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前几天国庆节,得空回了趟家,与几个朋友聚了聚。

当谈到职场友谊这个话题时,朋友阿冰以切身体会打开了话匣子。

阿冰离职后,曾请求前同事帮她办理离职手续和档案转移,没想到没人愿意帮她。

阿冰懊恼了,事后才知是部门经理叮嘱了前同事们各司其职,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人和事上,也就是不要理会离职的阿冰。

有人说,真朋友得看追悼会。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感谢你能来,释然你离开,这是对待职场友谊的最好心态。

对于人走茶凉,我们不该懊恼惆怅,而应把它当做人生旅途中无数站点中的一站,淡然一笑。

畅销书作家李尚龙在其作品《你所谓的稳定,不过是在浪费生命》中提到一件事。

朋友在单位的人缘一直很好,虽然办公室政治很复杂,但他一向是大家的开心果。

后来,朋友为了更好的发展前途,也为了让老婆方便照顾家人,便跳槽到了另一家公司。

离职当天,朋友去收拾行李,却没有一个同事跟他告别,当做没看见他。

即便他主动跟人打招呼,大家也是讪笑一下,然后埋头继续做事。

一个同事把和他合影的照片藏到了抽屉里,另一个同事坐在朋友原先的位置上,当他不存在。

李尚龙说:“脱下军装才是战友,辞职后才是朋友”。

朋友问李尚龙:“同事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吗?”

李尚龙回复他:“大家工作是为了赚钱,不过是工作伙伴而已,不是说办公室没有真感情,只是那感情要复杂得多,不单纯得多。”

成功的路上,要允许那些人在背后说你。

跑得快的人,只听得到风声,只会看到风景,眼里哪会有苍蝇。

如同宫崎骏在漫画电影《千与千寻》中说的:

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诗人李白也提倡:“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保持一颗平常心,相处时真诚,分开时坦然,才是成熟的相处之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一次离职,就是一面社交照妖镜,照出了人性的本真,映射着利弊的交锋。

离职后还健在的同事情,自是难能可贵,但也因为这份情容易破碎,所以需要我们细心呵护。

还记得前一阵子炒得沸沸扬扬的员工被离职的事件吗?

公司两名员工参与了7名离职员工的欢送宴,却被老板莫名开除了。

原来,老板从朋友圈看到了几人的聚会,顿时火冒三丈,要这两名现任员工主动离职。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且不去探讨被离职身后的缘由,以及这老板的做法是否得当单单是这下班后还跟同事谈生活的举动,就让人寒心。

现任员工不会不了解老板的脾性,至少在日常工作中,也多少能知晓一二。

跟前同事保持联系无可厚非,只是要低调点,隐晦点。

职场如战场,不知哪天说错的话,转眼就变成锥心的利刃。

也因为职场友谊的不稳定性、复杂性,我们才更应该珍惜,同时也要有分寸感。

施瓦辛格体验了身居高位时的门庭若市,也尝到了下台后的人情凉薄。

据说,施瓦辛格担任加州州长时,出席过以他的雕像为名的酒店开业典礼,酒店工作人员曾对他许下承诺:“无论您什么时候过来,酒店都会为您免费预留一间房间。”

等到施瓦辛格从州长位置下来,登门拜访这家酒店时,却被工作人员告知需要付费入住,施瓦辛格说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

当我处于重要位子时,他们总是称赞我,当我失去这个位子时,他们便忘了我,也不再遵守诺言。不要相信你所拥有的地位或金钱,也不要相信你的力量,也不要相信你的智慧,这些都不会长久。

后来经过证实,这个消息是假的,但是这背后蕴含的人性真理,却是相通相似的。

当我们有利益交换,就百般讨好谄媚,等到分道扬镳,就唯恐避之不及。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要把他们的利用价值发挥到最大化,因此这也是人之常情。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努力增值自己,让你的实力配得上你的野心。

只有丰满自己的羽翼,才能与大雁同飞,与大风同气。

几年前,腾讯公司遇到了发展瓶颈,困在自己固有模式中难有进步。

张小龙主动北上请缨,上报微信项目,一举成功。

张小龙也被称为微信之父,正是他的带领,给腾讯注入了一剂新鲜活力,助力腾讯成为BAT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腾讯没有亏待张小龙,不是给他百万年薪,而是惊人的3亿元。

腾讯公司上下,没人可以缺席会议,连马化腾也是如此,却唯独对张小龙开了先例。

张小龙认为,与其把时间花在冗长无聊的会议上,倒不如投身于项目研究中。

惜才的马化腾给张小龙配了专车,还允许他睡懒觉、迟到早退。

面对部分人的非议,马化腾回应:“没事,不怕他上班睡懒觉,也不怕他打游戏,就怕他被马云挖走,只要他高兴就好。”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优秀的最高境界,是无可替代,关系靠不靠谱,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

作家李小墨在《以共赢思维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一文中提到正确的交往姿势是:

锻炼出某种过人之处,或者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因为平等的交往,发生在势均力敌的人之间。

如果你自己没有足够优秀的技能,没有足够吸引人的魅力,那么你就很难在盘根错节的关系网中自在游走。

当你想与优秀的人为伍,首先要使自己变得像他们一样优秀甚至超过他们。

有人说:“能力是1,人脉是后面的0。没有1,后面的0毫无意义;有了前面的1,后面的0可以让1的威力成倍地增长。”

经济学上有个原理叫“供不应求”,当你的能力达到一定的高度,越难被别人替换掉,就说明你的市场竞争力在增加,相对应获得的回报也会提高。

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人联系你,或者一段关系不靠谱,可能源于你没有值得被“利用”的地方,这时你就要深思了。

冯仑在《小道理:方寸之间》一书中谈到个人的交友观,他说:“10、30、60三个数,这是人交朋友的极限。”

10,指的是你极亲密的朋友数量,包含亲戚在内,当你遇到过不去的坎时,这些人能够拉你一把,不惧你一时失足跌倒。

30,指的是偶尔联系、帮个忙的人员数量,属于想起来打个电话联络下,一周或者一个月见一次面。这类人,有的是亲朋,有的是同事。

60,指的是许久不联系,但是一联系也有话聊,不至于尴尬的友人数量,可能是十年未见的老同学,也可能是搬家前的老邻居。

这三类人,有可能是重叠的,也可能是错开的,总的来说,人数不超过100人

但愿有一天,你的价值足以支撑你在一段社交关系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潮起潮落,皆由自己说了算。

关系靠不靠谱,离职一次就知道

作者简介:薄言,富书签约作者,90后,国企小经理,白天职场,夜晚码字,从生活汲取灵感,愿给你温暖的感动,简书@薄言君。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