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珅自称奴才而纪晓岚称臣?

山海无边


简单的说,就是所谓的“满称奴才,汉称臣”了。


看到有很多粗制滥造的辫子戏和小说里,汉人也称自己为奴才,就觉得很可笑的,其实汉人在清朝的那个时代,哪怕是汉人大臣做官做到大学士,也是称臣,而不是奴才的。

不要以为这是什么好事,或是对汉人的尊重,事实上,纪晓岚的身份和和珅比起来差的太远,他不是不想称奴才,而是他根本就没有自称为奴才的资格。

而对于满人和珅来说,所谓“奴才”和“主子”的称呼,不止说是和珅是乾隆的奴才,更是透着一股亲热劲儿,其实就是说,和珅和乾隆的关系,要比纪晓岚和乾隆的关系近的太多了,奴才是皇帝的家奴,那可是皇帝亲信奴隶,比所谓称臣的汉人纪晓岚说,那是高贵好多倍的。


其实在八旗初期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的,臣和奴才的称呼都可以叫,八旗初创之时,皇帝直属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的包衣是自称奴才的,因为其身份即是天子家奴。但这个称呼逐步扩大到整个上三旗,在天子面前都自称奴才,以示亲近。另外下五旗原则上是诸王贝勒的家奴,仅在其王爷、旗主、领主面前称奴才。但皇太极上位之后,对八旗掌控逐渐加强,下五旗人也有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的,总体而言,入关之前,大致可以说满人自称奴才,汉人自称臣。

入关之后,有名的那位叫孙之懈的,为了讨好皇帝,穿了满人的衣服,自己剃了头想混进满人的奴才队伍里,结果被耻笑的不成样子,一怒之下才上了个帖子,要求满清皇帝要剃发易服。这说明就算汉人想自称奴才以为逢迎。皇帝也是不买账的,如奏折中多有皇帝朱批将汉人自称的奴才改为臣的,如高其位请安折:提督江南总兵官奴才高其位谨恭请圣安。皇帝朱批:奴才-〉臣;朕躬甚安...


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心中是臣奴有别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满清官员中,满人官员总要比汉人官员高一级,这也就是身为皇帝奴才的特权吧。


关河南望


“臣纪晓岚见过皇上”,“奴才和珅叩见皇上”


同样是朝廷上面的重臣,但是纪晓岚自称是臣子,和珅自称是奴才。在别人眼中,似乎纪晓岚高人一等,而和珅确是卑躬屈膝。看起来和珅是有奴才相,为了巴结乾隆。而纪晓岚是有读书人的志气,不愿意委曲求全。实际上纪晓岚想自称“奴才”,都没有这个资格。

Δ和珅与纪晓岚

满清入关之时,来自东北的满族通过山海关,与吴三桂“里应外合”,成功的一统全国。虽然清朝一直是提倡满汉平等,但是骨子里面还是认为“满族”才是自己人。“奴才”是自己家人的称呼,私下里是可以多走动的臣子。

朝廷上面还有规定,汉臣要是自称“奴才”会被认为是“冒称”。乾隆时期,满族臣子天保与汉族臣子马人龙。关于江南科考舞弊案一事,共同上奏了一条折子。然而上面写道:“奴才马人龙、天保”。乾隆看到后大发雷霆,怒斥马人龙是“冒称”。

Δ乾隆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清朝,旗人才会称“奴才”,汉人只可以自称“臣”。并不是说看在汉族是“炎黄子孙”,特别给了“臣”的名称。虽然有别于“奴才”,实际上比“奴才”还要低下。汉人连自称“奴才”的资格都没有。

曹雪芹是没落贵族世家,自己祖先是曹振彦。曾经跟着努尔哈赤入关,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救过努尔哈赤的性命,所以被破例给予“奴才”的称呼。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过贾府的一个奴才――焦大。然而他却可以在府里面吆五喝六,实则是因为“奴才”才是自己人。

Δ纪晓岚与乾隆

纪晓岚、刘墉等汉臣,不是不愿意自称是“奴才”,因为他们没有资格自称。汉族做了满族皇帝二百年的奴隶,中国奴性的养成应该很大一部分是皇帝喜欢奴才的原因。


史之策


很简单,和珅是满臣,纪晓岚是汉臣。满臣或者后入旗的汉人可以自称“奴才”,汉臣必须称“臣”。

原本奴才是贬义词,是最低贱的词。然而对于满清来说,似乎“奴才”的称号比“臣”高,他们似乎认为,我自称“奴才”,我是皇帝的奴才,皇帝的人,而你自称“臣”,你不过是个臣子,没有我的地位高。

