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找不到卡,就是找不到人” 别让学生保险成“鸡肋”

“不是找不到卡,就是找不到人” 别让学生保险成“鸡肋”

每次新学期开学,学生家长都会在学校为孩子买一份“中小学生平安保险”。大多数家长习惯性地把孩子在学校里交的保险当作必缴项目,秉持的都是这样的心态:“因为大家缴了,自己家的不缴,怕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发展。”但这份保险的价值多大,有多少家庭会真正用到这份保险,或者说他们会用吗?要不要在校园里给孩子买学生险,越来越引起家长的思考。

究竟学校推荐购买的保险属于什么类的险种?这个险种到底保障哪些风险?哪些家庭应该投保?

“不是找不到卡,就是找不到人” 别让学生保险成“鸡肋”

保额低、限制多,校园保险渐成“鸡肋”

据了解,学生在学校买的保险一般是指学平险,全称“中小学生平安保险”,隶属于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一种,是保险公司为学生在校期间各类风险提供保障的商业险种,也是近年来我国少儿投保最普遍的一种保险。

被保险人只需交纳几十元到几百元的保费就可以获得包括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医疗以及住院医疗在内的多项保障。最常见的“学平险”每份100元,发生人身意外最高保额5万元,一般包括意外伤害、疾病身故、意外医疗、住院医疗等最基本的保障,保险期一年,寒暑假等非在校时间也可以覆盖。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这个保险怎么用呢?好像真正到需要的时候,用处又不是很大。虽然保险费不高,但是保额低、限制多,几乎形同鸡肋。

市民张先生的孩子在九江市一所中学就读。每年,他都会为孩子购买保险,平时也用不到,所以买了也没在意怎么用的事情,今年暑假,孩子因为住院做了个手术,他们就想着看看保险能不能报销一部分。但是等到他想到要用到这个保险的时候,他发现保险卡并未发放到学生家长手里,便咨询了孩子班主任,因为已是暑假,班主任也记不清到底卡发放了没有,帮着四处核实受理学生保险的相关事宜。详细沟通过后,张先生几番折腾联系到学校政教处,才拿到保险相关凭证,然后又要跑到保险公司去办理,最后可以拿到的保额并不高。

“不能浪费这个保险费不是么?”张先生说,“孩子从小学到高中,他只用到过这项保险一次,而且就这一点保额,还跑了好几次,不得不说,有些鸡肋。”

作为“获客产品”,学生保险地位尴尬

按理来说,“学平险”的推出本身带有一点点公益的性质,所以理赔手续也比较简便,只要资料齐备,线下网点和线上平台都可以进行理赔。但是为什么家长依然觉得很麻烦呢?

“这种理赔上的麻烦,不是这个险种造成的,这个保险本身是没有问题,而且确实对于学生而言是可以受益的。之所以会有这些问题,是因为保险经过了太多人的手,而且所经手之人又不专业,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保险代理人叶磊告诉长江周刊记者,家长们为什么觉得这款险种鸡肋而且理赔难,是因为很多时候他们在学校交钱买了这款险种,甚至连自己的单号都不记得,他们在理赔的时候,要找老师,老师又要一级一级找上去,最后找到业务员。但又因为这类产品多是“获客产品”,即指性价比高、保险公司不赚钱的产品,目的是活的客户,这类保险的佣金本来就不高,又经过了那么多手,业务员的服务积极性自然就不高,最后不少理赔就不了了之。

受销售渠道收窄、城镇居民社保报销额度提高等影响,不少家长会选择直接在社区为孩子办理城镇居民医社保,也有家长会自行到保险公司为孩子购买单独的意外险和医疗险,导致“学平险”渐渐“冷场”。

学校不能代售,少儿险自主选择空间大

众所周知,2015年6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严禁各级各类学校代收商业保险保费,不允许保险公司进校设点推销商业保险。目前,大多数学校不再开展集体投保,一般多是以学校推荐、家长自愿参保的形式。实际上,对于“学平险”也好,或者其他的少儿保险,家长都不一定非要通过学校来购买,可以直接在保险业务员手里买,出险后可以直接找业务员理赔,这样办理的效率会高很多。同时,可供选择的险种也会更多些。

叶磊说,单以一家保险公司推出的“学平险”为例,就有四款,分别是学生关爱计划(基础版)、学生关爱计划(标准版)、学生关爱计划(尊享版)和至尊学霸卡,年保费分别是100元、200元、300元、298元。像尊享版和至尊学霸卡保费只差2元钱,但是相关政策有着很大差别,尊享版的优势在住院医疗,最高可报100万;而且续保的话,每年住院费用增长10万,最高到200万。学霸卡虽然住院医疗只有5万,但定寿、重疾高达20万,意外医疗高达3万,还有每天40元的住院津贴。这样,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生保险,会更加合理一些。

“不是找不到卡,就是找不到人” 别让学生保险成“鸡肋”

长江周刊@微生活微信号:jjrbcjzk

公众号介绍 | 聚众家,纳众声,汇众议,容众思;化微言成高谈,以博语作宏论,推社会进步,促梦想成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