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真實媽祖,一個被神聖化的歷史人物

媽祖,一個偉大的普通女子,以其慈悲,友善,大愛,感恩的品質感染了無數人。但經過一千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獨自風格的文化。但對於媽祖文化的定位問題對很多人來講,還是無法釐清。縱觀千百年來媽祖文化的發展歷程,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傳播開來,對東亞和東南亞海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媽祖露天神像在傳播與發展過程中,具有如下幾個顯著的特點:民俗性、海洋性、區域性和世界性。

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粗淺的體會:

一、媽祖信仰具有民俗性

1、媽祖信仰來自原始的民俗

相傳媽祖原本是北宋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島,一位民間普通女子。據明代張燮撰寫的《東西洋考》記載:“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願之第六女,母王氏。妃生於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始生而變紫,有祥光,異香……幼時有異能、通悟秘法,預談休咎無不奇中”。而坊間相傳,女嬰從出生到滿月,一聲不啼,父母便為女嬰取名“林默”,世人又稱“林默娘”。她幼年時就有超強的預言能力。能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古時科技不發達,在海洋行運與勞作過程中,所使用的船隻設備無法抵禦大風大浪等海況險情,人們為了出海安全,往往把安全意識寄託於神明的力量。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認為媽祖是神,因此,初步產生對媽祖的信仰,從而形成了原始的信仰民俗。

2、媽祖是被神聖化的歷史人物

林默娘並未出嫁,她矢志從善,經常為附近百姓治病和拯救海難,於是漸漸地聲名遠播了。在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為了搭救海上遇險船隻(一說是父兄),而不幸遇難失蹤。林默失蹤之後,莆田百姓說她羽化昇天了,尊稱她為神女、媽祖。隨著媽祖的其生平事蹟,在莆田沿海迅速流傳開來,並在傳說中被神格化。是年,為了紀念她,當地百姓便在湄洲島上,林默娘生前經常舉燈引航的湄峰之巔建廟奉祀(祖廟)。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3、原始民俗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千年的歷史的傳承與發展,各地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活動。例如:在霞浦縣沿海各鄉鎮,許多的民間活動幾乎都與媽祖信仰有關。新船首航、春節社戲、漁民討海、商人赴外經商,人們都要先到廟裡向媽祖神靈祈願、膜拜,借的信物。如新船首航,通常為中的紅旗,掛在自家屋頂或船上以示媽祖永伴左右。而松山天后聖母行宮,每年端午節的龍舟賽,更是媽祖文化的又一次充分展示。賽前,村裡四境的紅、黃、青、白四條龍舟,必須按規定的儀式前往廟裡朝拜阿婆,祈求恩准。形成了“四海龍王朝聖母”的另一盛大民俗景觀。每逢農曆“三月甘三”媽祖誕辰日和農曆“九月初九”媽祖昇天日,從四面八方趕來松山天后聖母行宮尋根謁祖、割火過爐、祈禱平安的媽祖信眾更是應接不暇。仙東媽祖宮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之前,都要在宮裡設神壇筶杯祈求吉利,二十三日卯時(5時至時),又問杯阿婆(媽祖)幾時下殿、幾時出巡、幾時演神戲,均按童身的口述一一照辦。出巡時不但前有嗚鑼開道、神銃、銜牌、香亭、乘輿、十二般神器,還要根據神童口述,配以三頂道轎陪阿婆出巡。這些坐在轎上吹號角、提刀、打刺球者均認為是神靈的化身。他們在走街串巷熱鬧幾個小時後,才返回宮內,當晚即演神戲。而沙江、竹江、富足一帶分別以“阿婆走水”、“搶轎”、“火燒炮杆”為民俗活動。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媽祖民俗文化。

二、媽祖文化具有區域性

相傳林默娘是“巫女”身份,她的能預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她所生活的環境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的關係相當密切。漁民因海難死者不可計數,所以從事海事活動的漁家,希望有個海上守護神庇佑,把安全寄託在神力之上。而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順應了人們的祈求。由於她的預言得到驗證,隨著人們逐漸的傳播擴散。在善男信女們心目中,逐漸形成將一位完美的女神。由於她所處的環境為沿海地帶,所以媽祖信仰為沿海地區為主,形成了區域民俗文化。

「文史」真实妈祖,一个被神圣化的历史人物

三、媽祖文化具有海洋性

媽祖能被神化,除了與她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很大關係外,還與福建當地民眾所從事的產業息息相關。宋朝時期,福建的沿海港口已經得到了陸續開發,對外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據蘇東坡《論高麗進奉狀》的奏摺裡曰:“福建一路, 多以海商為業,凡沿海地區,爭相以舟船販貨”。另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漳、泉、福、興化, 凡濱海之民所造舟船,乃自備財力,興販牟利而已”。可見,當時福建沿海地區及媽祖生活的祖地海上貿易達到鼎盛時期。但由於古代科技落後,航海船隻多以帆船為主,這種船隻抵禦風浪和抗災能力極其低下,況且在航海過程中要與風浪拼搏,歷盡艱險,每逢海況惡劣的天氣,商人和水手往往要祈求上天神明保佑。因此,能夠拯救海難的媽祖自然倍受人們尊敬。

