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汉朝之后才有的吗,汉朝之前汉族是什么?

到底的飞机


准确说汉族应该是在近代民族概念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之前有汉人的称呼,汉人追根溯源确实也是汉朝,汉朝之前则是秦朝,秦朝的人当然是叫秦人。

秦人、汉人之后的中国人又叫华夏,而华夏(夏)这个称呼来源很早,在商末周初就有了。不过当时的夏的范围还不大,仅仅是周人自称。随着周人灭商大分封,进入周朝联合体的诸侯都被称“夏”,到春秋时期又称“华夏”。而与之对立的是蛮夷。

不过很明显,华夏和蛮夷并不是血统区别,而是文化差异。随着华夏势力对蛮夷势力的同化、融合,到了战国时期,中原就已经没有蛮夷势力了,战国七雄作为华夏连成一块。蛮夷分布在四周,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所以后来秦国统一,汉朝代秦,除了用自己的国号“秦”“汉”外,“中国”“华夏”的称呼也一直保留了下来。那么汉人的前身主体是华夏,但华夏的范围一直是变大的,因为所谓的蛮夷一直被华夏化,后来历朝历代也都有。


林屋公子


汉族这个名词的产生,就在汉朝。汉武帝时期,汉人大批出现在亚洲各地,于是其他民族便把汉武帝派来的军队叫做汉兵,使者则叫做汉使,既不是汉兵又不是汉使,那便叫做汉人。

自然,这其实是外人对汉朝人的一种称呼,就如同此前六国之人口中的秦人是一样的。但因为汉朝实在久远,从公元前202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后220年,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所以周边各民族叫习惯了,便不再改变。

而返回到中国人自己这边,因为汉朝灭亡之后战乱连绵不断,大家也确实挺怀念这个时代。所以在此后数百年中,中国人自己也以汉朝后裔自居(这一点,与秦人这个称呼就不同了,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自称过秦人,而秦王朝的直接后裔,也早已灭绝。对秦的崇拜,一直要到清末,中国人感受自己成为国际上著名的贫弱大国,由此受了刺激,于是便往前翻从来不看的史书,翻到秦这页,那些人就觉得秦很牛逼,够冷血、够霸道,于是对秦的崇拜开启新潮流,这股浪潮,直到现在还很流行)。当然很多人有这种可笑的想法,其实很大原因是因为不读书,实际上中国的朝代之中,很多朝代都比秦更强大,而且这种强大是持续性的(秦的强大是非持续性的),汉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我们看汉朝的对外成绩,由于秦末的战乱,西汉初期的军事实力确实比较弱,所以一度屈服于匈奴。但这种局面在汉武帝便开始转变,并形成对匈奴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

当然,教科书是不会说这样的,所以只看历史教科书和历史电视剧的人,对此便了解甚少。咱来列举一下:现如今的内蒙、新疆、甘肃、宁夏这些省份的大部分地区,是汉朝开始纳入中国管辖的;现如今的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这些地区,是汉朝时期确立为中国领土的。

而就民族成分而言,汉朝的汉人也是最纯粹的。在汉亡之后,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清的轮番入侵,极大的改变了汉人的内容,这个就是历史书上所谓的融合。

也正是因为融合,出现了唐和清这样的王朝。唐人,是五胡和汉人的混杂体。清人,则是满汉混合。民国以后,这种混合渐渐得到共识,所以民国一成立,便有“五族共和”的口号。至于汉之前,汉族的核心部分,其实是周朝的华夏族,与之对应的是东夷人(殷商就是东夷,秦也是东夷人之后)、南蛮(楚国)、西羌、北戎。在春秋战国时代,大批戎人部族被北方的晋国消灭吞并,而南方的蛮人则在楚国的带领下一步步与华夏族融合。所以到秦灭六国之后,楚已经成为华夏族的一部分。正因这个缘故,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既是楚人,也是华夏族。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汉朝的强盛,赋予了一个民族新的名字。

