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戰役硝煙之外的故事

上黨戰役,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古城長治百里之遙的黎城縣,雖然地處戰場硝煙之外,卻是上黨戰役奏響序曲的地方。鮮為人知的故事,呈現出最別樣精彩的片段。

劉鄧涉險過漳河

1945年8月25日,一架美國道格拉斯飛機降落在黎城長寧機場。遠在延安的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和政委鄧小平、副政委張際春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決策部署,與滕代遠、陳毅、賀龍等我軍20名高級將領完成驚天一飛,重返太行。

走下飛機後,劉伯承、鄧小平與眾將領星夜趕到晉冀魯豫軍區駐地涉縣赤岸村,顧不上一一告別,馬上投入部署上黨戰役。

上黨戰役硝煙之外的故事


長寧機場我軍將領合影留念(資料圖)

按照最初計劃,戰役將於9月8日正式發動。8月底,劉伯承、鄧小平、張際春來到黎城。隨後,劉伯承、張際春趕往襄垣指揮作戰,鄧小平留在黎城等待冀南縱隊參戰部隊。不日,接到冀南軍區副司令員杜義德電報,部隊正在急速趕往預定集結地點黎城,但因長途跋涉,淫雨不斷,9月5日才能到達。根據這一情況,經鄧小平建議,劉伯承、張際春、李達一致同意把戰役發起時間推遲為9月10日。於是,鄧小平返回赤岸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

9月7日,劉伯承亦回到赤岸,與鄧小平一起簽發出上黨戰役第一號令——“晉冀魯豫軍區作戰字第一號命令”。之後,率領參謀警衛一行5人,騎馬來到黎城趙店村,找到黎城縣抗勤科長董海忠和村農會主席,要他們帶路通過濁漳河,前往黃碾召集各部旅以上幹部開會下達戰役部署。

不巧,這年秋天雨水特別多,前一天又剛剛下過一場大雨,漳河暴漲,水面比平常高出許多。董海忠和農會主席帶領兩位首長來到專為配合上黨戰役部隊過河架設的水洋便橋前,一眼望去,河水已經漫過橋面,先前墊的土早已被衝光,人馬過橋都很危險。董海忠和農會主席不禁面面相覷,暗暗叫苦,頓感心急火燎、手足無措。

河邊,劉伯承和鄧小平對望了一眼,翻身下馬,向下遊走了幾步,彎腰看了看橋墩和橋樑,說:“不要緊,橋樑擺得很密。”說著,抓住韁繩就要上馬。

董海忠看出了他倆的意思,是要涉險過橋,急忙上前攔住前面的鄧小平,著急地說:“太危險,水很深,不能過!”接著說:“我去找些人來,馬上就修好。”

劉伯承皺了皺眉頭,沉思片刻,又與鄧小平交換了一下眼色,說:“軍情緊急,顧不得許多了。”說完,騰身上馬,一揚皮鞭,衝向對岸。緊跟著,鄧小平也策馬上橋,飛奔而去。

見此情形,隨行的兩名警衛和一名參謀也準備驅馬過橋。正在此時,只見一孔橋樑垮塌下來,順水飄去,另一孔橋樑也衝去了兩根支柱,眼看就要坍塌。橋上鋪的樹枝一叢一叢被漩渦吞沒,石塊嘩啦嘩啦滾入洪濤,河水洩洪一般奔騰咆哮,發出震耳欲聾的波濤聲,情勢十分危險。

董海忠不顧一切地衝過去,伸出雙臂拉住警衛的馬籠頭,大聲地呼喊道:“快下馬,不能過!”一位警衛員在馬上俯身說:“首長們既已走險,我們怎麼能顧命?快放我們過去!”爭執之間,只見劉鄧在對岸向這邊連連擺手、呼喊,雖然聽不清說些什麼,但手勢很明確是不讓過去。幾人只好作罷,目送首長馳騁而去。

過了許久,3名隨行人員才在當地幾名水手的護送下連人帶馬渡過河,趕往黃碾與首長會合。

老區設立“解教團”

9月10日,上黨戰役正式打響。隨著我軍的不斷勝利,敵軍戰俘大量增加,前前後後共達3萬1千餘人之多。一下子生俘這麼多人,對我軍來說前所未有。怎麼處理成為擺在面前亟待解決的一件大事和難事。經過慎重考慮,劉鄧一致決定,對普通士兵進行戰場政治教育,願意留下參加革命軍隊的都編進部隊成為新戰士,不願意再當兵想回家的一律發給路費遣返回家。對剩下的以第二戰區炮兵司令兼援軍副指揮胡三餘和第十九軍軍長史澤波為首的29名將官和上千大小軍官,先予以集中關押,訓導教育,以觀後效,再分別處理。並且決定,戰俘營對外保密,稱“解放軍官教導團”(簡稱“解教團”)。至於地點,倆人前思後想,反覆斟酌,最後不約而同想到一個地方——黎城。

