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農大專家決戰高原僻壤,誓要打贏扶貧「硬仗」

目前,四川農大派駐雷波縣、布拖縣兩個深度貧困縣的胡劍鋒、饒遠林、葛飛、張韜4名扶貧幹部正積極籌劃著10月17日扶貧日到成都進行貧困村農特產品的預售活動。

他們摸爬滾打,說農家話、走農家路、吃農家飯,人人變得臉膛黑紅,一雙腿爬坡越坎健步如飛,擼起袖子抓黨建,撲下身子促脫貧,為當地脫貧攻堅奉獻智慧與力量。

一場硬仗緊急召喚“勇士”

3個月前,川農大接到上級關於選派涼山州駐村幫扶幹部的通知,校黨委結合貧困縣的需求和徵求個人想法後,決定在已派出胡劍鋒博士的基礎上,增派管理學院張韜同志、組織部葛飛同志為駐村幹部,林學院饒遠林同志為涼山州脫貧攻堅綜合幫扶隊員。3人給校組織部打電話,請求去最貧困的村寨。

對於博士剛畢業的葛飛來說,29號特別忙碌,爭分奪秒完成了兩件人生大事:一大早先去校醫院完成入職前體檢,火急火燎到跑到民政局和相戀了8年的女友領取結婚證,下午跑回學校辦理入職手續,在下班前辦完了所有手續,來不及去人事處報到,就要準備第二天出發的物品。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葛飛博士調試青貯打包機

“培訓結束,我沒有隨大部隊一起吃飯,匆匆趕往50公里外的老家。我的突然出現,讓年邁的父母很是驚喜,但得知兒子將要去涼山州待上兩三年,老人家臉色頓時變得黯然,我極力讓自己表現得灑脫。”張韜在日記裡記下這段情景。

為了做到有的放矢,饒遠林出發前專門去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要了一套《四川省深度貧困縣農業科技扶貧工作四川農業大學方案》和《四川農業大學科技成果選編》,還請教了一些在科技扶貧一線及曾在民族地區掛職幹部的老師。

6月30日,縱然一路暴雨傾盆,路旁偶有落石和輕微滑坡,他們經過9 小時長途跋涉,在下午5點到達雷波縣和布拖縣。他們在通往村子的坑窪土路上,路遇幾群小學生高高舉起右手行禮,目光充滿了崇敬。

帶上10萬元“嫁妝”幹實事

“我不是組織安排來的,是主動報名申請來的!就是想為農戶乾點實事,這是我作為一個川農人的初心!”川農大派駐掛職千萬貫鄉黨委副書記的胡劍鋒博士掛職10個月了,是這支派駐隊伍中的先鋒隊員,除了1.8米大高個子格外顯眼,還練就了一副大嗓門兒。

殘破裂縫的土坯房、髒亂差的民居、爛泥塘般的運動場……剛一到鄉上,胡劍鋒瞌睡都睡不著,不幹點成績出來,更擔心會砸川農大的牌子。從當月25日起,他每天調研一個村,一共6個村,4個是貧困村,貧困率50%。學校領導專程前往千萬貫鄉,與全鄉幹部一起召開座談會,真正意義是給胡劍鋒指點迷津,並囑咐他”川農大就是你們的孃家人,是你們的堅強後盾”,讓他變得底氣十足。通過走村入戶調研,他慢慢理出了工作思路,利用學校給的10萬元產業幫扶經費,與葛飛博士在全鄉搞起“種草養畜”、生態養蜂兩個特色產業項目。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胡劍鋒與校內專家查看種草養畜試驗地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調查養蜂人

他們藉助石板灘村原有的養蜂基礎,扶持帶頭大戶,通過“借蜂還蜂”的方式逐步輻射到全鄉貧困戶,短短一個多月,已經由40群蜂發展到60群蜂,每群蜂每年能帶來1000-1500元收入。他們正在申請建立“野蘇麻種植養蜂”示範點項目,積極籌辦生態養蜂農民專業合作社,以期達到增加花源、提高蜂蜜純度、打響蜂蜜品牌的目的。葛飛博士還積極學習養蜂技術,想親自教授更多養蜂的積極戶。

涼山州的牛羊怕過冬,一旦到了冬季青草枯萎,就要因為缺糧少食而明顯消瘦,甚至只長骨骼不長肉。他們先在千萬貫村搞起了以“玉米秸稈青儲”和“冬季牧草栽培”為技術核心的“玉-草-畜”種養循環。項目經費尚未到賬,胡劍鋒自掏腰包買了2000元多年生牧草種子,試種了8個不同品種冬季牧草,各個品種牧草生長狀況極好,如今已有兩三尺高,村民看到了效果,紛紛跑來要種子,種植面積由3畝地發展到了90畝。玉米秸稈青貯發酵後,可用於冬季牛羊飼養,“秸稈青貯揉搓打包一體機”已經完成安裝調試,即將投入使用。本產業預期年出欄肉羊200頭,增收20萬元,此舉直接帶動建檔立卡戶10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30戶。

激發村民脫貧內生動力

貧困地區太多農業技術難題急需解決,他們積極聯繫川農大專家,前去開展臍橙種植、牧草栽培、牛羊養殖、豬的營養、養蜂技術、生態雞養殖等技術培訓20多次,盡全力為當地培養一批永遠不走的“土專家”。專家們還把電話留給了村民,遇到燃眉之急,便可實現遠程技術指導。