名字虽新,然而这个民族却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古称“华夏”。

汉朝,向上推至秦、战国、春秋、西周,以至于殷商,在文化上属于一脉相承的关系。这一点,有甲骨文可以为证。



这与西方历史上的日耳曼民族灭亡罗马帝国决然不同。也与阿拉伯灭萨珊帝国后波斯的伊斯兰化迥然相异。

一个民族的形成,通常是由于“异”,而不是由于“同”。

试想一下,如果一区域内的人都是同一人种、同一风俗、同一语言,则没有区分民族的必要,充其量区分为不同的部落。

所以,与华夏民族概念同时出现的,是另一风俗迥异的族群 - “蛮夷”。

殷商时代,只有部落,没有华夷之分。西周封建诸侯,始有华夷之辩。



华夏与蛮夷,只是文化上的一种界线,是耕稼城郭诸邦与游牧部落之间的不同。

现代有所谓“从血统上证明汉族并不存在”的说法。

须知,早在春秋时代,中国的老祖宗们,就已经脱离狭隘的血统论,转而以一种更高的理想将华夏聚集在一起 - 文化。

汉族的族属,从来都是以文化上来分,而不是血统。这又与西方迥异。

这就是春秋时所谓“诸夏用夷礼则夷之,夷狄用诸夏离则诸夏之。”



华夏可以变成夷狄,夷狄也可以变成华夏。

春秋时,楚国奉行兼并政策,不与中原诸国交通,自称蛮夷。自春秋后期参与诸夏会盟,中原诸国便不视楚国为蛮夷了。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 探微阁主!


探微阁主


纠正一下所有人,如有不对,欢迎指正。

汉族的概念出现是近代!

古代只有汉人的称呼,因为古代都是家族制。只有少数民族是族长制。汉人以土地划分界限活动,设有家长,长老等职位。

然后回答楼主问题,汉人概念出现之前我们是中原人,三皇五帝各路大神后裔!外族称呼我们是哪个哪个国!汉人互相之间也是称呼哪个哪个国或者哪个哪个家,那个那个山,以地区为前缀,家族收尾,到了后世也一直如此!!

举例:常山赵子龙,简洁明了的例子。可能你会说这是内部称呼不算数。那诸葛亮怎么跟孟获介绍自己算不算数?朱元璋介绍自己淮右布衣算不算数?

古代将领阵前自我介绍才介绍哪个朝,哪个皇帝麾下。贱民这么介绍都要砍头的,犯忌讳。

所以,没人介绍自己是汉人,你想多了。汉人称呼就是少数民族标记我们用的。至于标记这个干嘛有碍团结就不说了。


智慧的礼物


汉族即使在汉朝也不能算有。因为在汉朝建立上百年后,也就是元帝时代,匈奴人依旧把汉朝人称为“秦人”,这在《汉书》中有明确记载。因为秦朝是第一个强大的统一王朝,跟北边各民族进行过战争,而且常常获胜。秦朝虽然短命,但在北方各民族中间,依旧影响深远。当然,匈奴上层贵族,是知道秦、汉朝代有所不同的,呼韩邪单于后来投降汉朝,肯定不会称呼汉人为秦人,只是匈奴老百姓还没有更新他们的习惯意识。到了东汉,又延续两百多年,北方民族终于开始把中原人称为“汉人”了,代替了“秦人”的旧习惯,“汉人”“汉儿”的称呼日渐流行。但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称呼,还得在民族这个概念出现之后。在汉朝以前,没有什么汉族,只有所谓华夏,一般来说,华夏的中心是周朝的中心镐京和后来的都城洛阳,他分封的几个最亲密的诸侯国,也都可以算华夏,比如晋、齐、虢、燕、郑、卫等,宋国人因为是殷朝的移民,常被嘲笑的对象,估计也不算华夏。秦国和楚国,以及后来的吴国、越国,一向都被视为蛮夷,是中原人看不起的。但是秦国非常执着,一直冷脸贴热屁股,往华夏方向挤,战国时代,其他各国的文字都急剧变化,只有秦国的文字非常执着延续西周传统,比华夏各国还要正宗,最后她统一了全国,当然更要以华夏自居了。这些使用甲骨文以来的文字系统的群体,后来就构成了汉族的主体。


