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與油氣成藏的結合——地震成藏

汶川地震後龍門山前緣以至川中威遠多處出現新的天然氣氣苗,表明汶川地震引起了龍門山前陸盆地以至川中地下天氣氣藏的破壞和天然氣的逸,在地質歷史上,大地震是一種頻發的自然現象。因此:有可能在在一種“地震成藏”機制。


地震與油氣成藏的結合——地震成藏

地震成藏學概念

地震成藏學是以先進的地震勘探技術為手段,現代油氣成藏理論為指導,通過對地震資料的處理及解釋成果進行合理、科學的分析,進而獲得油氣藏形成過程及其分佈規律客觀認識的一套知識體系。地震成藏學是地震學與油氣成藏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新的學科。

地震成藏學提出的背景

近年來,隨著油氣成藏理論的不斷深化和推陳出新,地球物理技術的迅猛發展及其在石油勘探中的廣泛應用,地震成藏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正在醞釀之中。將先進的地球物理技術與石油地質理論緊密耦合進行油氣藏形成過程與分佈規律的深入研究,預測油氣潛力,落實勘探目標是油氣勘探領域發展的必然趨勢。

地震成藏學的提出,主要基於三點:

一是油氣勘探難度不斷增大,迫切需要新理論的指導;

二是新技術的不斷湧現,為地震成藏學的提出創造了條件;

三是地質勘探理論不斷創新,為地震成藏學的誕生提供了可能。

近年來,隨著揭示隱蔽油氣藏分佈規律和研究其運聚成藏機理的需要,利用地震勘探技術成果進行油氣成藏過程研究的文章也多了起來,胡豔飛、於平(2007)研究松遼盆地北安地區油氣成藏條件,依據地震精細構造解釋成果,研究了反轉構造與油氣運聚成藏的關係,認為反轉構造對油氣藏的形成有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現在反轉構造促進油氣再次運移;為油氣聚集提供了圈閉空間;產生了許多斷裂,改善儲集性能。劉傳虎(2005)提出,地震屬性是從地震資料中提取的能夠反映儲集體及其含油性的特徵參數,任何地質體及其性質的變化都將引起地震響應信息發生相應的變化,因此利用各種地震屬性研究地震波的動力學特徵,可獲得地質體的類型、岩石物性、儲集性能、流體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等信息,進行油氣成藏研究,並可預測各類非構造油氣藏的位置。吳國忱、印興耀(1999)依據CB油田實際情況,提出了地震資料應用為基礎,結合測井、地質、鑽井等資料對油氣藏進行多層次綜合研究的一套方法,包括對聚儲集條件、運移成藏及油氣分佈、油藏邊界與規模的研究。渠芳、陳清華(2008)在地震精細解釋和屬性分析基礎上,對黃驊坳陷南區油氣成藏過程與分佈特徵進行研究,認為地震解釋出的主幹斷裂及其派生斷裂多為油源斷裂,起“地震泵”作用,聯合控制油氣運移過程及其分佈的層位,地震泵作用區附近的儲集層和圈閉是最有效的油氣聚集部位。匡朝陽、高銳(2008)從長嶺凹陷隱蔽油氣藏勘探實際出發,通過地震資料、地震屬性分析該區的油氣運聚地質條件及油氣成藏規律,進而識別不同類型隱蔽型圈閉.取得較好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