隨即,晉冀魯豫軍區人員來到黎城,先後選定了霞莊、東黃鬚、西黃鬚、西長垣、東長垣、莊頭、靳家街、蘇村等作為“解教團”駐地,並正式成立了太行軍區解放軍官教導團領導機構,由王百評(即魏夢齡)任團長兼黨委書記,黨向民任黎城大隊隊長,總隊部設在東長垣村。很快,一批接一批的戰俘陸續被押解到黎城。胡三餘、史澤波等校級以上軍官專門編成將校隊,共一百來人,入駐西黃鬚村,其餘下級軍官上千人分為數個尉官隊,分別關押到上述幾個村莊,集中進行看管教育。其中,霞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後來,隨著邯鄲、運城、臨汾、晉中各戰役的進行和劉鄧大軍挺進中原,黎城“解教團”規模不斷擴大,又陸續接收了大批俘虜,與上黨戰役俘虜混編一起,共設將官隊1個,校官隊4個,尉官隊14個,總數達到兩三千人。

軍區首長十分關心“解教團”的建設,特別指示對待戰俘要人格上平等,生活上優待。“解教團”建成不久,10月中旬的一天,劉伯承、鄧小平等軍區首長特意派人將上黨戰役中俘獲的胡三餘、史澤波等29位將官一起“接”到司令部,設下晚宴款待。席間,誠懇向他們講解我軍政策,希望他們幡然悔悟,重新做人,為人民立新功。徐向前副司令員還親自到“解教團”駐地西黃鬚和霞莊等村視察,召集全體管教幹部開會,一再告誡必須嚴格執行我軍的俘虜政策,對待戰俘要以禮相待,不殺、不打、不罵、不歧視、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給予人道和階級教育,使其能在新舊兩個軍隊、兩種對比中提高認識,選擇自己今後應該走的道路。並特別叮囑要注意加強對其中如炮兵、工兵、通訊兵等技術兵種軍官的幫助和改造,教育動員他們參加解放軍,發揮自己的特長,做人民的功臣。

當時,黎城雖然是老解放區,但畢竟還處於戰爭環境,生活條件差,群眾吃的都是粗糧糊糊,民兵稍好一點,也不過多幾頓小米稀飯。然而,優待俘虜的政策卻做到了嚴格執行和很好執行。單就飲食上來講,“解教團”裡的俘虜吃的可說是又飽又好。

在“解教團”裡,俘虜不光是被關押和接受教育,還要接受勞動改造。一般是半天學習,半天勞動。通過勞動提高認識,改變價值觀和人生觀,變成人民的普通一員。這些人從前大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過慣了不勞而獲的寄生生活。現在一下子要他們自己動手,打掃衛生,整理床鋪,甚至參加勞動生產,開頭都有牴觸思想,極不情願,慢慢的也就習以為常接受了。其中,表現較好的翟品三、張襄國、張西主、戴吉徵帶頭悔過自新,於第二年8月投身參加了革命。

1947年9月21日,黎城“解教團”開辦兩年之際,中央軍委發佈了《對釋放俘虜軍官的方針》。劉鄧首長決定先行釋放一批俘虜,大部分以上黨戰役中俘虜的閻軍將官為主,包括一些經教育改造表現好的低級軍官。其中,也有如胡三餘、史澤波等極少數未經徹底改造脫胎換骨的頑固分子。釋放他們不是因為不需再改造了,而是為了打破國民黨的謠言,爭取政治上的主動。因為閻錫山一再宣揚共產黨殘殺俘虜,蔣介石也煞有其事頻頻為“烈士”舉行追悼會,抹黑共產黨。11月,釋放大會在霞莊舉行。當天一早,將校隊隊長王延周(原中美空軍混合團“飛虎隊”第三大隊八中隊飛行員,1946年4月20日駕機迫降解放區後起義,1947年6月任黎城“解教團”大隊將校隊隊長)宣佈所有人到霞莊開大會,鄰村關押的俘虜也被一起押解到場,先是看戲,目的既是為了活躍戰俘生活和寓教於樂,也是為了給即將獲釋的戰俘送別。演出劇團主要是黎城縣黎明劇團和太行五一京劇團,劇目有《捉放曹》《霸王別姬》《風波亭》《血淚仇》《小二黑結婚》等,一連3天。最後一天,是宣釋大會。黨向民代表上級宣佈了軍區釋俘命令和第一批獲釋人員名單。共有胡三餘、史則波、楊顯明、楊文彩等百餘人。宣佈完畢,臺上臺下一片掌聲,一些人感動得當場痛哭流涕。紛紛表示要好好改造,爭取早日獲釋,重新做人。(來源:上黨晚報 楊尚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