实际上在清朝早期的时候,满臣和汉臣面对皇帝的自称并没有什么太大要求。汉臣称什么都行,还有称呼“我”的。旗人在面对自己的主人时会称“奴才”,对皇帝照样称“臣”。

真正让奴才风行于朝堂是从康熙开始的。按照可查档案,最开始于君臣情境下使用奴才一词的是康熙二十九年,写折子的是山东巡抚佛伦。后来,一些皇宫出去的包衣,与康熙有某种亲密关系的八旗大臣也开始对皇帝自称“奴才”。我想可能是为了拉进和皇帝的关系,才自称“奴才”的。




后来雍正时期,雍正比较喜欢大家称臣。他下过旨,禁止正式奏折中出现其他称呼,包括“奴才”,统一称呼“臣”。“奴才”成为了一种私下称呼,不过也有部分奏折中出现了“奴才”,大多都是请安的奏折和内务府的奏折。



但让“奴才”“臣”称谓制度化的是乾隆皇帝。

乾隆皇帝曾经下旨。满文臣公事称“臣”私事称“奴才”,汉文臣公私奏事一概称“臣”。武臣无论满汉无论公私,一概自称“奴才”。从此,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面对皇帝时,才能自称“奴才”,汉人大臣是不能自称为“奴才”的,即便你是一品大员,也不能自称为“奴才”。乾隆时期出现过汉族大臣自称“奴才”的事件。乾隆知道以后,当场就大骂汉臣,冒犯了“奴才”二字,还给予了惩罚。乾隆时期已是朝堂上下皆是“奴才”,而“奴才”这个称号直到清朝灭亡前一年才被废止。


追风穿云


和珅的翻白眼画像。

看到这个题目想起来一个故事,出自于台湾作家高阳的《清宫外史》。高阳原名许晏骈,是钱塘望族,自己小说里提到的嘉、道大佬许乃钊就是高阳高祖父,还有一个小说里提到的军机许乃普是高阳的高伯祖。也可以侧面证明高阳小说里对于清代体制的描述比较可信。

这个故事是说同治年间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时候,镇压太平天国而有功的湘军将军鲍超觐见。鲍超奏对的时候说话自称“奴才”,引得宫中很诧异,传为奇事。书中解释说:汉人称臣,旗人称奴才,是清朝开国至晚清同治年间两宫听政时一直都是这样,是两百多年的规矩。所以慈禧太后听了鲍超自称“奴才”以为是他受了谁的教,有意自附于旗下。

“汉人称臣,旗人称奴才”解释得很位了。纪晓岚是汉人,所以自称“臣”。和珅,满州正红旗,是旗人,所以自称“奴才”。

别说是纪晓岚、和珅这样的臣子,就是皇子也一样的规矩。雍正很不喜欢的弟弟、康熙皇九子允禟在给雍正具折请安的时候自称“奴才弟”就被当成了罪名。“奴才”可以,“弟”不行。所以电视剧里的“臣弟”那就更是绝不可能出现的自称。


沅汰


我们从电视剧中可以看到纪晓岚、刘墉等人自称“臣”,而和珅却自称“奴才”。很多人觉得这可能是因为纪晓岚、刘墉是正派人物,而和珅是反派人物,所以正派的用臣,反派的用奴才,来凸显正派的正义,反派的恶心。

这是我们从臣和奴才两个词语的褒贬程度上去自我感觉的。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是如此。

有的官员称“臣”,有的官员自称“奴才”,这其实和这人是忠臣还是奸臣是完全没有关系的。毕竟谁会说自己是奸臣的呢?

真正的区别在于四个方面:满族还是汉族、官职大小、文官还是武官、公事还是私事。

一、满族和汉族的区别

我们知道清朝是满族人统治的,当时满族入关的时候,“奴才”其实是满族人的一个自称之词。是满族的下属对上级的一个自我称呼,并没有什么贬义之说。

入关之后,有些汉人官员为了溜须拍马表示自己和满族很亲近也开始自称“奴才”,但是有些汉族官员总觉得“奴才”二字有些反感,不用这个称呼,还是自称“臣”。

这样的话,有的官员是奴才,有的官员是臣的,这样听起来很混乱。所以,皇帝就下令汉人不许自称奴才。

二、官职的大小

后来,不同时期的皇帝都有口头或者旨谕规定不许汉臣自称奴才。而且还规定,满臣如果是四品以下的话也不能陈为“奴才”。

三、文官还是武官

武官一律称奴才,比如咸丰皇帝的时候,他规定武职官员以及武科举人一律称奴才,认为武职称奴才是旧俗。

四、公事还是私事

乾隆要求“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也就是说公事的话都称“臣”吧,私事的话像请安之类的就自称“奴才”吧。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臣还是奴才不同的皇帝会出不同的规定,毕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因为经常变来变去的,搞得很多地方官员也不懂自己应该称什么?

