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光:结构性去杠杆关键在于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机制,强化监督管理,促使高负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尽快回归合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到2020年年末比2017年年末降低两个百分点左右,之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同行业同规模企业的平均水平。

刘晓光:结构性去杠杆关键在于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

当前,结构性去杠杆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记者围绕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副教授刘晓光。

结构性去杠杆的重点在于推动国有企业去杠杆

问:如何做好去杠杆工作?

刘晓光:为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成为中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必然选择。

总体来看,在总量上“稳杠杆”、在结构上“降杠杆”、在效率上“优杠杆”,通过保障杠杆形成有效的资本积累和研发创新,实现经济在较长一段时期维持中高速增长,可能是中国目前实施去杠杆策略的占优选择。

中国债务问题的核心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问题,不是水平问题而是利用效率问题。中国真正面临的债务风险不是来自于总体债务水平,而是债务结构错配,不是资不抵债的清算风险,而是资产质量和收益下降、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的风险。推动经济降杠杆,国有企业应是重点。

推动国企去杠杆关键在于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

问:如何推动国企去杠杆?

刘晓光:推动国企去杠杆,关键在于加强国企的资产负债约束,厘清政府、银行与国有企业间的关系。在当前改革攻坚期,不能简单地在宽松政策中进行去杠杆和结构性调整,必须要在政策收紧的同时,进行国企“硬约束”机制建设,深化市场体制改革。

市场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消除各种“软约束”,特别是政府与国有企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各种软约束。因此,利用国有企业去杠杆和市场化改革重建国有企业的行为模式,利用监管体系和金融体系改革重建银行的行为模式,利用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重构政府的权力边界和政府行为模式,乃是破解过去“治乱循环”的关键。

加强国企资产负债约束应营造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

问:如何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

刘晓光:要尽快出台切实有效的推动国企去杠杆的具体实施方案,要从根本上强化国企的资产负债硬约束。对于真正的僵尸企业,要坚决通过破产实现市场出清。同时,还要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关系,防范地方政府通过国企平台隐形债务加杠杆。

从宏观层面看,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将为推动国企去杠杆等杠杆结构优化营造稳健的货币环境。

根据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金融环境,建议采取“硬国企负债约束-紧宏观审慎管理-松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政策组合导向,利用“优化信贷结构-盘活资产存量-拉动消费需求”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逐步化解中国的高债务率问题。同时,应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保障优质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和成长性较好的中小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