梁惠王


首先,要搞清楚民族是什为,什为样的人们才是一个民族的。确定一个民族,就是拥有同一生活习惯、过同一传统节日、使用同一文字、思维方式相同的人们。

华夏是地域概念,不是民族概念,华夏民族不单指一个民族,而是指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个民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七个国家都不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都是由不同农耕、渔猎或游牧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所谓的国人,只单指以前周王室分封的包括周王族部族、联盟部族的人,而大多数其他部族被称为野人。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七国纷纷解除国、野之分,给野人国人的地位,这是各国融合成一个新民族的过程。七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过不同的节日、使用不同的文字,思维方式也非相同,所以才产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是日后汉民族形成的主要思想和文化体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但融合七国人是需要时间的,从秦末山东六国的复辟看,民族融合远没有完成。汉朝继承了秦的大一统思想,统一的国家内,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可能,首先统一了文字、律法、人民对统一国家的认可,但还没有真正相同的民族习惯,其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节日还没有形成。这一时期,现代汉族所过的传统节日中的元宵节刚刚从印度传入,仅为佛教特定时间的宗教仪式,尚仅在汉朝的宫庭中,作为皇家专利的节日存在。直到宋朝,元宵节才成为民间普遍重视和度过的传统节日。汉人在当时,仅是汉朝统治区以外的人,对汉朝统治地区生活的各族人民的统称,而不是指一个单一的民族。

汉以后,又有许多不同的外来民族进入中华区域,加入到汉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来,七国的、鲜卑的、匈奴的、沙沱的,等等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通过经济、文化交流,通过婚姻,逐步融合。

唐时,中华区域又融入了西域文化和西域人,来自西域的食物、乐器、舞蹈逐渐发展出中华民族特有的饮食方式、传统乐器、传统舞蹈。现代汉族的另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才在唐朝的宫廷中出现,后来流行在官宦之家,当时流行的不是吃月饼,而是送扇子!而宫廷里则是玩投掷游戏,由御厨作出一种食团,游戏者用箭投掷,投中食团者食之。这个节日也是在宋代成为民间的传统节日。

宋朝才是汉族真正发展成形的时代,这一时期汉民族才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元宵、中秋、端午这三大传统节日才固定下来。而春节和清明节都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确定下来,以前所谓的过年,一般是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是农人即将开始新一年劳作的预祝,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有宋以来,才有了汉民族。


沉140769451


严谨的说,不能说汉族是汉朝之后才有的,而是从汉族这一称谓,是从汉朝之后才这样称呼华夏民族,成为华夏民族的代名词。

最初的华夏民族,也是仅指从华山到夏水之间分布的部落人群的泛称,而中国的概念更加狭小,仅指的是当时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见《说文》),也就是今天黄河流域中部河北河南一带,而其它地区的,皆为蛮、夷、戎、狄。

从黄帝在黄河流域建立霸权,经过到他的子孙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的传承,再到夏禹的子孙建立的夏王朝存立了五百多年,近千年的时间让华夏这个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最初始的主流构架。

后来虽然商代夏、周代商,但当初的商周,他们都只是小国起家,取得共主地位后,商周皆为分封制,所以无论从文化和政治上其实都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性和凝聚力。

所以无论是商人还是周人的称谓,都只能随着朝代的灭亡而消亡。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整个华夏民族的发展,地域的扩大,中国人的概念渐渐模糊和扩大,西边长期视为西戎的秦国,南方的吴楚,这些过去长期视为蛮夷的国家也掺合中原事务,甚至成为江湖霸主,华夷之别的心理防线被逐渐撕破,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夏人他们也不会说我们是周人,而是我是楚人、齐人,赵人,魏人,燕人,秦人。到了战国,又因为秦国一家独大,六国无论从心理上还是文化上都排斥强秦,再加之地域的关系,秦国称六国人为山东人,即山东六国人(彼山东不同此山东),山东人经济文化发达,贵族生活奢侈靡醉,常瞧不上山那边的简朴的老秦人。

