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合肥有多牛?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增速稳、质量高、结构优、动能新、民生实……这是今年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五个特点。年初,合肥市确定的9个方面、130项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稳中育新的高质量发展特征更加凸显,市民的获得感正越来越强。

深度!合肥有多牛?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阔步迈进

关键词:新时代 市民深刻感受城市发展新变化

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合肥市天气晴好,不少市民选择了外出游玩。合肥市旅发委的统计显示,国庆黄金周全市共接待游客1380万人次,同比人数增长15%;旅游综合收入17.51亿元,同比增长31.2%。

家住合肥五中附近的李女士就是其中一员。“以前去大蜀山,出门坐公交车还要转车,需要一个多小时。如今,乘地铁随时有车,还不堵车,起码缩短了一半时间。”2号线自去年底开通后,李女士更强烈地感受到了城市发展给自己生活带来的变化。平时工作忙没空,这个十一长假,她就去了两趟大蜀山,带爸妈去了一趟,带婆婆去了一趟。

和李女士一样,如今乘坐地铁出行的市民不在少数。今年10月1日,合肥轨道交通线网的单日客流量就创下历史新高,超过了61万乘次。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分钟,合肥这座城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1分钟在合肥能发生什么?1分钟,“量子号”卫星,量子密码成码速率达到60000比特量级。1分钟,有400多片液晶显示屏下线,21台智能电视投放市场,35台冰箱走出车间。1分钟,外商在合肥直接投资超过7000美元。1分钟,合肥的公路延伸1米。

关键词:创新 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近年来,合肥市先后获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成为国内集五大“国字号”创新品牌于一身的唯一城市。

几天前,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揭牌。作为第二个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合肥出乎很多人意料。40年前,合肥还是大家眼中的“江淮小邑”,而凭借“先行一步”的改革魄力,潜心科研、培育产业、吸引人才,已转身一变成为“创新高地”。

今年以来,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已上报国务院待批,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已全面启动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主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完成内部评审,园区工程设计招标已完成。

同时,未来网络实验设施(合肥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天地一体化网络合肥中心项目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创新实力突飞猛进、创新成果遍地开花、创新指标持续上升……如今,合肥市也正在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走出的每一步都铿锵有力。

关键词:协调 在“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上下足“绣花”功夫

城市规划是对一座城市灵魂的塑造。面对新时代、新定位、新要求,合肥市创新规划编制,强化规划引领,推进精品城市建设,在“提质、提速、提品、提效”上下足“绣花”功夫,擘画城市跨越发展蓝图。目前,合肥市总体城市设计已经形成初稿,王咀湖片区、空港国际小镇、东部新中心、高铁南站片区等重点片区完成城市设计编制。

今年以来,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美收官,铜陵路高架北延主体工程通车,长江西路快速化改造放行,阜阳北路高架北延国庆节前放行。眼下,3、4、5号线正在加快建设步伐,长江东路改造和畅通二环北环工程西段改造正在开展施工和监理招标。方兴大道滨湖段快速化改造即将正式开工,年内怀宁路下穿天鹅湖也会开建。

城市在发展,乡村也需要协调发展。今年以来,合肥市乡村振兴被推向了新的高度。截至今年8月底,8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面启动。另外,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累计落实扶贫资金14.49亿元,全市112个省级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

关键词:绿色 唱响环保“大合唱”,奏起绿色“交响曲”

良好的生态环境,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拥湖入城”后,合肥注重吸纳“八百里烟波巢湖”的养分,坚持生态立市,从“环城”走向“环湖”。以“水、绿、气”三篇“大文章”为主要抓手,全市上下唱响了环保“大合唱”,奏起了绿色“交响曲”。

今年以来,《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建议稿)》已编制完成,巢湖综合治理各批次项目都在加快推进。截至9月中旬,三期工程西河上段疏浚工程等4个项目已完工,巢湖西岸初期雨水处置工程等37个项目已开工,累计完成投资25.31亿元。

今年5月,《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实施意见》出台,合肥市将开展绿色生态城市综合试点建设。随处可见的街头花境、出门一刻钟就可以找到游园,不断推进的“十大公园”“十大湿地公园”,市民身边的绿色越来越多了。

在做好“水文章”和“绿文章”的同时,合肥市还掀起了一场守卫蓝天的保卫战。去年,合肥市是全省PM2.5、PM10唯一双下降城市。今年前8个月,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71.2%,同比上升11.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越来越好,蓝天白云越来越多。”这是不少市民的直观感受。

关键词:开放 “朋友圈”日渐扩容,越来越国际化

5月下旬,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在合肥举办,聚集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充分展示合肥形象、合肥身影和合肥声音。当前,合肥正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功能,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水运港、航空港、跨境电子商务港、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合肥市扎实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除了合肥铁路枢纽总图在年初获批之外,一批重点项目也在扎实推进。

2014年6月,合肥开通了安徽省历史上首条连接亚欧的国际铁路货运通道。一批“合肥制造”踏上这条“新丝绸之路”走出国门。今年以来,合肥市还积极探索开辟新通道、新线路和运营发展新模式,开通合肥-罗兹专列。前8个月,中欧班列开行111列,增长146.7%。

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国际化的合肥,“朋友圈”也在日渐扩容。来自合肥市商务局的统计显示,今年1~8月,全市(含省属企业)实现进出口204.93亿美元,占全省的49.1%,同比增长30.4%,高于全国、全省14.3、8.6个百分点。

关键词:共享 超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项目

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10.9亿元,增长8.1%,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来自合肥市财政局的消息显示,今年1~8月,全市财政支出累计完成685.6亿元,增长6.3%。其中,民生支出602.3亿元,增长11.3%,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87.8%,上升4个百分点。

更多的资金投向民生之后,变化也显而易见。家门口的学校更密集了,挂号就医更方便了,去剧场看演出的市民更多了,出门的道路更宽敞了,菜市场的环境更好了,锻炼身体的地方更近了……今年,合肥市共实施了省民生工程31项,截至8月底,实际到位资金110.79亿元,市县资金到位率10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8.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93.62%。有了稳定的就业,大家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合肥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94元,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24元,增长9.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