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衛A股!深圳政府百億馳援,險資宣布接盤上市公司,各地國資在行動

週末,一則“深圳已安排數百億資金馳援上市公司”的消息刷爆資本市場,深圳市政府欲從債權和股權兩方面入手,化解轄區內上市公司大股東的質押危機。據報道,相關部門已初步擬定了首批符合條件的名單,並已就其中部分展開盡調和談判,但最後落實情況,還要看雙方談判情況。

其實,在此之前已有傳聞,深圳國資相關平臺正備齊150億元欲大舉入市。

深圳國資委回覆,採訪函中所提到的事情,是深圳國資委授權深投控、遠致投資等下屬公司決策範圍內的事項,是市場化的行為,具體情況需要向他們瞭解,也要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為準。相關工作人員還表示,現階段不方便接受採訪,感謝對深圳國資委工作的關心。

其實,國資系入市的話題已經持續很久。據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家上市公司引入了具有國資背景的股東,相當一部分還發生了控制權變更。分析人士認為,在當今市場情況下,國資系的大舉入市有助於紓解上市公司流動性。

監管機構也相當重視上市公司的流動性危機。證監會稍早之前對重組交易募集的配套資金用途鬆綁,明確可用於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銀保監會也發聲,鼓勵保險資金積極入市,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更積極地參與解決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國資和險資入市,政策鬆綁支持,保衛“流動性”的號角已經吹響。

深圳國資力度空前

深圳國資的表現最為引人注目,旗下平臺陸續入股科陸電子、怡亞通、英飛拓、夢網集團、英唐智控等多家民企,規模為全國之最。

保卫A股!深圳政府百亿驰援,险资宣布接盘上市公司,各地国资在行动

夢網集團董秘李稷文告訴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我們在9月12日就啟動了(與國資合作),成立專項小組是國慶以後的事情,可能最近深圳政府又加大了力度。”此前夢網集團於9月11日晚公告,深圳國資委下屬公司擬大比例戰略入股,公司實控人或變更。

談及與深圳國資的接洽過程,李稷文表示:“之前是接洽了國資委旗下的A公司,但是A公司說要到年底,我們不願意,之後國資委直接指派了B公司給我們。”

就深圳國資對公司是否有盈利要求,李稷文告訴記者,因為公司與國資方面還沒談到入股價格,目前還沒有盈利要求,不排除以後會有,價格高可能會有,價格低就不會有。

英唐智控是深圳國資入市最新一例。今年9月10日,英唐智控與浙江省國有資本簽署了《戰略投資意向書》。但隨後公司於10月9日晚間公告,擬通過定向增發引入賽格集團,募資不超過21億元。同時,英唐智控第一大股東胡慶州向賽格集團轉讓4500萬股,與定增事項為一攬子交易。交易完成後,賽格集團成為英唐智控控股股東,深圳國資委是實際控制人。

也就是說,僅一個月時間,英唐智控便迅速從浙江國資轉投深圳國資。

“出乎預期快的速度達成現在的轉讓成果”,談及從去年籌劃轉讓無果,到近期快速與深投控達成轉讓,怡亞通在機構調研活動中也強調了“深圳速度”。

在深圳國資密集入股科陸電子、夢網集團、怡亞通等上市公司之際,證券時報·e公司曾向深圳市國資委發送採訪函。深圳國資委回覆,採訪函中所提到的事情,是深圳國資委授權深投控、遠致投資等下屬公司決策範圍內的事項,是市場化的行為,具體情況需要向他們瞭解,也要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內容為準。相關工作人員還表示,現階段不方便接受採訪,感謝對深圳國資委工作的關心。

近期又有消息稱,目前,深圳已設立專項工作小組,安排數百億元資金,從債權和股權兩個方面入手,構建風險共濟機制,降低深圳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改善上市公司流動性。改善上市公司流動性的“風險共濟”資金目前已經到位,首批逾20家獲“救助”企業也已敲定。

不過,百億馳援上市公司一事,深圳各相關部門表示尚未收到正式文件。英唐智控相關負責人也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公司近期獲得國資入股與此事無直接關係。