南宋廖鵬飛作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是現存關於媽祖最早的文獻,記載了這麼一則故事,“元祐丙寅歲(1086年),墩(涵江聖墩)上常有光氣夜現, 鄉人莫知為何祥……當夕遍夢,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 其枯槎實所憑, 宜館我於墩上”。父老異之,因為立廟,號曰:“聖墩”,歲水旱則禱之, 瘟疫祟則禱之,海寇盤亙則禱之, 其應如響。故商舶尤藉以指南, 得吉卜而濟, 雖怒濤洶湧,舟亦無恙”。於是,附近民眾紛紛慷慨解囊,建了涵江聖墩神女祠,這便是最早的媽祖分廟。媽祖顯靈的傳說不脛而走, 且越傳越神、越傳越遠,從莆田傳遍了全福建,又從福建傳到了兩廣、兩浙等地。福建商船到達之處,媽祖傳說也到達該地。

幾十年後,宋朝遣往高麗的使團,回國時發生了一件險情。此事促成了媽祖從民間信仰到官方信仰的升格。

據《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一書記載,在宣和四年(1122年)三月,高麗國王王俁薨。次年,宋徽宗為鞏固兩國關係,遣給事中路允迪、中書舍人傅墨卿為正副使前往高麗憑弔。據該書中詳細記載,他們回國時發生了一件重大險情:“午後,三柁並折”,“同舟之人,斷髮哀思,祥光示現。然福州演嶼神亦前期顯異,故是日舟雖危,猶能易他柁”。當時,正使路允迪感到奇怪,便詢問部下是什麼神靈顯聖相救。徐兢認為是“演嶼神”的護祐,而另一位來自福建莆田的保義郎李振,平時信奉媽祖,就向路允迪報告,這是媽祖顯靈。朝廷對於媽祖頒賜為“順濟”廟額。就這樣,媽祖從民間信仰升格為官方信仰。從而媽祖信仰能從民轉為官。 另據《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詳細記載了媽祖封神的經過,“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公允迪出使高麗,道東海。值風浪震盪,舳艫相沖者八,而覆溺者七,獨公所乘舟,有女神登檣杆,為旋無狀,俄獲安濟。因詰於眾,時同事者保義郎李振,素奉聖墩之神,具道其詳,還奏諸朝,詔以‘順濟’,為廟額”。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宋高宗)加封靈惠昭應夫人”,紹熙三年(1192年),宋光宗又詔封“靈惠妃”,將媽祖的封號提高至妃一級。

公元1281年,由於護佑海漕糧運京城有功,元世祖冊封媽祖為“護國明應天妃”。天妃,即天帝之妃,天的配偶。元世祖的封號第一次把媽祖和“護國”聯繫起來,並正式封成了天神,確立了媽祖作為海上保護神的獨尊地位。此後,元成宗、元文宗、元惠宗都對媽祖進行過敕封。這樣,經過元代多位帝王提倡,媽祖成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

到了明朝,雖然明太祖起為了防止倭寇,實行海禁政策,但他和明成祖也先後冊封媽祖,如明成祖的封號是“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由於運河漕運和往來臺灣,實行海禁的清朝也是對媽祖青睞有加。據統計,清廷對媽祖的褒封次數最多、間隔最密、等級最高,共15次褒封媽祖。乾隆二年(1737年),履親王允祹以臺灣守將黃忠由、臺灣守備陳元美往來回臺灣,在洋遇險得媽祖神助,請求加封媽祖為“天后。”清高宗批准了允祹的奏摺,同意加封媽祖為天后,媽祖的封號又上了一級。此後,清朝歷任皇帝不斷加封,咸豐七年(1857年), 文宗加封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贊順垂慈篤祜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道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天后之神”,封號達64字,成為女神中最高封號,將媽祖神格推到了歷史巔峰。綜上所述,媽祖從民間信仰升格為官方信仰,最關鍵的途徑是依託江河湖海為主要的傳播途徑。

四、媽祖文化具有世界性

自宋代以來,閩南地區商業繁榮,海外貿易發達,宋元時期的泉州港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良港,為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海外商人的流入,以及閩南地區的民眾移居東南亞及臺灣等地。媽祖文化也隨之傳播至定地。特別明朝初年,鄭和七下西洋“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的歷諸番“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流十萬餘里,而鄭和在航海過程中,天妃數顯靈驗,多蒙佑護,永樂十年,奏建長樂南山天妃宮,以為官軍祈報之所”。隨著鄭和下西洋,媽祖文化也隨之傳播至世界各地,成為媽祖文化源遠流長、代代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因。

霞浦松山天后聖母行宮媽祖神像赴新加坡至今,除了觀音菩薩(慈航道人)這個兼職海神外,作為專職海神,媽祖的影響力在全球華人圈無人能及,在華夏諸神中也極為罕見。據統計,如今世界上有媽祖信眾近2億,媽祖廟近5000座,遍佈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此,媽祖信俗文化成為世界性的文化,特別是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它將成為全世界人民共有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