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奧運盛典幕後的張繼鋼細述創排細節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有了靈感的張繼鋼十分激動

文 吳志菲

北京奧運會已經過去整整10年。10年很長,漫漫長夜猶如恍如隔世,10年也很短,從2008到2018只在彈指一揮間。

北京奧運會是所有國人關於2018共同的記憶符號!10年已逝,10年前所發生的我們至今仍是歷歷在目,因為那些留在歲月裡的,都是最好的時光。龐大的演員陣容、整齊劃一的表演,深刻雋永的內涵,宏偉、壯觀、華麗、驚豔、奢華、絕美、絕色、絕倫……從來沒有一屆開幕式表演可以如此,因為這是屬於我們的奧運、這是屬於我們的精彩!

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副總導演、殘奧會開閉幕式執行總導演就是國家一級導演張繼鋼,“每分每秒都要精彩”是他的創排原則。

從藝40多年來,張繼鋼的藝術履歷表寫得滿滿當當,他的作品氣勢宏闊、意蘊深厚,個性鮮明。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中國藝術家認為:現在的中國並不缺少中國製造,而是缺少中國創造。“用嶄新的藝術風格,去創造偉大的時代,是藝術家的使命。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再過50年、100年,回首望去,我們的創作依然星光燦爛。”

無數人只看到北京奧運開閉幕式現場或屏幕那絢麗的輝煌,無法看到張繼鋼和他的團隊幕後艱難的創排。“有時為了一個創意,我困擾了近半個月,經常抽菸不說話,苦悶呀……”他說,永遠追求“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永遠追求一種嶄新的激動,永遠不去模仿別人,不去重複別人和自己。作為藝術家,永遠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連接在一起,張繼鋼很清醒,也很欣慰。

沒想到開幕式獲得北京奧運首枚“金牌”

北京奧運會開幕之時,沿著北京中軸路,在夜空走出29個大“腳印”,被稱為“歷史足跡”。當最後一個足跡在“鳥巢”上空綻放時,它像繁星一樣,落在了“鳥巢”。此時,繁星向中間匯聚,形成了一個奧運“五環”。

展現五環標誌是奧運會開幕式上的“規定動作”,北京奧運開幕式上《夢幻五環》的創意靈感來自一塊黑板。編導組辦公室有塊寫方案用的黑板,用了幾次後發現筆跡擦不掉,大家以為黑板質量有問題,後來才發現由於馬虎,黑板上的膜沒有揭下來。當編導去揭那層膜,揭到一半的時候,張繼鋼突發奇想……這個設計是所有演出場次中惟一從一開始確定就沒有再改變的創意,只是在上升方式、速度上進行過反覆調整和訓練。據張繼鋼介紹,大家看到五環慢慢立起來,實際是魔術手法。當最後一個“大腳印”在天空綻放的時候,它像滿天的星斗落在“鳥巢”,形成繁星向地面匯聚,一直匯聚到中心場地,形成了地面的五環。“其實,這是45000個LED,也就是發光二極管鋪在一個幕布上的效果。”

至於“五環”慢慢往上爬升,首先要解決“五環”依託的問題。工作人員製作了一張用直徑2毫米鋼絲線編織成的巨型網,寬16.5米,長36米,網眼呈邊長2釐米的方格狀。之後按照五環的佈局在鋼絲中焊接上了45000個LED小燈,當這些燈發光時,就呈現出璀璨五環。這張巨網的上下兩邊各固定了一根鋼管,上邊的鋼管上焊接了4個掛環用於起吊。鋼絲都裹上了一層塑料皮,塑料皮和鋼管都刷成黑色,以免反光。這張網事先被放在了舞臺中央。節目開始時,全場燈光都暗下來,舞臺中央出現了奧運五環圖案——這是用照燈打上去的,與鋼絲網上的五環圖片重合。此時起吊裝置隨著音樂緩緩拉起鋼絲網,網上的LED燈亮起,之前用燈打的五環同時熄滅。觀眾就看到了奧運五環閃亮升起,等燈熄滅時,就感覺是五環在空中消失了。

