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只有十几个守军,全因一道防线的存在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派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傅友德、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领二十万大军征讨残元的太尉纳哈出。

冯胜越过松亭关之后,派兵分别筑建了大宁、宽河、会州、富峪等四座城池,并留下来五万人马守卫大宁,作为进军大漠的后方基地。最终,纳哈出率领几十万部众投降冯胜。

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只有十几个守军,全因一道防线的存在

冯胜筑造的四座城中,大宁最为重要,它在北京的东北方向,位于承德和赤峰之间,具体是在今天内蒙古的宁城县。大宁古代属于会州,在辽国时称为大定府,是辽国的中京,它的西边是大同,南边是北平,东边是辽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这以后,朱元璋决定在大宁设置北平行都司,下面设立营州五屯卫。如此一来,北平行都司就和辽东都司连成了一片,从鸭绿江口向西,过辽阳、广宁、大宁、开平、察罕脑儿,一直到黄河,构成了一道连贯的北方防线。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进一步把大宁周围的广大区域划分为三部分,分别设置泰宁卫、朵颜卫、福余卫等三个指挥使司,隶属于大宁。

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只有十几个守军,全因一道防线的存在

这些地区的部落在元朝时属于大宁路,其中的朵颜卫,在大宁以西,直到宣府一带,力量最为强悍。大宁以东直到广宁、锦州一带为泰宁卫。大宁北部向东直到铁岭、开原等地,为福余卫。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封自己的十七子朱权为宁王,洪武二十六年,年轻的朱权正式前往大宁。以后朱权几次率军出塞,表现不错。

建文元年,朱允炆担心朱权与朱棣联合,命令朱权返回南京,朱权没有听从诏命,结果被夺去宁王府三护卫。

朱棣起兵后,也对朱权不放心,怕他抄了自己的后路,于是决定夺取大宁的军队,为己所用。

朱棣率军前往大宁,表面上装做兵败,前来投奔,暗中与朵颜三卫的首领达成默契。朱权最初对这位四哥有所警觉,只许他一个人进入大宁。朱棣胆子也够大,真敢一个人进城,见到朱权放声大哭。他在城中住了几天,朱权放松了警惕,朱棣的部将趁机悄悄潜入城中,与守军和朵颜三卫的将士加紧联络。

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只有十几个守军,全因一道防线的存在

朱棣告别之日,朱权出城为他送行,埋伏的燕军突然杀出,原本在朱权身边担任护卫的朵颜三卫的人马也一下子倒向朱棣一边,挟裹着朱权一起南下。燕军趁机进入大宁城,守将朱鉴战死,朱权的家人全被带往北平。朱元璋经营多年的大宁城一下子变成了一座空城。

那以后,朱棣在朵颜三卫的将士之中挑选了三千精锐,南下帮助自己与官军作战。

登基之后,朱棣把北平行都司从大宁迁往保定,喜峰口以北的大片土地都当成了谢礼,分给了朵颜三卫,宁王朱权也被迁到了江西的南昌。

朱棣放弃大宁,拿掉了北方防线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当初,因为这一道防线的存在,燕山山脉的一些关隘,比如喜峰口、山海关等处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所以这些地方的守军大部分被撤掉,每处关口只留十几个人,剩下的人都去屯田了。

如果我们跳出长城的限制,再看大宁、广宁、辽阳等地,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朱棣之后的明朝皇帝,包括朝中的文武大臣们,眼光和思路都被雄奇的燕山山脉遮挡住了,过分相信依托燕山的长城防线。

朱元璋时代,山海关、喜峰口只有十几个守军,全因一道防线的存在

这种局限性,朱元璋时代是没有的,其根源就在于朱棣时代的退缩。

崇祯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军突破长城防线,杀到北京城下。崇祯七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军杀到宣府城下,又到朔州、大同等地。两次进军,皇太极都要经过大宁等地,所以,皇太极和多尔衮的视野要比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开阔得多。

这种眼界,只有明初的朱元璋有过。

于左 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