深圳雲能基金副總經理餘英棟向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地方國資委如此大範圍直接出手非常鮮見,更展現地方政府財政實力。從另一角度來看,說明當前環境下,深圳本土上市公司政府出手救助的迫切性很強。

“現在的確有不少上市公司面臨嚴重流動性問題,有些上市公司主營業績還不錯,但在上一輪貨幣寬鬆環境下,存在非理性,不匹配的業務擴張,從而導致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大股東出現了流動性困難。” 餘英棟說。

“我們也希望引入國資,之前我們老闆也向政府呼籲過以尋求幫助。”一家深圳本地民營上市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注意到,獲得政府“馳援”的民企大股東普遍處於高比例質押狀態,因此也積極尋求國資加入,以降低質押率,解“燃眉之急”。譬如,英唐智控的胡慶周就表示,上述轉讓所得款項將全部用於解除部分已質押的股票。

值得一提的是,近半年來,深圳國資整合動作較大,如深糧集團重組,深深房與恆大的交易,深鐵入股萬科等。在全國國資改革中,深圳國資一直走在前列。

各地國資都在行動

“國資系”密集入市,無疑為今年A股市場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輪國資入主潮背後,關係到融資難、融資貴等民企融資瓶頸,以及由此衍生的債務難題。操作層面上,“國資系”重點“關照”股份高比例質押公司,以緩解A股市場的流動性風險。

據粗略統計,今年以來已有數十家上市公司引入了具有國資背景的股東,相當一部分還發生了控制權變更。此外,多地正在同步推進國資入市事宜,涉及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四川、河北、河南、山東等10餘個省份。

據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瞭解,西南某省國資控股平臺也有意在A股篩選投資標的,甚至是買殼。“一是因為有做大資產規模的任務,二是因為現在A股公司確實便宜。”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除了經濟較發達地區,必康股份將轉讓5%股份予延安國資旗下投資公司。同時,公司註冊地將遷移至延安。由此,延安市也將迎來首家上市公司。

梳理本輪“讓股引援”國資風潮的特點。

首先,大手筆效率高。進入9月,國資出擊A股提速,已有近20家公司先後宣佈擬“讓股引援”國資。此外,企業從啟動國資入股事項,到披露協議簽訂,通常只花費一個月左右的時間,“牽手”效率較高。

其次,紓困手法日益多樣化。除了股權轉讓、增資入股、超低價“象徵”收購外,還有協議轉讓+表決權委託、債務重組+協議轉讓等“組合拳”。近期,廣譽遠控股股東在引進國資時,又創新性推出了增資入股後回購的“明股實債”合作模式。

此外,“國資系”並非奔著上市公司“控制權”而來。多個地方國資平臺已表態將“放手”支持企業發展。例如,深投控成為怡亞通第一大股東後,明確表示,將充分授予怡亞通自主經營權,並將在金融、業務、運營等多個維度全力支持公司發展,公司保持原有發展戰略、業務模式及管理團隊,按照未來十年戰略規劃要求加速發展。

證監會政策“支援”

10月12日,證監會刊發《關於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相關問題與解答(2018年修訂)》,對併購重組中的一些常見問題進行了細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證監會對配套資金用途的限制進行了調整,之後將被允許用於“補血”及償債。

10月12日文件顯示,考慮到募集資金的配套性,所募資金可以用於支付本次併購交易中的現金對價,支付本次併購交易稅費、人員安置費用等併購整合費用和投入標的資產在建項目建設,也可以用於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

證監會依然對“補血”及償債的比例進行了限制:募集配套資金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的比例不應超過交易作價的25%,或者不超過募集配套資金總額的50%。

募集資金能否用於“補血”及償債,近年來經歷了多番變化。2015年9月,證監會刊發的《上市公司監管法律法規常見問題與解答修訂彙編》顯示,募集配套資金可用於支付本次併購交易中的現金對價;支付本次併購交易稅費、人員安置費用等併購整合費用;標的資產在建項目建設等。募集配套資金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的比例不應超過交易作價的25%;或者不超過募集配套資金總額的50%,構成借殼上市的,不超過30%。

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監管機構並未對配套資金“補血”及償債進行過比例多限制,只是規定了使用。但到了2016年6月17日,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同時募集配套資金的相關問題與解答》,其中明確規定:募集配套資金不能用於補充上市公司和標的資產流動資金、償還債務。

