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王漢傑逸事(三)

「文史」王汉杰逸事(三)

嘉惠後學

漢傑常念其少時家貧,求學不易,後來對吾鄉窮學生多傾囊相助,幫其完成學業。我姑夫張善述先生及吾鄉書法家李樹敏先生的孫輩談起過漢傑對窮困學生的幫助。數名靜寧同鄉在蘭州上學,因物價飛漲,生活難以維持,準備退學回鄉,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求助於王縣長。令他們非常感激的是,縣長傾其所有,給每人送了二十個大洋,讓他們重新返回省城,完成學業。也因漢傑資助,三四十年代,吾鄉很多勤學上進青年都先後赴省城求學,並獲得一技之長。

剛直清廉

漢傑先祖世代務農,無任何家庭親友的背景,以自己的學識德才而榮任天水、西和、皋蘭、靜寧等地縣長,所任之處,積極改革弊政,力所能及地造福一方,頗有政聲。在西和縣因辦教育“成績卓著”,被國民政府記功兩次;在協修寶天鐵路、天蘭公路時先後被省政府和國民政府行政院明令嘉獎。他為人剛直清廉,每到一地都有所作為,深得甘肅政界清廉之士的青睞。他先後與鄧寶珊、水梓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個人交情。在吾鄉,從民國時期過來的人,都能談幾段“王鞭杆”的軼聞趣事。

子為烈士

漢傑有一子一女,兒子王為堯為先房李氏所生,聰明好學,追求進步。1948年秋在國立蘭州大學附屬中學畢業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社會系學習。在校受進步思想的影響,多次參加愛國學生運動,逐漸與其父斷絕關係,和家中不通音信,漢傑託人打聽,杳無信息。直到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某軍區政治部來鄉調查時,人們始知他在解放後參加瞭解放軍西南服務團,在雲南玉溪地區剿匪籌糧時被土匪殺害,後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李氏病故後,漢傑續絃穆至純,遼寧人,於蘭州解放時生一女名王肅穆,由於局勢變化,母女二人處境艱難,身無分文,便由老家治平鄉劉河村出發,沿途行乞千里,回到其母孃家遼寧新賓縣。王肅穆幼時喪母,孤苦零丁,成年後在家鄉務農,改革開放後生活有所改善。九十年代初回鄉探祖一次。

身後事

1950年,漢傑投奔鄧寶珊先生,留給其兄弟的一句話是“有鄧寶珊先生做省長,我想沒有大礙”。一到蘭州還沒見到鄧先生,就已被捕,從此和家人失去了聯繫。1951年棄市之日,時在省銀行工作的張善述先生,僱傭了在蘭州賣水的一位老鄉,在紅山根找到了一片空地,掘好墓穴。他們二人約好暗號,由張先生去刑場認屍,以他腳踢遺體頭部為準(因當天受刑的人很多,大部分屍體無人敢認,以至被鳥齧腐爛,後由政府掩埋),然後賣水老鄉將屍體裝入麻袋從刑場中背出來,葬於紅山根。後來那塊墓地上建起了體育場,遺骨何處,再無人知曉。

「文史」王汉杰逸事(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