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文 / 馬浩亮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北京明殘城牆的東南角樓 馬浩亮/攝

暮春時節,北京崇文門的明城牆遺址公園,綠萼、宮粉、碧桃、海棠,次第盛開,如雪如胭脂。歷經近代以來租界、戰亂、鐵路、基建的輪番洗禮,綿延四十公里的北京城牆早已不復存在。崇文門至東便門角樓一段是目前僅存的兩段殘城牆中最長的一段。桃紅柳綠掩映之中,高高聳立的東南角樓,注視著城市的喧囂與繁華,目送著一列列從北京站駛出的火車消失在遠方。歷經六百年風雨洗刷的青磚,默默訴說著古都的滄桑變化。

北京是一座千年古都,早在金、元兩代就是首都,但當時的金中都、元大都城垣與後來的北京城不盡相同。奠定明、清兩代北京城輪廓的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1360-1424)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十歲時受封燕王,二十歲就藩王府所在地北平,鎮守明朝的北大門。朱元璋去世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於1402年即帝位,年號永樂。當時北元蒙古殘餘勢力是明朝的頭號心腹大患,為了鞏固邊防,朱棣決定“天子守國門”,即位後即開始準備遷都。永樂元年,詔以北平為北京,改北平府為順天府。從永樂四年起,徵調工匠民夫上百萬人,營建北京宮殿。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下令修建北京城的明成祖朱棣

永樂十七年(1419),開始修造北京城牆。至永樂十九年(1421),一切工程告竣。當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改北京順天府為新的京師,完成遷都。此後至今的六百年間,除了民國中後期的22年時間外,北京一直是中國首都。

九門八點一口鐘

崇文門的前身與元大都的文明門有關,但明清北京城與元大都城垣並不一致。明軍滅元后,鑑於元大都北半城人口稀少、土地空曠,將其廢棄,北城牆從現今的健德門、安貞門一線移到而今北京北二環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南城牆也同時南移。元代的文明門在今天北京東單一帶,新修建的城牆向南平移了0.8公里,也就是今日崇文門所在地,起初仍沿用文明門之名。

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重修並加築甕城,改名崇文門,寓意崇尚文德之意。與之東西對稱的順承門則改名為宣武門。元代文明門的別稱“哈德門”“海岱門”,也被崇文門繼承。崇文門西距正陽門約3公里。其城樓面闊5間,約39.1米寬,通進深24.3米,重樓重簷歇山頂城樓。

提起北京的城門,流傳著這麼一句順口溜:“裡九外七皇城四,九門八點一口鐘。”指的是北京內城、外城、皇城三重各有九、七、四座城門。其中內城九門(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中,其他八座門都懸掛著“點”,唯有崇文門懸掛的是鍾。所謂“點”,原本是一種打擊樂器,實際上就是雲牌,用銅鑄成,呈祥雲狀,到時辰擊打出聲,因此與鍾一樣具有了報時功能,故而俗話將時間叫作“鐘點”。老北京關城門時要敲三遍“點”,提醒行人趕快進出城。敲第一遍後關上一扇城門,第二遍另一扇再關上一半,敲第三遍後只留一點門縫。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崇文門外曾是商業區中心的火神廟/馬浩亮攝

其他八個城門都是打“點”,惟獨崇文門卻是敲鐘。崇文門甕城左首鎮海寺內有一座鎮海鐵龜。相傳當年劉伯溫建北京城時,修到崇文門,城樓下正好是一個大海眼,上面趴著一隻巨黿。若其翻身,海水就會淹沒京城。因此趁巨黿睡覺時把城樓修在黿背上把它壓住。巨黿醒來後問劉伯溫:何時才能翻身?劉伯溫說:當聽到打“點”的聲音就可以了。巨黿一想,每天關城都要打“點”,很快可以翻身,就不再問。而劉伯溫悄悄命人將崇文門的“點”換成了一口鐘,關城門時只敲鐘不打“點”,結果巨黿就永無翻身之日了。這其實只是一個傳說。永樂初年修建北京時,劉伯溫已經去世幾十年了。

民國初年蔣芷儕在《都門識小錄》中認為,崇文門鳴鐘啟閉,可能是因為清朝入關初期攝政王多爾袞常由此門出入。至於“九門八點一口鐘”之諺,他記載:“聞昔年某相攬權納賄,寓崇文門內,民疾惡之,造為此謠,以黿喻某相,以門喻朝政,以點鳴喻典刑,意謂此等權貪,非自罹法綱,不能去位也。”百姓以老鱉比喻貪官,恨其盤踞不走,表達不滿。