市場人士分析,每次對於配套資金用途的調整,都是基於當時的市場環境。2015年9月,證監會針對構成借殼上市的募集配套資金進行了更為嚴格的限制。2016年6月之前,重組交易中的“類借殼”、三方交易規避借殼現象突出,證監會推出新規禁止募集配套資金“補血”及償債,遏制投機套利,引導市場預期迴歸理性。如今,規避借殼現象大為減少,併購重組市場趨於規範。加之上市公司流動性問題突出,為募集配套資金用途鬆綁,有比例限制的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有助於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10月8日,證監會又正式推出“小額快速”併購重組審核機制,符合條件的小額併購可走“快車道”,直接由上市公司併購重組審核委員會審議,簡化行政許可,壓縮審核時間。此外,證監會擬在本週集中組織發審委委員就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再融資相關事宜開展調研,沒有IPO發審會安排。

監管部門一直高度重視股票質押風險。據瞭解,由於今年A股市場整體低迷,流動性偏緊,深圳證監局隔一段時間就會摸底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情況。

可以看到,在經歷融資環境收緊後,最新政策已開始轉向。證監會強調,下一步將繼續深化併購重組市場化改革,激發和提升市場活力,支持上市公司依託併購重組做優做大做強,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險資投資“鬆綁”

保險資金,是A股市場一股重要的力量,在前幾年曾有過近乎瘋狂的表演。經過多番錘鍊,保險資金當前在市場上已經不算活躍,在保持低調。

但是,面對上市公司流動性問題,保險資金被監管層鼓勵參與其中。10月13日,銀保監會保險資金運營部主任任春生在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上表示,鼓勵保險機構以財務性和戰略性投資的方式投資優質上市公司和民營上市公司,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更積極地參與解決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任春生透露,以前保險資金做股權投資是有行業限制的,未來可能就沒有行業限制了,優化結構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修訂股權投資和保險私募基金的監管政策,採用負面清單的方式再結合正面引導。任春生說,要以股權形式撬動保險資金髮揮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長期資金。

任春生還表示,推進股權投資計劃、資產支持計劃這些保險資產管理產品的註冊制改革,推進保險資金參與國債期貨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豐富保險資金的對沖工具和管理工具,發揮“保險+融資”的綜合優勢,來創新保險資金服務實體經濟的形式。

險資通過二級市場的快速買入而舉牌上市公司,曾是A股一道獨特的風景。此番被鼓勵入市,這種風格或許很難延續,因為險資當前的任務是“以更加靈活的方式更積極地參與解決上市公司的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

粗略統計A股市場的險資派系,知名的包括“寶能系”(前海人壽)、“生命系”(富德生命人壽)、“恆大系”(恆大人壽等)、“陽光系”(陽光產險等)、“安邦系”(安邦保險)、“華夏系”(華夏人壽等)、“天茂系”(國華人壽等劉益謙旗下天茂集團成員)等。在新一輪的入市中,這七大險資派系會否再度活躍,值得期待。

此前險資偏好股權分散、業績優異的個股,如萬科、格力電器、伊利股份等。現如今,大股東質押比例高、基本面良好的公司無疑會更受青睞。和國資系入股的邏輯相似,在大股東資金問題尚未影響上市公司之前,出手援助優質資產。

此外,根據任春生的表態,未來,保險資金做股權投資可能就沒有行業限制了。這意味著險資將有更大的行業選擇空間,底蘊深厚的傳統行業、前景可期的新型產業都將被納入考慮範圍。但一條原則是,服務實體經濟。

險資入市最新案例已經出爐,精達股份引入華安保險。精達股份10月14日晚間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特華投資與華安保險簽訂股份轉讓協議,轉讓其所持公司9%股權,轉讓價格每股3.2元,總價5.63億元。

保卫A股!深圳政府百亿驰援,险资宣布接盘上市公司,各地国资在行动

特華投資為華安保險第一大股東,持股20%。華安保險受讓精達股份股份,主要系擬通過權益投資,達到資產保值增值的目的,在未來12個月內,無繼續增持精達股份股票的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