前28屆奧運會的開閉幕式一直是舉世共享的視覺盛宴,如今卻是橫亙在新的導演組面前的28座高峰。做到和別人不一樣,幾乎是藝術家一生的追求。為了設計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第29屆奧運會開幕式,張繼鋼觀看了所有的前28屆奧運會開幕式。最後,他與張藝謀總導演達成共識:要利用地面建造大面積LED屏幕。在地面建造大屏幕有兩個優勢:第一,這是個史無前例,並且出人意料的設想;第二,利用地面做屏幕,相對廉價,利用先進的電腦技術基本可以滿足需求。大屏幕的設想定型後,地面內部還需放置一副中國畫軸。對此,張繼鋼提出了挖一個36米深坑的構想。但是因為這個投資比較大,而且以前也沒有這樣做過,大家一度對這個大膽的設想發生了動搖。然而最終在張繼鋼的建議和堅持下,和張藝謀等編導人員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壓力,在開幕式中為觀眾呈現了一幅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張繼鋼回憶說:“開幕式的思路並非一蹴而就,是創意小組在整個策劃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張藝謀導演起到了主導作用。他原本擔心我們不能講好故事,因為我們的文化太豐富了。如果以‘一頁一頁看書’的方式、按時間跨度、編年體方式表達,是無法完成這個命題的。於是,我們開始精選其中的點,然後再擴展成面,最後形成一個畫卷。這樣對於創作反而自由了。”

張繼鋼說,我們要求奧運會開幕式的環節應該儘可能每分每秒都要精彩。“開場鑼鼓音色最好不要太像鼓,也不要太像青銅。最終我們選到在春秋時期誕生的缶。我們找來樂器方面的專家試缶的音色。可誰聽過這聲音啊?我們不知道什麼聲音正確,但我們知道需要什麼。我們不要太像大鼓的聲音,不要太像敲木板的聲音,不要太像打鐵的聲音,也不能像西方的鐘,音色選擇上研究了很長時間。”

張繼鋼記得,兩千多名戰士半夜練習“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時,喊得像戰士口令。一聽就傻眼了,一下子回到了軍營,這哪能行?!他們還需要練京劇韻白,可是京劇韻白也不好練啊。戰士來自五湖四海,個個南腔北調,完全不懂音律,多次演練都不能達到好的效果。張繼鋼乾脆讓戰士各說各地話試試。“偶然發現四川話最接近韻腳,所有字發音都發四聲,半夜三更在大隊長的領導下,全體人員對著操場大聲地一遍遍誦讀,終於找到了古韻味感覺。”

開幕式的細節上,張繼鋼也要求盡善盡美。在“擊缶而歌”的歡迎儀式中,擊缶員們需要吟誦論語中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為了確定“樂”字的確切發音,張繼鋼諮詢了許多學者,最終才認定應讀“le”。

張繼鋼感嘆說,當年籌備兩三年過來,最痛苦也是最幸福的事情就是怎樣表現。“四大發明融入我們古代燦爛的文明之中,表現起來卻很難。中國漢字在世界文明史上非常獨特,該怎麼表現?我認為國外的朋友可以不懂,但它不可以不美,可以暫時不懂,但也不能暫時不美,一定要永遠在美著。這個美,需要近千人一起來表達。我們在電腦上製作波浪,波浪的變化,三角的變化,方塊的變化,一次一次做出後,所有人都說太美,但是都認為是泡沫,無從下手。人的表現怎麼能扮成那樣?什麼樣的人才能擔負這樣的表演呢?我們再次想到部隊。戰士手中的道具要舉到四五米之高,而且分秒不差,這些道具人們從未見過;這樣的表演方式見所未見,聞所未聞;近千名戰士遇到的困難前所未見……奇蹟就這樣誕生了。中國的漢字所體現出來的東方和中國文明,再加上字周圍的古聖先賢,他們拿著竹簡,來表達對於人類作出重大貢獻的東方文明、中華文明。”開幕式上有很多非常明顯的中國文化的元素符號,在表現中華民族璀璨的文化精神的時候,張繼鋼和他的團隊總是努力用特別的方式表達出來,讓世界讀懂。

2008年8月8日這一夜,世界被北京感動了。

奧運會開幕式結束後,海內外媒體稱讚美輪美奐令人震撼,稱讚是中國代表團獲得的本屆奧運會的第一枚“金牌”。作為副總導演的張繼鋼當時接受採訪時說:“打這麼高的分數,如此好的反響,作為一個主創人員,我沒有這樣的預料。開幕式的文藝表演和整個開幕式的設計,有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東西,有亮點,有能夠讓祖國感到驕傲的地方。但是如此好評如潮,我沒有想到。”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張繼鋼在現場指揮

