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市場化改革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

作為經濟改革思想史的開創性事件莫干山會議的參與者之一,王小魯曾兩次獲得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國研智庫書院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出版了王小魯的新書《中國:增長與發展的路徑選擇》。

中國經濟增長與發展路徑(上)

本報記者 劉慧

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中取得了快速發展。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小魯表示,中國40年改革開放充分吸取了世界發展的成功經驗,但怎樣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實現向市場經濟轉型,不是照搬哪一個國家的模式走過來的,而是我們自己摸出來的一條路。如果要講中國特色,這個向市場轉軌的路徑是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特”在什麼地方?有人說中國特色是政府可以集中全社會的力量來辦大事,“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王小魯認為,40年前是計劃經濟體制,政府可以調動任何社會資源,但沒有實現高速增長,收入水平很低,在世界上是排在後面的窮國。恰恰是在改革開放中,我們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才取得40年的快速發展。“講中國特色不能離開市場化方向,在市場化方面我們和全世界潮流的走向一致。任何偏離市場經濟方向,或者只想搞半個市場經濟的想法,都偏離了改革軌道。中國只能走市場化這條路。”

40年發展的動因是市場化改革

在這4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動力源泉及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和結構性因素有哪些?王小魯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分析,1957年以前,中國算是混合經濟,1957年以後經濟國有化,實行了全盤的計劃經濟,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之前的20年,經濟平均增長率是5.1%,保持中速增長,但居民收入始終處於1.7%的低速增長。統計數據顯示,自1978年經濟改革至今,國內生產總值(GDP)從改革前實行計劃經濟20年(1958年至1977年)的5.1%提高到改革期間(1978年至2017年)的9.6%。人均收入增長率由改革前的1.7%提高到改革期間的7.4%。人均GDP折算成美元從185美元上升到8836美元,城市化率從接近18%上升到58%以上。1977年農村貧困人口(按2010年標準)佔農村人口比重接近98%,但在2017年下降到5%,這意味著農村絕大多數人口經過40年改革開放後脫離了貧困。改革開放以前,民營經濟在整個經濟中是不存在的,現在逐步通過快速發展在我國經濟中佔到了主要的地位。

王小魯認為,改革開放40年經濟增長主要有以下動因:資本投入增長加快,但資本投入加快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次要的,主要是全要素生產率提高,過去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存在很多資源錯配、低效率配置。在改革開放期間,通過經濟的市場化,使得這些資源配置發生了優化。

在他看來,發達國家主要是靠科技進步帶動全要素生產率提高,而我國的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主要來自資源配置的優化。從1978年到2017年,全要素生產率在大多數時期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都超過2個百分點。40年平均也在2個百分點以上。這主要來自市場化改革帶來的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了效率提高。

“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其中一個因素,是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改革初期農村鄉鎮企業在市場導向下迅速發展,大量利用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帶動了經濟增長,這在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突出的因素。隨後,出現了城市化的發展。城市化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這和大量的農村人口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轉移,為城市的工業、服務業提供了大量勞動力資源緊密相關。也意味著勞動力資源在城市化過程中,通過市場得到了優化配置。”他說。

“市場導向的民營經濟在這期間獲得快速發展。民營經濟投入產出比相對來說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是對經濟增長作出貢獻的一個重要原因。”他分析,開放帶來外資投入和外貿迅速增長。外資投入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中逐漸增加,從多個方面帶動了我國的生產率提高,但這個因素最近這些年來處在衰減過程。政府也在城市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相當的作用。基礎設施建設是一個市場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政府起到了積極作用。

阻礙經濟增長的體制和結構因素亟待改革

對於阻礙經濟增長的體制和結構因素,王小魯認為,第一個因素是政府規模膨脹、腐敗扭曲了收入分配、政府對市場過度干預和行政成本上升對經濟增長的不良影響。第二個因素是槓桿率上升使得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下降,並帶來金融風險。第三個因素是資本形成率過高,消費率過低帶來了結構失衡和效率損失。第四個因素是缺乏法治保護,減弱了企業的創新動力。

他認為,一方面,政府在一些市場失靈的領域發揮作用是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政府改革滯後和法治建設滯後也減弱了增長動力。這是未來改革需要繼續解決的。同時,過度的政府投資和長期的貨幣寬鬆降低了效率,導致了消費和投資結構的失衡。這些問題的背後是體制因素,都需要通過繼續推進改革來解決。

過去40年經濟高速增長主要的帶動因素是市場化改革,但在推動經濟增長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與挑戰,需要從理念、目標、制度到具體領域工作細節的全方位改革,唯此才能推動中國經濟穩步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