不過崇文門的鎮海鐵龜卻的確與水有關,北京城有“四水為鎮”之說,即西北德勝門右之雞獅潭(即積水潭)、東北地安門左之後海、西南宣武門西之太平湖、東南崇文門右之泡子河。以鎮海鐵龜祈願風平浪靜,太平安瀾。

天下第一稅關

崇文門還有一項特殊職能。北京的前三門之中,正陽門是舉行重大禮儀時才能使用的“龍門”,宣武門因為城外是劊子手的地盤——菜市口,被稱為“鬼門關”,而崇文門卻是財源滾滾的“聚寶盆”,它也因此成為中國古代官場和反貪史上的一個“座標”。

在明清兩代,崇文門稅關“缺美腴甲於天下”,意思是天下第一的肥差。無論官民,攜帶財貨進京,都要走崇文門,並視貨值繳稅。被稱為清代第一貪官的和珅,身兼幾十項職務,其中就包括一個“崇文門稅關正監督”。

明憲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朝廷令順天府委派官員在崇文門宣課分司監收商稅,這是崇文門稅關的興起。孝宗弘治元年(1488),宣課分司升格為宣課司,並改為由中央差御史、主事各一員監收稅款,實際是將其從京城地方政府部門收歸中央政府管轄。弘治六年(1493),崇文門稅關升格為統管北京九門商稅徵收事宜的總衙門,“京師九門皆有稅課,而統於崇文一司”,並改由皇室直接派員收取商稅,甚至不必御史巡查。衙門設在現崇文門外花市上三條西口。直至民國十九年(1930)撤銷,前後共445年。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清末從正陽門往東遠眺,遠處城樓為崇文門。

明代之所以把稅收機關設在崇文門,與當時的漕運有關。元代,郭守敬主持設計並修建了通惠河,通過大運河北上的江南大小船隻可由通州駛入通惠河,經文明門東邊的大通橋下,直抵終點積水潭。朱棣定都北京以後,通惠河碼頭從積水潭遷到大通橋下,而臨近的崇文門,便成為各種商品的集散地和官商等進出京城的重要關口,也隨之成為徵收各種商稅的最佳場所。北京城乃天子腳下,四方商賈輻輳,南北百貨雲集,鋪戶鱗次櫛比,進京官民、往來商旅絡繹不絕。因此,崇文門稅關成為全國最大的稅關,每年徵收的稅額居全國各稅關之首。

和珅的“搖錢樹”

到了清朝,崇文門稅關設正、副監督各一人,由皇帝指派王、公、貝勒、六部滿員尚書、侍郎、各旗都統等擔任,一年滿輪替,不可連任,但可以隔年再任。這說明,崇文門稅關監督都由一二品大員兼任,並且只能是皇帝親信等滿洲貴族,漢族官僚無份參與。但監督只在到任時來署視事一次,日常事務由其奏派之總辦委員負責處理,另可不經奏請自行委派幫辦委員。除了京師九門,其餘設在盧溝橋、東壩、海甸等的稅口,也歸崇文門稅關領導。

重要貨物都必須走崇文門繳稅,否則視為“走私”。清末滿族學者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寫道:“京師三月有黃花魚,即石首魚。初次到京時,由崇文門監督照例呈進,否則為私貨。雖有挾帶而來者,不敢賣也。”“十月間,冬筍、銀魚之初到京者,由崇文門監督照例呈進,與三月黃花魚同。”崇文門成為京城珍稀菜蔬魚鮮的風向標。

由於崇文門稅關巨大的“油水”,從其建立之初就成為大小官僚的搖錢樹和提款機。早在建立之初,明孝宗弘治元年,御史陳瑤就上奏說:崇文門監稅官“以掊克為能,非國體”。稅關衙役依仗權勢,百般刁難糾纏,刻薄盤查,在規定稅則之外肆意額外加收,或者千方百計找藉口壓榨通關商旅錢財。稍有不從,即以漏稅之名罰沒貨物或加倍重罰。商賈為了少惹麻煩,大多忍氣吞聲,繳納“買路錢”。

清代的陋規有過之而無不及。據清末學者震鈞在其筆記《天咫偶聞》中記載,起初在《戶部稅則》中規定,行李不在納稅之列。然而外吏入都,往往有綾綢緞布等需要納稅之物。但關吏有時也不便過於盤詰。於是索要小費,不再檢查。久而久之,不論行李中有無貨物,一律需要繳納“私錢”,甚至定額曰某箱銀兩若干。時間一長,“收者納者,視為固然”。而且關吏為了創收,無所不用其極。比如有掛錘、頂秤等名堂,百斤作百四五十斤。貨物重量數量增加,徵稅自然也就多了。而多餘的錢也都進入了關吏私囊。關吏為了自保,又逐級孝敬委員、監督,共同分肥。

