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銀行下架這類存款,今後還能買嗎?

多家銀行下架這類存款,今後還能買嗎?

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井噴式發展,根據央行公佈的數據統計,截至2018年8月底,全國中資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規模為100182.04億元,超過10萬億元大關,而2017年12月底結構性存款的總規模為69649.08億元,結構性存款在8個月時間裡規模增長了43.84%。

在存款利率持續低位徘徊、銀行存款增幅不斷下降的背景之下,結構性存款卻能迎來如此高的增幅,佳佳認為主要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一、2014年底以來央行接連六次降息,到2015年10月,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降至1.5%,為建國以來的最低水平,而此後銀行存款利率也一直在低位徘徊;與此同時,老百姓理財意識增強、各類創新型互聯網理財產品也是層出不窮,從銀行那裡分流資金。而受存款定價自律機制限制,銀行不得隨意上調普通定期存款利率,因此借道結構性存款進行攬儲。

二、2017年11月央行出臺了資管新規意見稿,提出銀行理財打破剛性兌付,保本理財將退出市場,於是不在管理範圍內的保本的結構性存款就成了保本理財的最佳替代品。

多家銀行下架這類存款,今後還能買嗎?

不過結構性存款大幅擴張的背後卻存在很大隱患,市場發展顯得頗為混亂。

首先,會計記賬不請。結構性存款分為存款+期權兩部分,雖然底層資產大部分都是存款,但是也有少部分資金流向了金融衍生品,如果納入到一起記賬是否合理?

其次,存款保險準備金不充分,怎樣才能做到100%保本?10萬億元的風險敞口較大。

第三,很多銀行不具備衍生產品交易資格,國有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一般都有衍生產品交易資格,部分城商行、農商行也有,但相當一部分小型的地方性銀行是沒有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的,這樣小銀行以後攬儲的難度肯定會更大。

第四,不同銀行執行標準不同。目前結構性存款是被劃入到銀行理財裡面管理,購買門檻是5萬元(已有部分銀行下調至1萬元),首次購買需要到線下網點面籤。但很多小銀行卻並沒有照此執行,購買門檻僅1000元,也無需到線下網點面籤。

第五,假結構性存款盛行。當前市場上的結構性存款,有相當一部分已經失去了“結構”的意義,設計了完全觸碰條件的期權組合,能確保達到收益上限,銀行變相高息攬儲,這種做法是否行得通?

針對假結構性存款,在今年4月出臺的資管新規中明確指出,銀行需要具備衍生產品交易資格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在9月底出臺的理財新規中重申了這一點,而這一資質很難申請。佳佳查看了近幾年銀監會的批覆情況,2018年衍生產品交易牌照的發放相較之前放緩了很多,這也意味著今後小銀行拿到牌照的難度更大了。

在上半年的時候,有傳監管叫停假結構性存款,並對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控制結構性存款的發行規模,但似乎並沒有收到什麼成效。結構性存款的發行量和規模仍然沒見減少。

不過監管趨嚴之下,這一現象或許能得到控制。之前京東金融上的銀行+裡有很多結構性存款,發行銀行以民營銀行和地方性銀行為主。佳佳在6月份的時候嘗試著購買過一款民營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起點為1000元,無需線下面籤,3個月期產品收益上限為5.28%,歷史到期收益率均為5.28%,而產品到期之後,也如期拿到了預期的最高收益率。

不過近期京東金融下架了所有的結構性存款,據媒體報道,部分城商行近期也沒有推出新的結構性存款。這說明監管在逐漸發揮作用。對於當前的結構性存款市場來說,亟待監管出臺具體的行業細則來規範市場的發展。

多家銀行下架這類存款,今後還能買嗎?

那麼,結構性存款今後的發展是否會降溫?

數據顯示,9月份結構性存款的發行量為342款,較8月份減少了132款,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3.86%,較7月份上升了0.06個百分點。

由於理財新規在9月28日才推出,所以9月份結構性存款發行量的減少與理財新規沒有太大關聯。但佳佳認為,隨著市場逐漸規範化發展,那些沒有衍生產品交易資格的銀行無法再發行結構性存款,而拿到這一牌照也並非易事,因此以後吸儲的難度會更大;但是那些具備衍生產品交易資質的銀行,從吸收存款的角度考慮,則會繼續發行甚至是加大力度發行結構性存款。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結構性存款是否值得購買?有什麼注意事項呢?

佳佳認為,在保本理財逐漸減少並退出的背景下,結構性存款對於保守型投資者而言確實是一個良好的替代品,一方面產品本金的安全性很大,另一方面利率也要比同期的定期存款要高很多,假的結構性存款對投資者而言似乎有利無弊。

不過,建議投資者在購買結構性存款的時候,還是應該仔細查看說明書,尤其是產品的計息規則,搞清楚產品達到收益上限的概率有多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