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人,筑城广场的这三次华丽蜕变你都知道吗

每天,位于遵义路旁的筑城广场

都是一派热闹景象

市民在此唱歌、跳舞、散步、乘凉、聊天

尽情享受惬意的生活

露天音乐会、歌舞晚会、民俗活动

以及各种主题宣传活动时常在这里上演

筑城广场,是贵阳的“城市客厅”,一张拿得出手的响亮“名片”。

贵阳人,筑城广场的这三次华丽蜕变你都知道吗

2011年12月31日晚,众多市民不约而同来到筑城广场共迎新年,一睹广场的全新风采。经过8个月的封闭改造,贵阳市的新地标——筑城广场从2012年1月1日起重新开放。

筑城广场的历史

“从1968年以来,筑城广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积不断扩大,绿化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完善。”贵阳市筑城广场管理处处长曾宪宏说,作为贵阳的重要地标和窗口,数十年间,筑城广场经历了三次变迁

贵阳人,筑城广场的这三次华丽蜕变你都知道吗

第一次蜕变

位于遵义路北段两侧的筑城广场,东邻贵州民族文化宫,南邻瑞金南路,西邻河滨公园,北接南明河。1968年,当时的广场只有遵义路南广场一带,面积16000平方米。“根据‘西南一声春雷响’的口号,广场被命名为‘春雷广场’,基本上没有绿化,面积也小,广场的功能主要是举行集会和听广播。”曾宪宏回忆道。

1979年,春雷广场改名为“人民广场”。此时的人民广场弱化了20世纪60年代的集会作用,按照适合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及开展文化活动的要求进行了修整,在广场两边增设了方块草坪、树木和座椅。在遵义路对面,又新建了北部广场,面积为3800平方米的花园式广场。“经过扩建后的人民广场总面积增加到3万多平方米,宽敞的广场可以为群众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曾宪宏说。

贵阳人,筑城广场的这三次华丽蜕变你都知道吗

第二次蜕变

1999年,人民广场北广场开始大规模扩建,地面面积达到46552平方米,新建了一座直径为20米的花坛钟、两座14.5米高的蓝色透明金字塔,还有几组长方形与三角形的喷水池,可以喷出各种造型的水花、水柱与水潮。

在广场西北端,设置了一面大型彩色电视屏。宽阔平坦的北广场与庄严雄伟的南广场共同构成了人民广场的整体,南北广场地面面积合计62552平方米,改扩建后的人民广场比原“春雷广场”扩大了近4倍。

第三次蜕变

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2011年4月1日,贵阳市委、市政府秉持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正式启动人民广场改造建设工作。

“在建的广场规划范围包含原贵阳一中地块及人民广场,因为贵阳与竹的渊源,改扩建后的人民广场改名‘筑城广场’

。”曾宪宏说,筑城广场以竹文化为魂,中央建有以芦笙为题材的“筑韵”主题雕塑,周围广植竹、梅、兰、菊、松,其意在传承贵阳悠久的竹文化历史,展示贵阳良好的生态优势,弘扬贵阳人民知行合一、协力争先的精神。

改造后的筑城广场以崭新的面貌热情迎接着市民和游客的到来,受到大家的喜爱与点赞。

贵阳人,筑城广场的这三次华丽蜕变你都知道吗

今年66岁的程学林家住未来方舟,每天吃完早饭,他都会骑着电瓶车来到筑城广场放风筝。“虽然未来方舟也有地方可以放风筝,但我更喜欢筑城广场,这里地方更宽阔,风景也很美,还认识了很多放风筝的朋友。”程学林边说边遥望天空中的风筝。

“20多年前广场上植被少,文化氛围也较淡,现在变化好大喔,树木多、环境美、生态好。”77岁的刘大爷是个摄影爱好者,空闲时间会带着DV记录下贵阳的美,筑城广场成了他常去采风的地方。

“七月流火不见日,气爽风清暑似秋。”如今,筑城广场总面积16.07万平方米,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可容纳十万余人,兼具集会、休闲、文化、生态和历史纪念等功能。

市民可在此同迎新年、共贺国庆;可在此下棋品茗、歌舞怡情;可在此观看演出、体味民俗;可在此赏花邀月、拥绿亲水;可在此感悟历史,憧憬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