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和話劇互通的地方多嗎?你怎麼看?

有個地方叫作遙遠


我自幼喜愛相聲,也曾數次登臺演出,在大學時,在話劇團待過一段時間。基本算是對相聲和話劇都很熟悉,卻談不上了解的那種。如果問,相聲和話劇是否我很多互通的地方,我覺得,並不多,甚至差別很大。

相聲是一門土生土長的藝術,她的追求始終是搞笑,而搞笑也是她得以存在的根本原因。

說起相聲,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儘管不願意老提“德雲社”這三個字,但不可否認的是,郭德綱等人確實將這門藝術帶火了。不僅聽的人多,靠寫相聲發家的人也不少。

因為大家都比較清楚,所以也不用多介紹。自清末“窮不怕”朱紹文撂地演出並收徒傳藝,相聲算是正式成立了。而自從相聲成立的那一天起,她追求的就是“搞笑”。搞笑不為別的,就是為了混口飯吃,藉此養家餬口。

↑“窮不怕”朱紹文

所以,一百多年來,發跡於民間的草根藝術,經歷了風風雨雨,卻始終未曾拋棄“搞笑”這個最高宗旨。

話劇是一門舶來品,她源於西方文化,進入我國後又吸收了不少傳統藝術元素,更具藝術感染力。

20世紀初,源於西方文化的戲劇,以日本為跳板,傳入國內。而此時傳統的京劇也正在逐漸失去往日的光輝,給話劇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空間。

早在1906年時,中國留日學生曾孝谷、李叔同等人便在東京組織建立一個以戲劇為主的綜合性藝術團體--春柳社。與此同時,王鐘聲等在上海組織了春陽社,進行話劇演出。可以說,中國人最早從事話劇的排演,是在國內外同步進行的。不過,這時國人演出的話劇,還是國外的劇本,比較著名的便有《黑奴籲天錄》。

話劇在國內立足後,發展很快,並且湧現出了許多優秀的劇本。比如《茶館》《駱駝祥子》《雷雨》《六號門》《白毛女》等等。經過近百年的發展,我國的話劇藝術也獲得了相當令人矚目的成績。

↑話劇《雷雨》劇照

相聲和話劇的藝術表現形式,有著巨大差異,其追求也有所不同。

大家都知道,相聲的四門功課為說、學、逗、唱,而話劇則講究聲、臺、形、表。就基本功來講,相聲更強調吐字,追求搞笑;而話劇則是注重人物塑造,通過臺詞和舞臺表現來反映人物心理,通過複雜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來表達特定的藝術主張。

說句相聲迷不太愛聽的話,就相聲來講,即便藝術功底不到位,但能搞笑,也能混得風生水起。而話劇,可不是僅僅會念臺詞、耍把式那麼簡單。

進入話劇團後,由於之前對相聲、小品太熟悉,也常常排演節目,因而在排練話劇時,常常跑偏,弄得像小品一樣。現在想想,真的有些不倫不類。

所以說,並非所有的語言藝術都是相通的。不同的藝術門類,尤其各自的基本功和表現方式。演話劇的,很難說好相聲,因為他(她)不懂搞笑,說相聲的也很難演好話劇,因為優秀的相聲演員,本身就帶著包袱,太搞笑了,反而就不是話劇了。

當然,在此也須說明的一點是,相通之處少,並不意味著沒有相似的,更不是說一個人不能同時涉足兩個領域。

在藝術史上,有一個很特別的現象,那就是曾經的相聲改良運動中,曾有話劇作家參與創作了許多相聲段子。比如,著名的話劇作家夏衍,便曾進行過相聲創作。不過,實事求是地講,從藝術成就來講,夏衍的相聲遠不及其話劇。或許,這也可以說明,相聲和話劇,著實屬於兩種不同的藝術吧!


↑夏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