胡劍鋒還聯繫了一家企業和學校農學院,為千萬貫鄉中心校建立了“川農&瑞進特勵志獎學金基金”長期資助優秀學生,每年對成績優異和進步最快的孩子分別獎勵10人,每生獎勵500元現金。他牽線農學院行政黨支部、植保黨支部赴千萬貫鄉進行支部共建活動,學校農學院、環境學院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的同學們,深入村子為孩子們開展專題講座,規範垃圾處理,強化環保意識。

目前,千萬貫鄉門戶網站基本建成,並將投入使用,將通過網絡宣傳全鄉的特色農產品,使之儘快打開市場。他們還與環境學院聯合打造了一個以特色農產品銷售為核心的創新創業團隊,從事全鄉生態蜂蜜、生態牛羊肉、生態跑山雞等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工作。

“一件大喜事,中國移動專門來村上安裝網絡了,從此我們村在網絡辦公、信息化管理、過程教育等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駐紮在偉子坡村的饒遠林在日記中寫道。教育落後問題,一直是饒遠林心頭的一個痛。饒遠林見一個孩子長相機靈,曾親切地詢問“你的成績很好吧?”對方點了點頭,說在班上排第五名,數學60分,語文59.5分。這個孩子不靦腆,饒老師連續追問了幾個問題。孩子告訴他,全班一共有60多人,班上第一名考了八九十分。讀四年級的,年紀最小的9歲多,最大的20歲,成績最好的那位女生大約十五六歲。

每天上午10點多,還有三三兩兩結伴同行的孩子在路邊玩耍,不急於去幼兒園。園內廁所髒臭得無法形容,蚊蟲和蒼蠅到處飛,如此教育環境很難讓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曾有一個“大手牽小手”自助教學幫扶隊,來教孩子們認識身體和保護器官。當聽到老師提問“鼻子是用來幹什麼的?”一個父母在外地打工能講漢語的孩子回答“是用來流鼻涕的。”當老師問到“頭髮是用來幹什麼的?”孩子回答“是用來梳的。”讓人啼笑皆非的回答,讓饒遠林心裡異常難過。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饒遠林組織幼兒教育活動

偉子坡村共有2名中專生、1名高二學生屬於“高學歷”,經過饒遠林充分溝通,同意在假期對村裡娃娃開展輔導,林學院青年先鋒隊也要參加義務支教活動。為避免有的家長對原有老師產生不信任,饒遠林建議義務支教工作與園內老師共同開課,還能促進老師們對自我工作的反思。但上課了,孩子們到課的非常少,他們又挨家挨戶上門通知,明確具體上課時間。為了提供適合當地學生的學習內容,他和村上讀中專生黑日呷爾討論教學大綱、教學板塊、具體內容等到深夜。

村上閒散勞力多,他們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引導青壯年外出尋求發展,幫助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和尋找工作。

解決日常生活難題

馬頸村嚴重缺水是個歷史問題,全村700餘人,吃喝拉撒,全靠接雨水。胡劍鋒和鄉黨委書記帶領村民到處找水源,在海拔將近2000米的地方修了蓄水池,翻山越嶺拉管道引水到了馬頸村,讓常年喝窖存雨水的村民喝上了放心水。聽到嘩啦啦的水聲,看到村民們臉上笑成了花兒,他激動得差一點淚崩。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張韜等人踏勘唐家山-大水井村道

饒遠林起個大早跑到村頭河邊,觀察村民怎麼通行。一條流經村子的河水在村頭一分為二,村民們需要脫掉鞋子,赤腳踩水過河,到對岸後再穿上鞋子。如果是小娃娃過河,需要大人抱著通行,或者大一點的孩子揹著小的過河。夏天水溫不低,但水量大,水流湍急,加上當地人對小娃娃的看管不緊,增加了出行危險。他和眾人正在極力想辦法,希望在此處架上一座能讓村民安全通行的橋。

“來自大涼山深度貧困村的誠意產品,喝山泉,吃苞谷,呼吸負氧離子,生活愜意舒心!這樣的雞產的蛋絕對舒心放心!經過省農科院權威檢測!以購代捐,精準扶貧,不經意之間的善行善舉!有賴大家支持,給了我當好賣蛋翁的信心。”張韜入駐額子溝後就在朋友圈銷售起了本土雞蛋,目前,已經在一些超市上架。

走遍了駐村的山山水水,饒遠林發現山上野花奇多,一種叫“半夏”的野生藥材也很多,萌生了與校內專家研究養蜂的想法,也將邀請藥材專家前來考察當地種植中藥材的可行性。

學習民族日常用語,開展禁毒防艾宣傳,鼓勵傳承民族風俗,聯繫物流公司,聯繫危房改造,修建彝家新寨,檢查村舍衛生,控輟保學,完善村史館,組織專題學習,開展清卡行動,規劃生態農莊,督促適齡兒童入學,開展疫病防控……4位專家按照“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個好”新脫貧觀,幫助村民們由物質層面脫貧向精神心理層面脫貧循序漸進地進行。

目前,當地困難戶數量明顯減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解決,村民已經從簡單的“等靠要”轉變為通過自身努力來脫貧致富。川農大學生實踐團隊遇見一位年邁的老奶奶坐在家門口,她一邊擺弄著花椒一邊堅定地說:“不想只靠別人幫助,自己種臍橙、種花椒也可以掙錢。”

文丨李勁雨

圖丨四川農業大學

川教之聲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教育導報

川农大专家决战高原僻壤,誓要打赢扶贫“硬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