我们感觉称什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皇帝们却不这认为,如果奴才还是臣弄错了是要被责罚的。

用错“奴才”还是“臣”会怎么样?

按照我们的理解奴才不是比臣要低吗?可是在满足人眼中却不这么认为的。

在他们眼中奴才是自己人,而臣是汉族外臣,自然是奴才比臣要高一级的。还好汉人不屑将自己说成是奴才。

但是用错了奴才皇帝是要责罚的。

比如:例如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满臣天保和汉臣马人龙共同上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奏折, 因为天保的名字在前, 便一起称为 “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皇帝看到奏折后大为恼火,斥责马人龙是冒称“奴才”。于是,乾隆规定“凡内外满汉诸臣会奏公事,均一体称‘臣’”。这个规定的目的就是不让汉臣冒称“奴才”,宁肯让满臣委屈一下,迁就汉臣也称“臣”。

为什么满族会觉得奴才比臣高一级呢?

因为一方面奴才本来就是满族自己民族的专用的名词已经习惯了。另一方面也是满族对于汉族文化了解不够详细。这就是和元朝时候蒙古族一样,忽必烈立其孙铁穆耳 (成宗) 为皇

储, 授给他 “皇太子宝” 印玺。武宗、明宗也立自己的弟弟为皇太子。因为在他们看来皇储的人选都是皇太子。可是在汉人严重皇太子是自己的儿子才可以的。所以这就导致文化之间的差异。

同样的,满足也是不能理解汉人眼中“奴才”和“臣”的区别。

所以,纪晓岚、刘墉等汉臣自称“臣”,而像和珅这样的满足大官自称“奴才”。


非说不凡


在大清皇帝不再局囿于东北一隅,君临天下之际。“奴才”比“微臣”有地位,“包衣”(满族之家奴)比“汉民”有亲近感。似乎传递出某些令外人所不知的信号。

这种隐晦的信号、以及在礼制上的奥妙,

除了让人惊诧于中文“一词多义”的曲径通幽外,不得不感叹民族分野在封建礼制上的壁垒森严。

因为满清“八旗制度”的缘故,“奴才”自称人的地位虽然说相对的低贱,但那是因为被尊称之人是皇帝或旗主的缘故,显然,这还透露出,相对于自称“汉臣”的人的一种不经意的得意和优越。

细究其因无它,皆缘于八旗圈内对圈外之人,在制度安排和礼制等级上的俯视。一般来说,满清入主中原后,对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融入是做的比较好和积极的,

这一方面体现了满族人的务实和狡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和无敌。

从“奴才”和“臣”自称上的细微的差别来看,深刻地体现了,虽经近三百年的磨合,满清和汉族在表面上,看似两民族早已水乳交融,实则在本质上,仍有泾渭分明的区别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关注“剑雄品评文史经济”的头条号,可以阅读系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对联、经济、美文、军事、历史等品评鉴赏文章。原创不易(已与维权骑士签约),期待关注,谢绝盗载。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题主您好,感谢提问!和珅和纪晓岚,奴才和臣,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的时候,还想过这个问题,当时以为纪晓岚是正直之臣,所以自称臣,而和珅是谄媚之徒,因此会刻意贬低自己而自称奴才。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积累,明白完全不是这个原因。至于二者自称的区别,是有一定原因的。具体如下:

首先:奴才和臣的适用人群?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汉臣如果自称“奴才”,则算是“冒称”。在清朝以前,奴才其实是贬义的称谓,汉文化中,只有宫中的太监会自称奴才,因为他们是皇帝的奴仆,宫女则自称奴婢。直到满清入关以后,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第二:奴才和臣,谁尊谁卑?清之前,奴才肯定是最下等人的定义。清统治以后,由于满期的八旗制度,各旗族人都是旗主的奴才,同时大家都是皇帝的奴才。在清朝奴才要比臣的地位高、更尊贵,不是纪晓岚不愿意称奴才,而是他没有资格称奴才,之能称臣。当然,也有一些汉人抬旗的也会自称奴才。

以上就是二者的区别和形成原因。希望我的回答能解答您的疑问,再次感谢提问,我是AndyBoya!


