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现在的书法界很热闹,也很惶惑。有人以为中国社会已经和传统完全分离,只要在“形式构成”和“视觉刺激”方面使劲折腾就行了,书法里面的文化意味、人生意味,那是属于古人的,今人既难以重复,也不必再费心力。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什么样的书法叫好?什么样的书法家真正无愧这个称号?历史是有衡量标尺的,只是这标尺最终存在于文化发展的风云澹荡间,存在于代代不息的精神成长里。在关于书法的享受和满足的喧喧世界之外,不搞书法的吴冠中谈了一番话,说是有一般才华的人搞绘画,努力一辈子可以成功,而搞书法则未必。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书法太难了。这番话是他的老师潘天寿告诫的。书法作为国粹,人人可远观也可亵玩;也惟其国粹,真正要是选择了书法和生命为伴,也就是选择了终身的痛苦。在这样的痛苦里,很可能让人陷入不可知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抗争的方法最终归于单纯:无论世界怎样异彩纷呈甚至光怪陆离,它终于是历史延续中的一瞬;那些能够让人真正得到心智浸润的精神文化表现,哪怕在喧闹中默然悄然,它的价值最终是存在的。以潘受先生而论,有这样的诗,这样的书法,就证明中国文化精微所在,就证明“传统”非在太虚幻境。古人云:“乘肥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有人说书法能卖钱,但卖钱的多少,却不是衡量艺术水平的杠杆。

“你一家还没写象,就开始写别的”我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写,从书法的角度看,写象了有何意义,我崇尚“操千曲而知音”。历史上那个大家是只学一家的。独特的书法需临历史上多家碑帖,找到书法的美学共性,特征,再融入时风,个性才能变创出自己的体来。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整齐化一是书法中最低级的审美表现形式,古人称为“状如算子”真正的优秀作品是对立统一的强细,点画空间,墨色,章法的对比,在变化中求融合,在融合中求奇,求自然。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我主张开始学书,最好用“拿来主义”的办法,因为这些传统都是前人或前辈,以心血换来,不要有所怀凝,聪明的人是站在别人的劳动果实上前进的。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杨守敬说“天份第一,功夫次之”。 对一理论要细心研究,大胆尝试,一定要理创结合,不能只顾做梯子,而忘了爬楼梯。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但是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学书一定不要错误重复,方法悟性是第一位的。书法家的成就,不是说谁的技法表现得多好,而是看一个人作品的格调和思维有多高。象xxx这样大家的思维能改变时尚、潮流,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大师级人物之一。

一个没有激情的人怎么写也当不了书法家。

研究书法没有必要天天写,应多思考其方法,否则老重复错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