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许多人都以为自己缺工作能力、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于是玩命的工作和学习,拿了各种的证书、奖状。

可是所有这些荣誉,除了引来了各种艳羡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大用。

那种感觉就像费劲的做了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饭菜,却没有人陪着你一起享用,说不出的酸爽!

01

想起前两天看了S商学院思颖大总管的故事《6个月,她从全职妈妈到万人社群运营官,一个人活成了一支队伍》。

我注意到里面有一个细节,当思颖在16年10月见到Spenser的时候提了订阅用户的运营,但当时Spenser没有给出明确答复。最后思颖获得了这次机会,除了对时机的把控,我相信还少不了她的深度对话能力。

如果说深度工作、深度学习能力是1,是一个基础,那么深度对话能力则能够让1变得无限大。

世间从来都不缺伯乐,但如果你缺少深度对话的能力,那么伯乐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

02

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小月在工厂做了10年的的项目经理,但是职位却一直没能再往上走一步,不是由于工作能力不够,她负责的项目总是最让人省心的,只是事情交到她的手上,最后交出来的一定是令人满意的答卷。

许多人以为小月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定会成为该工厂的项目部经理。

但是没过几个月,却黯然离职。

新任的项目部经理不是她,而且新经理希望她可以自己提出离职。

小月觉得挺没有意思的,便也就顺了新任经理的意,离开了工作十年的地方。

离开工厂时很是凄凉,工作多年的同事竟然没有一个敢出来送送她。

她跟我说了她的经历后,我问了她2个问题:

1、 就这件事情,你有跟你们公司的总经理做过深度对话吗?

2、 在新的项目部经理没有确定之前,你有跟你的同事们就这件事情做过深度沟通吗?

她哑然。

一盏茶的功夫之后,她叹了口气说,我大概明白是什么让我走到如今这种境地了。

小月缺的从来都不是工作能力,她缺的是深度对话的能力。

据她所说,她在工作中的所有沟通和交流都仅限于工作本身,她与她的前任上司在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但居然都不知道前上司家住在哪里,有几个孩子,前上司的个人爱好是什么。

她跟同事们的交流也是如此,所有的交流都是就事论事的交待工作,从来不涉及任何私人的东西。

她以为这叫公私分明,却没想到公与私从来就没有绝对分开过。

小月的故事,是无数职场人的翻板。

有多少人,想要加薪,却写了一封邮件给上司,说不加薪就要离职;

有多少人,想要离职,却不知道怎么开口,于是发个短信了事;

有多少人,面对有能力的下属挑衅时,直接将下属开除了事;

……

所有的这些,都在表明,你缺乏深度对话的能力。

03

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事实上,很多的问题之所以会急速的恶化,是因为在我们内心对“深度对话“有种畏惧心理。当然不是因为怕这个人,而是因为怕对话不当,引发出激烈冲突和一些不良的后果。

对话之所以会产生激烈冲突,往往是因为以下三个因素:

首先,对话双方的观点有很大差距。

你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资历早就能够让自己往上升一级了,而上司却认为你离升迁还有较大的差距。

其次,对话存在很高的风险。

例如你心知如果不能订下明年的营销策略,那么明年的销售目标就达不成,而订营销策略又要考虑许多各方面的因素,万一对话中出现状况,你就要承担后果。

最后,对话双方的情绪非常激烈。

例如你和同事因为工作中彼此配合出现了问题,结果出现了争执,情绪激动之下,你同事推了你一下,你回击了过去,两人直接在办公室里演上了全武行。

事实表明,在激烈情绪的影响下,我们往往会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沉默不语,要么疯狂发作。全然忘记了本来的对话目的是要和对方一起解决问题,找到一条双赢的道路。

04

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什么样的对话方式才能避免冲突,高效的达成共识呢?

第一个原则是明确自己的对话目的,即你希望通过对话达到什么目标。这一点很重要。

不难想象,偏离预定目标的对话怎么可能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呢?

为此,我们必须在对话过程中牢记自己的目的,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这个大方向,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关键对话中获得一半的成功。

第二个原则是在对话过程中始终注意维护安全感,即让对方毫无心理压力地和你展开沟通。

这个原则涉及很多具体做法,比如说相互尊重、达成共识。

实际上,只要能做到在对话中拉紧“安全感”这根弦,能够设身处地地考虑对方的感受,能够三思而后言,可以说消除对方心理包袱的方法是无穷无尽的。

它可以是一句道歉、一段解释、一个积极的目光交流,甚至是你在举手投足中流露的信号或是一个关注表情展示的信息。

将心比心,如果在对话过程中对方不断采用这些方式化解我们的戒备心理,我们肯定会感到他们是真诚的、动机纯正的,认为这是一次希望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对话,而不是令人讨厌的一言堂或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兜圈子。

因此,当你做到了时刻关注对方的安全感时,对话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05

别傻了,你缺的不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是深度对话能力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在会议中有效对话的几个要素(凑字数用,不感兴趣的请略过):

聚焦主题和目标

我们很多的会议,明明想要谈A主题,结果谈到后面谈到了B主题,顺便又谈了下C主题,会议浪费了很多时间,最后形成不了决议。

深度对话是需要聚焦主题和目标的。

在组织不同公司的工作坊过程中,我看到很多伙伴积极的发言,贡献自己宝贵的看法、观点和建议,使得工作坊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但不管火花燃烧得多么有激情,实际上所有的对话都是围着实现并超越当初设定的目标而去的,咬准目标才能够保证主题和目标的不偏离。

每一次对话,无论是会议中的对话、还是1对1的对话,其目的是了达成共识、解决问题、共同成长。

冲突不是目的,我们不会为了冲突而冲突,而是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开放式沟通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会开放式沟通或对话,也就是说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是开放的,是允许有不同的意见的,而不是说服、强求、否定、对抗,或者被情绪左右,产生抱怨、指责。

在会议中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提议,我们要尊重不同,接受差异,同时更要相信团队的智慧。

有不同的意见时,一定要充分的表达出来,同时也要倾听他人的不同意见或提问。如果团队最后的决定与你的意见不同,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见,同时相信团队的智慧和决定,并承诺按照团队的决定来做。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团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话的效率,并拓展每个人的思维、达到共同成长。

沟通方式更重要

沟通是职场人的基础能力,也是团队合作的基石。

在压力下表达不同意见时,尤其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在表达方式上表示出我们的理解和尊重。

比如说,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提出异议:“我理解你的意思,我可以说说我的看法吗?”、“我有一个提议,你看可以吗?”等等。

总之,沟通的方式比内容更重要,特别要注意的是说话的语气、语调和肢体语言,不要“熟而失礼,透支关系”。

越是熟人,越是需要相互尊重,管理自己说话的方式,否则最容易发生冲突就是熟人,从而破坏了关系。

关于这一点跟大家推荐去年我在公司公众号写的文章《沟通的方式比沟通的内容更重要》这算是我少数的几篇阅读量过千的文啦。

主动承担

当我们听到在会议中有人这样问:这是谁的问题?先不要急着以为这是要追究某人的责任。

正确的理解方式是这样的:这个问题 并非要去追究这个问题是谁造成的?或者说这个人有什么问题?而是在问谁愿意来解决这个问题?

当我说,这是我的问题,就表示我愿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从发现问题转变成了主动解决问题,这是领导力的巨大跨越。

深度对话就是帮助对方从发现问题到面对问题(认知突破,态度觉醒),从自我防卫、推卸责任、自我保护到主动承担(责任发自内心,而非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规定)来解决问题(行动),并通过行动获得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