北京殘奧會主火炬熊熊燃燒的背後

2008年9月6日晚,北京2008年殘奧會火炬來到國家體育場。6位殘疾人火炬手在這裡手手相傳,將火炬傳遞給最後一棒火炬手、殘奧會田徑運動員侯斌。經過近40米的繩索攀爬,侯斌向著光明和希望,將主火炬成功點燃。

歷屆奧運會開幕式,創意的比拼主要體現在點火的環節上。早在2007年3月,殘奧會開閉幕式創意團隊向中殘聯領導彙報開閉幕式的基本方案時,時任中殘聯主席鄧樸方強調說,殘奧會開幕式的基調不能悲壯,要向上,要快樂,要讓世界看到殘疾人是如何自強不息、參與社會、和健全人一起為美好夢想努力奮鬥的。

殘奧會開幕式如何體現這一主旨,又會給世界怎樣的一個驚喜呢?事實上,直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前幾天,北京殘奧會點火方式還未確定。

一個盲孩子,虔誠地手捧火種,站在白玉盤正中間,等待著。倒數第二棒火炬手走上白玉盤,點燃了盲孩子手中的火種。盲孩子用火種點燃火炬的引火索。引火索迅速燃燒著,火光如閃電般奔向火炬臺,帶著一串風鈴聲飄揚而去。盲孩子翹首傾聽著火種越來越遠,越來越遠,直聽到“嘭”地一聲火種點燃了火炬臺。

這本來有可能成為殘奧會開幕式上令人難忘的一幕。“我心中的光明,點亮所有人的光明。這是一種很唯美的創意,是我們忍痛放棄的多個方案之一。”張繼鋼接受採訪時,說起盲孩子點火的方案時話語裡仍有一絲遺憾。“奧運會的點火方式一直在變,我知道奧運會的點火方式,所以我心裡有一本賬,那就是奧運會和殘奧會的點火方式要不同。”

“殘奧會的主題是‘超越、融合、共享’,殘奧會開幕式演出的主題是‘和夢一起飛’,要通過空間的旅行、時間的旅行和生命的旅行這三部分的表演,表現殘疾人向著最美好的夢想奔跑、自強不息、永不放棄的精神。這些邏輯概念確定了點火方式創意的大方向。”點火方式的創意有很多,到2008年7月,殘奧會開幕式創意團隊最終圈定了兩個點火方案,即盲孩子點火的方案和殘疾人攀繩索拉昇自己的方案。

“鳥巢”的場地決定了點火方式的侷限性。體育場地面距體育場頂部邊緣(俗稱“碗邊”)有50米高,場地上不能搭固定的高臺,也不能在看臺上搭臺子,因為門票已經售出,不能遮擋觀眾視線。最初有人設想了幾個殘疾人用疊羅漢的方式,眾人抬起最後一名火炬手點火,因為實施起來難度太大被否了。又設想一名殘疾人坐在輪椅上,另外幾名殘疾人合力拉昇他到空中點火,這個方式可行性強,但場面不夠震撼也被否了。有人大膽設想:那就讓一個殘疾人把自己拉昇到空中去點火!

“我剛聽說這個方式,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張繼鋼說。為了說服張繼鋼導演,編導們把他拉到中國科技館,請他親自去體驗自己拉昇自己。在科技館裡,張繼鋼坐在椅子上,通過滑輪組的作用,用自己的力量把自己拉昇起來了。看來這個方案有門兒。

不過,令張繼鋼擔心的是,在科技館裡,用了十幾分鍾時間,才僅僅拉昇了不足一米高。在“鳥巢”裡,地面距“碗邊”上的火炬引火索至少40米,靠一個人的力量,要用多長時間才能拉昇40米呢?三五分鐘恐怕不可能。張繼鋼知道在開幕式上為了控制整個儀式的流程,留給最後一棒火炬手的時間只有幾分鐘而已。

技術總監於建平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減少滑輪的數量,就可以減少繩索週轉的時間,上升速度就能大大加快。不過,人的雙臂的受力也就大大增加。”技術組又進行了幾次試驗,證明加快速度是可行的。於建平的信心最終說服了張繼鋼,編導們也深受鼓舞,看來只要找到臂力足夠大的火炬手,這個點火方式就可以完成。

就用這個方案了。此時是8月9日,距北京殘奧會開幕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地球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放飛和平鴿

北京的那個秋天並不“殘缺”

方案確定了,當務之急就是確定火炬手人選了。在張繼鋼心裡,已經給這名火炬手畫好像了:第一,他必須是中國的殘奧會冠軍。中國殘疾人體育運動成就世界一流,火炬手用殘奧冠軍才有代表性。第二,下肢殘疾,臂力過人。這樣的人才能完成點火任務。第三,品質優秀、形象好。

