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迪:日本農業發展變遷,消費者引發「功能性農業」革命!

日本農業現在面臨一個很大的變革時期!

在過去70年,日本製定了很多的法律來保護農民的利益。從2009年到2016年,尤其是最近的這三年日本有關農業的法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952年,日本製定了農地法,保證日本的農業用地,保證日本的糧食供給,保證農民的地位;

1961年,日本製定了農業基本法,其中關於大米的價格由國家進行統籌。簡單點說,農業基本法就是,國家保障農民的收入,農民按照國家的指導來生產,那麼國家就會保障農民的收入,防止農民的風險。

從1962年開始到2000年,日本處於經濟高度發展期;

2009年農地法開始改變,以前不是農民不能從事農業,但是法律改進之後,允許企業可以到農村租賃土地進行經營,但仍規定任何經營型的公司不能購買農地,只能租賃經營;(農地法改正說是允許其他公司開始從事農業,但是做的時候,很多都屬於中途半端,2016年再次改正後,更加自由,參與到農業生產中企業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所以說,過去70年,日本國家一直在保護農民的利益!

2016年後,跟農業沒有關係的公司參加到農業裡面,這些公司數量在逐漸的增加日本農業開始進入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競爭激烈的結果就是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為什麼規模越來越大?

因為土地面積越小的越來越不掙錢,但是200公頃以上的賺錢越來越多。日本現代農業人口一共是3萬戶,6%的農業人口種植日本銷售額的70%,也就是6%的人口,貢獻了70%的銷售額,6%的農業人口大約是兩千戶左右。

法律改了以後,最大的改變是不改變農民的利益,允許自由競爭!

隨著競爭激烈,專業化的農業公司越來越強,到2016年的70年,日本又進行了農業法律的改變,農協也進入了巨大的變革時期。農協由過去為了保護農民利益而存在的組織,現在變成了保護自己而存在的組織,所以現在日本農協也面臨很多的問題。

启迪:日本农业发展变迁,消费者引发“功能性农业”革命!

“功能性農業成主流”,消費者決定種植端!

日本農業發生了變化,表現在第一點國際化,世界各國的農產品都可以進入到日本;第二,進入到IT時代、網絡時代,消費者可以自己選擇他想吃什麼樣的農產品。作為農業的消費者,他們的需求標準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日本50年代,消費者的目的就是能夠吃飽,70年代就由吃飽轉向吃得好,吃得安全;現在日本的消費者由吃的安全變成以健康、美容等為目的採購需求。現在在日本,食品安全已經是常規要求,普遍的基本門檻,到哪個超市農產品是誰生產的,生產過程中用的什麼東西,都是可視化。

現在日本農產品消費理念的主流就是健康和美容,怎麼講呢?

利用蔬菜和水果的力量,提高身體的健康值,提高生活質量。日本消費者在網上查很多東西,他們的消費觀念是:“我需要什麼樣的營養成分的農產品,我就找這樣的東西,價格無所謂,對我身體好,我就選擇這種蔬菜。”

因此,為了適應這個要求,日本現代農業的農產品中含有多少成分,各營養元素有多少量,都會標示出來。

日本農協存在的意義,最早就是保證大家的飲食能夠有足夠的量,但那麼對於農業來說,農產品中有哪些成分,各個成分的含量有多少,他們做不到這麼精細檢測,而後進入的企業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

日本曾有官方分析了115種蔬菜,發表了蔬菜的成分變化,發現幾十年的發展,蔬菜裡的營養成分在下降。例如,1951年菠菜裡面的含鈣量220,2015年含鈣量由220變40;維生素c由150變成30;大蘿蔔裡面維生素c由47變成11;含鐵量由1.0變成0.2。

提高農產品中的營養元素含量,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成了現代化的農業生產企業發展規劃的依據。

在日本有不少這樣的農業生產案例,一位胡蘿蔔種植戶,一般的各種營養元素總量在100,他的是224,長久以來依舊就是貨不應求;一個農場的蘋果莊園,蘋果裡面的纖維高出一般蘋果的八倍。所以這些人在搞農產品的差異化生產,區別一般的產品,然後結果就是賣得很貴,利潤很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日本不到7%的農業生產人口貢獻了70%的銷售額。

启迪:日本农业发展变迁,消费者引发“功能性农业”革命!

農業盈利不是看規模,而是消費者需求的質量升級!

日本一位柑橘種植戶,種植的柑橘是2015年生鮮水果第一個被認定為機能性標識食品。他生產的青島溫州蜜柑,含有一種營養元素,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對減輕骨質疏鬆,防止老化有較強作用,營養成分較高。日本柑橘的消費量,每年都在減少,但是他的柑橘,由於抗氧化防老化防骨質疏鬆,以健康為主題,他現在柑橘的銷售量每年都逐漸上升,而且它的價格是一般柑橘的三倍,每一個柑橘都要通過檢查,檢測合格後,才對外銷售,一個人幹不過來就組成農協,大家一起來幹,組成一個團體來銷售。

因為效益高,跟著他種柑橘的越來越多,每戶的收入都在增加,淨利潤也在增加,同時人數也在增加。因為種他的柑橘都掙錢,很多年輕人也加入了這個農協來種柑橘。在其他的地方農業種植者老齡化嚴重的同時,他的農協裡面的年輕人在逐漸的增多。

北海道一個農民生產的水稻品種,在日本水稻評比大賽中連續三年得冠軍。他是農協的社員,但是他的銷售跟農協沒關係,東京、大阪很多人都到他這裡來買大米。在電子商務方面,日本要比中國弱一些,這些年日本已經開始利用電子商務在網上銷售,他也在做電子商務,每年生產的量在收穫之前都已經在網上預訂出去了,所以它不存在賣不出去的風險。

長野縣的一位農民生產結球甘藍,一個賣300日元,相當於20元人民幣,比別人貴2到3倍,全是預約性銷售,今天哪個超市要多少,他就收穫多少,不愁賣。再者,跟便利店、超市或者飯店直接籤合同,不用包裝成箱,直接發送到商家,日本有超市專用的塑料包裝,他用專用的塑料包裝,每年節省36萬人民幣的包裝成本費用。

一家母公司做水泥的企業,2016年農地法改革之後加入農業種植番茄,現在是日本最大的番茄基地,種出的番茄糖度非常高,8%—9%,它的花青素成分比較多,抗氧化,他是整個一串摘下來進行銷售,價格賣得很貴,而且還是供不應求,現在一直在擴產。

由此,我們發現,在日本賺錢的農協或農戶,不是追求規模擴大,而是追求質量的上升,以消費者的需求觀念為方向開發產品,讓消費者來消費。

日本這70年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保守政策發生變化,允許企業進入到農業生產中。又因為這些外界的企業進入到農業中,沒有國家的任何保護,沒有任何政策,所以他們就逼著自己來爭取更多的利潤,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就從消費者需求出發,健康的目的,美容的目的,生產出各種各樣的農產品出來,得到很多的利潤,同時日本農業也終於開始有了活力,開始年輕化。

启迪:日本农业发展变迁,消费者引发“功能性农业”革命!

長按二維碼 關注看更多

在這裡

挖掘行業深度

傳遞行業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