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魯:改革開放40年,市場化是核心

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2018年12月8日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稱,中國從過去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改革在40年中取得成功,關鍵一點,是市場化改革,“市場化是核心”。

“改革開放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路徑和進程。”王小魯說,這40年的高速增長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改革開放帶來了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也進入高速增長軌道。

王小魯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中國在這40年間,經濟保持了年均9.6%的高速增長,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長達到7.4%。他還注意到,相比之下,改革之前實行全面計劃經濟的20年,經濟雖然達到了平均5.1%的中速增長,但居民收入年增長只有1.2%,人民生活沒有顯著改善。

他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提供的另外一組數據顯示,按當年匯率折算,改革40年間(1977-2017)中國人均GDP從185美元躍升到8836美元,從一個低收入窮國變為中等收入國家。GDP總量從相當於美國的8%上升到美國的63%。其間經濟規模連續超過俄羅斯、加拿大、意大利、法國、英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2018年,中國和全球都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中美經貿關係一波三折,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另外,在2008金融危機迎來十週年之際,世界格局面臨新的不確定性。

迴歸到中國國內經濟發展,王小魯在最近一篇細緻梳理改革40年的回顧與思考的文章中稱,回顧中國改革40年來的不平凡經歷,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堅持市場化的經濟改革基本方向、堅持改革發展以惠及人民大眾為目標,是過去改革取得成功的基本經驗。

“當前發展中遇到的結構失衡等困難,也與過去一個時期某些改革的遲滯、遇阻或偏離上述方向和目標有關。當前,改革與發展都處在一個重要關頭,能否繼續推進改革,是我國經濟未來能否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關鍵。”王小魯說。

他在上述回顧性文章中強調,未來中國經濟增長仍然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中國經濟增長仍然有巨大潛力,比如目前我國城鎮化率還不到60%,未來城鎮化發展仍然有巨大空間,能夠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但前提是需要推進相關的體制改革和政策調整。

另外,他認為,消費性內需引領的經濟增長潛力巨大,但發揮這一潛力需要包容性的發展,需要改善收入分配,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同時,“民營經濟蘊藏著巨大的發展動力,市場引導的科技進步和創新能夠為未來增長提供強大動力。而要讓這些潛力得到釋放,需要推進市場化,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法治環境。”王小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