選人既要快,又要保密。通過組織程序打報告是來不及了,張繼鋼一個電話打給了中殘聯理事長湯小泉。湯小泉問,“你找這樣的人幹什麼?”張繼鋼說,“我告訴你,你要保密。我找的是點火炬的人。”很快,侯斌和陳永剛兩人被推薦給張繼鋼。

陳永剛,時年29歲,因骨癌導致右腿截肢,身高1.82米,雅典殘奧會男子鐵餅F58級冠軍。侯斌,時年33歲,身高1.80米,左腿殘疾,連續3屆的殘奧會跳高F42級冠軍,國際殘奧委會第一位全球形象大使。侯斌最終成為這個創意的絕對主角。

最終確定殘疾人徒手拉昇自己的方式,在張繼鋼看來“更加充滿英雄主義精神,更具有不可阻擋的氣勢,更能體現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他也承認選擇人力拉昇的點火方式“是有風險的,而且風險很大”。究竟火炬手能不能把自己快速拉昇近40米,還是未知數。另外,如果上升過程中晃動,那麼火炬的火苗燒到頭髮或衣服,也會很麻煩。

技術組發現採用攀巖用滑輪直徑太小,是造成人和輪椅晃動和打轉的主要原因。經過研究和測試,技術組認為直徑20釐米的滑輪比較合適,但是直徑20釐米的滑輪市場上買不到,於是他們用兩天時間專門設計了滑輪。設計圖送到總裝備部的工廠後,工廠加班加點趕製出了滑輪。專用滑輪是鋁製的,又輕又靈活。安裝好一試,人和輪椅果然不打轉了。

但在殘奧會開幕式上,僅僅不打轉還不夠,還需要更加穩定的表現。於是技術組向消防隊員請教後,不斷調試滑輪。滑輪個數多了,省力,費時間。滑輪個數少了,省時間、費力氣。最終還是確定了採用3個滑輪的方案。技術組還採用了一個十字形的支撐結構,用4根繩索將輪椅固定成類似吊籃的樣子,人和輪椅的穩定性大大增強。

訓練期間,張繼鋼在現場指示技術組,定做輪椅一定要最輕的,“去掉所有不必要的零部件,能少用一個螺絲就少用一個螺絲,能輕一兩是一兩。要知道一個小小的螺絲,在空中對火炬手來說就是千斤的重量啊”。於是,輪椅製作廠家對輪椅進行了改進,去掉了一些不必要的配件,輪椅最後重量15公斤。輪椅的減重,意味著火炬手的壓力又減輕了一些。

人力拉昇到空中點火的方式看起來非常質樸,但張繼鋼導演強調說,“雖然看起來很樸素,但其實科技含量是很高的”。除了對繩索和滑輪進行多次測試或改進外,這套設備的滑輪還設計了專門的鎖定裝置,每拉昇一把,就立刻鎖住。即使火炬手中途有停頓,也能保證他不費力地懸停在空中。事實證明,鎖定裝置立了大功。開幕式當晚,侯斌在拉昇了十幾米後曾在空中停頓了十幾秒,包括最後在空中點火,如果沒有鎖定裝置,他不可能如此從容地取下火炬點火。

侯斌和陳永剛的訓練成績突飛猛進。好消息不斷傳來,兩位運動員的訓練效果超過預期,張繼鋼的心情很激動。他多次前往大興訓練基地,看望兩位運動員,併為他們請了按摩醫生,在訓練後幫助他們放鬆身體。

北京殘奧會開幕前一週,張繼鋼接到了一個特別好的消息,侯斌已經可以在3分鐘內拉昇30米高了。第一次進“鳥巢”訓練是凌晨4時,侯斌、陳永剛和最後幾棒火炬手金晶、平亞麗等人都到齊了。因為最後幾棒火炬手也要實地演練在“鳥巢”內的傳遞和交接。

技術組已經提前準備好了設備。導演組欣喜地發現,“鳥巢”邊緣懸掛了參賽國家和地區的旗幟,再加上調整引火索的長度,火炬手實際上只要拉昇36米,而不是最初設想的40米,就可以夠到引火索了。

雖然導演組沒有明確誰是A角,誰是B角,但在訓練中,兩個人還是漸漸分出了先後。慢慢地,侯斌成了一號人選。侯斌說,“我很幸運,最後導演組決定讓我上去了。但是我很感激陳永剛,因為我們兩人訓練的確比一個人訓練更好,既相互較著勁,也能互相幫助和提醒。”