AndyBoya


清朝的古装电视剧中,有时候称臣,有时候称奴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这个问题还真问对了,因为和珅和纪晓岚都是乾隆朝的大臣,而什么人称臣,什么人称奴才,什么时候称臣,什么时候称奴才的制度,就是乾隆皇帝开创的。

称奴才,是满洲的旧俗。因为满洲的制度以八旗为核心,而八旗的旗主和旗下的旗丁、包衣都是主奴关系。所以旗丁遇到旗主,就要自称“阿哈”,汉语翻译过来就是“奴才”的意思。而旗丁见到共主皇帝,则称臣。理论上说,只有皇帝亲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的旗丁,才拥有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的机会。后来就扩大到所有的满人都可以称奴才。但是汉人因为不属于八旗系统,所以一直都是称臣的。

后来乾隆觉得批奏折的时候,一会臣一会奴才需要个规矩,于是下了上谕:

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摺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也就是说,汉人称臣是固定的,满人在传谕、公事奏折的时候要称臣,而平常请安、谢恩这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折子上称奴才。

但是这个规则,对武官是例外的,乾隆还说:

武员即官至提督亦称奴才

提督是武官的最高级别,其实乾隆的意思就是说,无论满汉,只要是武官,无论什么时候都称奴才。


而和珅虽然出身下五旗中的正红旗,但是被皇帝抬旗抬到了上三旗中的镶黄旗,相当于乾隆就是他的旗主,在日常对话中在皇帝面前自称奴才完全符合规定;

而纪晓岚是汉人,在皇帝面前自称臣也是没有问题的。

旗人和汉人对这个问题上,是互相羡慕的,旗人觉得汉人可以称臣,显得非常有尊严;而汉人觉得旗人可以称奴才,显得更亲近。其实世间的事情大抵如此,一群人中间有了人为的区分,往往是都觉得别人过得更好,所谓『这山望着那山高』。


经史通义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

纪晓岚是汉族人,所以称臣,而和珅是满族人。

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满洲人传统的主奴关系,所以也就只有臣子的身份,也就不能称“奴才”。

而且纪晓岚比和珅大26岁,资历比和珅要老一点,所以自然不能自称奴才。

“奴才”与“臣”这两个称谓,谁尊谁卑,以今人的眼光,无疑是“奴才”低于“臣”。

但这种判断,与清朝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奴才”一称,从表面看,似不如“臣”字体面、尊严,实则“奴才”要比“臣”金贵得多。“奴才”,实际是一种满洲人主奴之间的“自家称呼”,非“自家人”的汉人是没有资格这样称呼的。


美食和旅行都得在路上


在明朝包括明朝以前,大臣们统统是称自己为臣;称奴才那是骂人的,说这个人没有原则没有气节。只有皇帝身边的太监才称奴才,毕竟他是挨了一刀才能接近皇帝的,所以你可以看很多太监也想称臣的,只不过因为是汉人王朝,士大夫们是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滴,就连皇帝也认为臣是治理国家的,奴才是陪自己玩的。不要一位古代皇帝想下圣旨就下圣旨,要知道在汉人王朝时代,宰相和内阁是有权利驳回皇帝圣旨的,而且皇帝圣旨是没有宰相或内阁同意,圣旨无效。

但是清朝时满人入关,虽然满人迅速的汉化了,但是清朝一直防备着汉人。在清朝,称自己为奴才时为了显示自己与皇帝的关系密切,有门第关系。比如和珅,他时钮钴禄氏,时满族人,而且钮钴禄氏时满人里的大姓,所以他才自称为奴才。汉人依然保持了过去的习惯,称自己为臣。而为了显示与皇帝关系密切,很多旗人还是称自己为奴才。

其实另一个方面就是清朝的权力过度集中,集中在了皇帝一个人身上。不同与以往汉人王朝集中在了几个人身上。清朝也是历史上没有一个昏君的时代,但也时老百姓最他妈穷苦的一个时代,也是一个腐败的时代;清朝到了乾隆盛世,全国4亿人口,耕地面积也没有达到明末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