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这个村子现在默默无闻,曾也辉煌一时,有石为证

任何的光鲜亮丽都经不住年月风雨的折磨,在时间面前除了时间本身没什么是永恒的。即使曾经叱咤风云、显赫一时的帝王,千百年后纵使拥有一方恢宏的帝陵,说到底还是成了冥间一鬼、白骨一堆。想当年威风凛凛,宫阙万千,而今都化作了尘烟几缕。正所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人生世事的无常,岁月的桑田沧海是任何金钱任何权势所难以把控的。正如今天这座普通到无人注目的小村子,她也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但现而今落寞的若一苍然老者蜷缩在时代的角落里无人问津。

菏泽这个村子现在默默无闻,曾也辉煌一时,有石为证

村东头的这块地名石碑上刻着“张家海”三个字,想当初村碑初立的时候并非今天这样低矮。经历了几十个春秋后,随着石碑所处地势的增高,石碑自然矮了下去。当初石碑后也是没有那处院落的,不知道几年前起了一处农家小院。据村里老人讲,明清之时这块村碑所在的地方是一位明朝布政司的陵园。那建筑和石雕也颇有几分讲究和特色,历经百年到新中国建国前尚有遗迹在,只是现而今已经无迹可寻毛都没有了。

张海子原本叫张家海,位于今天的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北偏西约8华里处。因当地土人的误叫,菏泽市当年统计村庄名字的时候遂沿用了土人的讹音。张家海于明朝永乐年间成村,由张氏兄弟二人自山西迁居于此。具体时间因乾隆年间的黄河泛滥,宗庙被毁家谱遗失已经不可考了。现今村中居民两百多户,人口一千多人,张姓据九成。另有赵、宗、屈等姓氏十几户,都是建国后迁移至本村的。

菏泽这个村子现在默默无闻,曾也辉煌一时,有石为证

张海子村所处的位置,据有关人士考证,为古冤句县故城所在。唐朝末年著名起义军将领黄巢就是冤句县人,黄巢的老家约位于今天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黄庄村一代。黄庄据张海子村约有10华里。当年的繁华盛景早已不再,历史上黄河不止一次的泛滥,冤句县故城也被黄河的泥沙永久的掩埋到了地下。同时被掩埋的还有张家海张姓族人的宗谱,至今张氏族人的宗系只能上推至乾隆年间,再往前以至于山西时期的的祖源已经模糊不清无迹可寻。

张海子的历史上也出过不少科考的佼佼者,也曾有过几家大户。当初院落深深,南北三四进。高高的牌楼,迎着日出备显威仪。家丁成百,良田千亩。现而今村中央大街中段北侧的这两块“破"石头便是一个实在的证据。你可别轻看了这两块不起眼的石头,它们都是有名字的。左边的有阶梯的叫上马石,右边今天已经不规则的两块叠加到一起的叫下马石。下马石为长方形,今天看到的过于残破已经断裂为两块了。

菏泽这个村子现在默默无闻,曾也辉煌一时,有石为证

在古代一般大户人家才会在门前放两块这样的石头的,换句话说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上马石和下马石并非两块有角有棱的石头,它是要经过一定的雕琢的。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两块石头已经很破了,表面的花纹几乎看不到了。当然最初这两块石头的位置也并非今天的位置。

不光是古代,就是近代张海子也出过不少地区级和军区级的人物,只是岁月悠悠,历经了年月的风霜后一个村庄即使曾经哺育了再多的能人志士,在今天资本大潮的冲击下也逐渐被忽略不被提起了。年轻的一代多是逐利的多,又有谁还记得”慎终追远“的祖训。现而今的张海子村孤单落寞的被大时代闲置在豫东大平原的一角里,不再引人注目也慢慢的失去了她的本色。你看下图张氏祠堂的门楼上,张氏宗祠的匾额不知何时都不见了。

菏泽这个村子现在默默无闻,曾也辉煌一时,有石为证

这座老祠堂是1983年时重修的,和明清时期的比起来单从艺术水准和用工用料上就差了十万八千里。建国初期张氏祠堂被拆,院内四棵数人合抱的大柏树被伐后拉到了菏泽城作其他建筑用了。现而今回看历史,着实荒唐了些。

今天的张海子就是个普通的如尘埃般的中国北方小村庄,但它曾有过深厚的历史,同中国一样的有故事,只可惜未被爱护,尤其是近现代更是被糟蹋的体无完肤。张家海的土地上如今依然回荡着张氏先祖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号子,只是张氏的后人多堕入了平庸和贪婪。无论海内外,一个家族,一个民族,只有不忘祖德才能更好的继往开来,才能与时俱源远流长。

年月的流转,让曾经的光鲜亮丽失去了色彩。虚奢的外表固然不可靠,但其内依然有我们需要继承的东西。比如祖宗的恩德,比如前人创业的意志,比如那过往许多年代中淳朴的民风物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