張繼鋼更是充分肯定了陳永剛的貢獻,他說:“陳永剛為北京殘奧會開幕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開幕式當晚,陳永剛一直在臺下候場。張繼鋼說:“我告訴陳永剛,任何情況下你也不要離開現場。萬一侯斌出現狀況上不去了。那他下來後,你就要頂上去,一定把火炬點燃。我必須有雙保險,火炬絕對不能點不著。”

後來的結果是侯斌成功地上去了,火炬點著了。陳永剛也和眾多為北京殘奧會做出貢獻的幕後英雄一樣,沒有鮮花和掌聲,若不是張繼鋼提起,這個殘奧會主火炬手B角的名字都不為人所知。

北京2008年殘奧會開幕式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來了。“現在,讓我們歡迎殘奧會聖火入場。”主持人宣佈聖火入場,侯斌頓時覺得心跳加速,他在等待那一刻。在雄壯的音樂聲中,和著“聖火點燃、聖火點燃”的吟誦,第一棒、第二棒、第三棒……火炬手接力著傳遞。

22時59分,第七棒火炬手侯斌在祥雲臺上接過火炬,這個3屆殘奧會冠軍將用自己手中的火炬點燃神聖的殘奧聖火。坐在輪椅上的侯斌在一條垂直於地面的繩索上向上攀爬,“好高的火炬、好長的繩索啊!”觀眾們忍不住站起來了,觀眾們忍不住祈禱著,讓那雙臂再強壯些,讓那攀升更順利些!

兩次的短暫停歇,伴隨而來的是更堅定向上的努力,伴隨而來的是全場如潮水般的加油助威,伴隨而來的是即將到達火炬頂端的希望。20多天的訓練,從最初的每次只能攀升十幾米,到現在的距勝利僅一步之遙,現場的空氣似乎都凝固在那一下下努力攀升中。

張繼鋼回憶說,“我當時真為侯斌捏一把汗啊,雖然演練中他成功拉昇了很多次,我也擔心他臨場發揮時出現什麼閃失。我不斷地用對講機向他喊話,鼓勵他堅持下去。”和張繼鋼導演同樣感到揪心的是現場的9萬觀眾,他們呼喊著“加油!加油!侯斌,加油!”為侯斌鼓勁。停頓了片刻的侯斌又繼續奮力向上拉,一下又一下……

到了,終於到了!拭一把汗、喘一口氣。取下安然放置在輪椅上的火炬,向著光明,向著希望,向著超越、融合、共享的夢想,主火炬熊熊燃燒,全場沸騰了!

熊熊燃燒的殘奧會聖火和騰空而起的焰火交相輝映,點燃了人們心中的激情,體育場內一片歡騰。那一刻,張繼鋼淚流滿面……

很少有人知道,此前張繼鋼的壓力有多大。殘奧會開幕式倒計時一週年的當天,張繼鋼回到家已是凌晨4點,想到編導、技術、設備運輸等諸多問題,他突然感到了一種恐懼。於是他走進書房,在紙上一口氣寫下了160個“……準備好了嗎?”第二天,他把這160個“……準備好了嗎”帶到辦公室,在場的人看後全都哭了,“因為大家都感到了責任重大,我們把這些問題貼到了牆上,直到所有這些問題都用紅筆勾掉了”……

不論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的倒計時方式、焰火“大腳印”;還是北京奧運閉幕式上的“記憶之樹”;或者北京殘奧會開幕式“白玉盤”主舞臺上翻動的“四季”、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聾人手語舞蹈《星星你好》、殘奧會閉幕式上的“草坪”和“紅葉”等,都是張繼鋼與他的團隊的得意之作,給世人留下很多令人難以忘懷的創意,也給未來承擔奧運會和殘奧會開閉幕式的藝術家們留下了不小的挑戰。

2008,中華兒女永遠的記憶。那一年,13億人的夢想和期盼在北京成為了現實,“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在中國完美演繹,“團結、友誼、和平”的美好樂章在這裡奏響!世界記住了中國北京,歷史記住了北京奧運!

2008年重大事件一覽:

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遭遇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

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

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成功舉辦

神舟七號實現太空行走,茫茫太空留下中國人身影

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及直接通郵正式啟動,兩岸“三通”由此邁開歷史性步伐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2008年:奥运盛典幕后的张继钢细述创排细节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