秦一统六国后,废封建设郡县,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旨在将六国人都纳秦人的范畴,可以严法推行,太过于功利,你想六国人一天出门,自己的钞票不能用了,自份证也作废了,还得天天学陕西官话才能通过普通话四级考试,那叫一个别扭,而显然秦始皇没有给六国人一个心理过渡期。

秦两世而亡,很大的原因在于六国人对于秦人这个新身份的不认同。

后来经过楚汉战争刘邦一统天下,战国诸雄并列的时代已随硝烟远去,再加之大汉开国后高祖文景百年的休养生息给了百姓从经济到文化认同的喘息期,最后汉武帝再从军事的强势到思想的大一统,再加以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包括大汉、汉人、汉族、汉军、汉使这一系列代表汉文化的名称从内部得到心理认同,外部得以威名远播。

自此,汉族就成为了华夏民族的一个代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其后即使是再度盛世的大唐和其唐文化,也是在汉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故自然也无法以唐人或唐族这样的称谓取而代之。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原始人语言文化相同的各个部落可以看做民族的雏形,看看夏商周之前华夏大地上都有谁?炎帝部落、黄帝部落和蚩尤部落是中华大地上的三大部落。后来炎黄合并部落可以说是炎黄族和蚩尤族!当然部落战争后蚩尤部落失败,也并入炎黄部落。这个就是汉族雏形。之后这群人的后代建立了奴隶社会王朝夏商周,这期间也可以叫做华夏族吧,毕竟第一个王朝是夏。春秋战国时期比较乱,秦国叫秦人,魏国叫魏人以此类推吧。民族被国号代替。只要有外族入侵各诸侯国还是很团结的,虽然平时相互攻伐争地盘但是在遭到外族进攻时没有哪个国家会趁火打劫!甚至正在打仗的两个国家其中一个遭到外族攻击,另一个国家就会主动停战等赶走入侵者双方再动干戈。可见各诸侯国有民族认同的默契。秦其实就是为周天子戍边的。那时的外族称为戎狄。还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了秦始皇时代大统一王朝秦帝国出现,可惜时间太短,要是能统治几百年我们可能民族就叫秦族了。直接让汉捡了便宜,加强融合为一个真正的民族~汉族。汉武帝击败匈奴,建立西域都护府威震诸蛮夷,汉朝人很有民族自豪感,对外自称汉人!意思是你别惹我,我大汉族是很厉害的!


天外天171552989


汉族之前其实没有民族的分别,只有国与国,地理位置之间的区别。秦国以法家思想治国,十分激进而有魄力,那时候秦统一中国后的中原人士也可称之为汉人,只不过还没有这个名字。秦能抗击匈奴这种外族,其实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事。

秦二世而亡后,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汉朝开始了,这个时候一开始其实也并没有形成汉族这个说法,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开疆拓土,多次击退来犯得匈奴,十分神勇,被称之为汉兵。汉朝是一个十分强势的王朝,文景之制为汉武帝的开疆拓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汉朝的影响力很大,人们怀念持续四百多年的汉朝,所以就称族人为汉族。中原人和外族人就区别开来了,所以才有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区别。


历史密探


首先明确,中国古代,国不是天下,国是诸侯的封地,这个概念起源于周,那时统治者认为天下都是他的,而国家是他分封的

“汉人”的称呼起源于汉朝,意为汉朝之人。并没有区分民族的意思,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

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

到中华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同样的秦作为曾经大一统的帝国,虽然很短暂,但秦的影响非常大。秦朝统治之时也有人自称秦人,至两汉时期,北方和西北各族还称汉朝人为“秦人”,而此时汉朝人开始自称“中国人”。

当时边疆各民族也往往称汉朝郡县之民为“汉人”,但它还不是一个民族概念,它的意思是“汉朝的人”。不过汉时已出现“胡汉”、“越汉”、“夷汉”等合称,大概已初具族称含义。

及至魏晋,中央政权统治下的汉族人自称“中国人”、“晋人”,但边疆各族却仍称之为“汉人”。显然,这时“汉人”称呼,已具有比较明确的民族含义了。

点赞是一种鼓励,而关注是另一种鼓励~o(〃'▽'〃)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