步被“加工”排出體外,新生兒的黃疸就會自己消退,足月兒一般2周內、早產兒延遲到生後4周。超出這個時間範圍的都是病理性黃疸,應該諮詢醫生。
除了黃疸,讓新手媽媽頭疼的新生兒常見病也不少,例如腹瀉、發熱等等……
蛋殼育兒特地為寶寶常見病護理錄製了系列小講堂,請了兒科大主任李瑛老師參與內容編纂與講說。因為是音頻,不論是地鐵上還是打掃中聽起來都很方便呢~
蛋殼育兒
病理性黃疸大家一看名字就知道,這個黃疸是有問題的,孩子是得了病,得治。怎麼判斷他是得病了呢?孩子的一般情況就能夠反映出他是否處於患病的階段。一般情況是哪些呢?吃喝拉撒睡。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一般情況。孩子如果吃的不好,老是吐,沒長肉,這是有問題。大便淡黃,色白,甚至像白色的陶土一樣。這肯定有問題。睡得不安穩,老是哭吵不安,甚至有抽搐的情況,這個問題更大。當然,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用眼睛去看孩子的黃疸顏色如何,是否顏色很深,有的黃疸不明顯時需要通過手指輕壓皮膚才能夠方便觀察。除此之外,專業一些的觀察需要注意孩子的皮膚是否蒼白、有沒有出血點、有沒有膿皰疹,有沒有發熱。臍周是否有紅腫,是否在臍根部有分泌物。是否肝脾出現增大。孩子有無神志的改變,雙眼是否出現凝視、囟門是不是緊張、肌張力有無改變。當您判斷不準確時,建議將這個難題交給專業的醫務人員,他們會有辦法區分究竟孩子是生理性黃疸還是病理性黃疸,是否需要採取措施進行干預治療。兒科恩銘
我是蟲寶媽,不請自來者!
每個寶寶出生都會有黃疸,黃疸產生的原因是胎兒時期血液中氧的壓力較低,故紅細胞的數目必須增多才能維持體內氧的需要,胎兒出生後立即呼吸,此時血液中氧壓力增加,紅細胞呈過剩現象,於是有大量紅細胞破碎,產生大量膽紅素,由於新生兒肝臟功能不成熟,轉化膽紅素的能力較低,膽紅素便積存在血液中,逐漸使皮膚黃染
新生兒出生後2-4天皮膚開始變黃,4-5天最明顯,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那麼我們怎麼區分呢?特別是新手爸爸媽媽們
生理性黃疸:一般表現在4-5天最明顯,至出生10-14天自行消退,這期間,寶寶無論體溫、體重、食慾、大小便及精神狀態都沒有異常變化
病理性黃疸:一般表現為寶寶食慾不振、精神差、發熱,黃疸為橙黃色或遲遲不退又或者消退以後又重新出現,吃奶、睡眠都不好,大便發白
病理性黃疸多見於新生兒溶血癥、新生兒病毒性肝炎、新生兒敗血症以及先天性膽管閉鎖等情況,發生病理性黃疸應立即就醫,以免延誤病情,危及寶寶生命安全!
我是蟲寶媽,喜歡我的可以關注我喲!我們一起學習育兒的那些事!😊
蟲寶媽育兒經
黃疸一般是新生兒才會有的。現在孩子都是在醫院出生,在寶寶出生三天後醫院護士會給寶寶測黃疸值,因為這個時間正好是黃疸值高峰期。如果測得黃疸值在14還是12以下就沒問題,屬於生理性黃疸。而一旦超過這個值就屬於病理性黃疸了,病理性黃疸需要照藍光治療的,不然有損新生兒健康。
黃疸直接表現就是膚色發黃,至於生理性還是病理性前半個月肉眼無法分辨,我兒子就是滿月時因為黃疸沒打疫苗。他屬於母乳性黃疸,不停母乳,時間長了也會慢慢消退。
生理性黃疸隨著時間越來越淡,越來越輕。而病理性黃疸則不會自動變好,如果不及時治療,後果很嚴重,有損孩子健康。
所以保險起見,花15元在醫院測試一下,孩子沒有任何痛苦,就測額頭、臉頰和前胸等三個部位。如果黃疸值在正常範圍內,就不用擔心了,消退的快慢都沒問題。
溫和辣媽
一般會出現黃疸的大部分都是在新生兒時期。而黃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兩種,生理性的一般不需要治療出生後一週左右的時間,寶寶通過多吃母乳,拍出大便,毒素隨之拍出,就可以自行恢復了。
但是病理性的不可以,特別是剛出生的小寶寶,如果出現精神不振,吃奶無力,嘔吐、不吃奶等要及時就醫,如果持續加重,就會出現發熱、高聲尖叫、發熱、抽搐等症狀,這時就要及時就醫,經治癒差不多都會痊癒,如果是病理性的千萬不完遲疑要急早就醫以免給孩子留下什麼後遺症。
因此媽媽在護理寶寶的時候要特別的用心。
澤寶媽媽念念碎
小孩黃疸的話,小孩的臉,鼻子,手心,腳心發黃。我也是生小孩後才知道的。一般是剛出生到小孩滿月容易黃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這要專業人士才理釋清楚。我剛生小孩的時候也不懂,也是旁邊的人告訴我,小孩有點黃,到醫院檢查後,醫生告訴我是新生兒黃疸,值有點高,必須住院。小孩住院一個星期才好。若不放心,帶到醫院檢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