即使是按正常程序課稅時,由於人員眾多,手續繁多,盤問細瑣,必須排隊等候,以至延誤時日。一般小商販為了省事,就根據自己貨物多少,把稅款提前插在帽沿上,走到關口,關吏取下銀錢,立即放行。其速度不亞於現在的ETC通道。康熙年間翰林查嗣瑮(著名詩人查慎行之弟)曾有詩曰:“九門徵課一門專,馬跡車塵互接連。內使自取花擔稅,朝朝插鬢掠雙錢。”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崇文門至正陽門城牆下行駛的火車

《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作者崇彝曾做過崇文稅關的幫辦委員,他自述:“餘充崇文門稅關幫辦委員,歲約可得四五千金……監督歲入數萬金。彼時視此差遂為京官最優者。”當時一品大員的法定年俸銀只有180兩,而崇文門稅關的一個幫辦的年收入就有四五千兩銀子。其上監督的“油水”更不言自明。

因此清代時有人戲稱“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管崇文門”。和珅曾多次擔任崇文門稅關正監督,他的管家劉全被抄家時家財多達20萬兩銀子,當中與其幫辦崇文門稅務有莫大關係。慈禧太后當國時對弟弟桂祥(同時也是光緒皇帝的國丈、隆裕皇后的生父)管束甚嚴,生活並不寬裕。及至光緒、慈禧同時駕崩後,隆裕升格為太后,袁世凱為了籠絡皇室,保薦桂祥為崇文門稅關監督。僅任職一年,桂祥便將府邸翻建一新,並得意地說 “後半輩子總算不用愁了。”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和珅曾任崇文門稅關正監督

崇文門的稅項之中,酒稅是最大宗之一。北京內城九門各有不同用途,如西直門走水車,阜成門走煤車,而崇文門則是向內城運酒的專用通道,被稱為“酒門”。當時規定城內不許開燒鍋,凡外來酒類皆由官方指定的酒商出售,在崇文門指定了十八家,統一收售,統一納稅。酒是大宗消費品,且稅額很重,稅利極豐。一些釀酒小作坊,為了躲避高稅,多賺些錢,不惜鋌而走險,在夜間胸前掛著裝滿酒的豬尿泡,躲過巡城士兵的耳目,偷偷爬過城牆。大多數是城內城外有人相互配合。但城牆高大,失手墜牆摔傷摔殘乃至摔死者,屢見不鮮。

慶親王“清廉”有方

崇文門稅關由於向來系皇帝親自委派的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直接領銜慣例,故而派頭極大,關吏趾高氣昂,專橫跋扈。對於進京朝貢的外藩蒙古、回部王公,應試舉子以及奉詔進京述職引見的官僚,也常常藉故勒索。

乾隆年間的陸耀,由戶部郎中、登州知府、山東運河道一直升遷至山東布政使(主管一省民政,相當於省長),是堂堂二品大員。陸耀為官剛正不阿,時人稱讚他“清節自勵”。清朝陳康祺《郎潛紀聞》載:陸耀一次入京陛見,崇文門關吏所索過奢,陸耀實在拿不出來,一怒之下,將所帶行李衣物都寄放在了城外,兩手空空攜帶一名僕人進城。他對關吏說:“我有身耳,何稅為。”其身上一無所有,關吏自然也不好再徵稅。陸耀進城後,從同鄉朋友處借鋪蓋被褥,辦完公事後歸還,再空手出城。二品大員遭遇尚且如此,普通百姓更可想而知。

光緒年間的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貪瀆成性,較和珅有過之而無不及。胡思敬《國聞備乘》記載:“奕劻生辰,山東巡撫楊士驤獻金佛十尊,尊各高三尺。吉林將軍達桂獻玉魚一具,周身鱗甲,皆金鋼寶石裝飾,過崇文門為監督搜得,估稅應納銀三萬,物之貴重可知。”僅繳稅就達三萬兩銀子,則禮物本身之價值連城毋庸贅言。對於這些禮物,奕劻一一笑納。而商部主事龔心銘是個小小京官,只湊了五百兩銀子去拜見奕劻之子載振。載振嫌錢太少,於是“遂劾罷之以沽直名”,也就是主動向“紀委”檢舉揭發有人向自己行賄,以顯示自己清正廉潔。這正應了莊子所說的“竊鉤者誅,竊國者侯”。

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入侵,由洋人控制的近代海關開始形成,中國的關稅主權不斷喪失。崇文門稅關也逐漸衰落。不過,民國成立後,崇文門稅關仍是北洋政府的重要收入來源,大總統的年薪和津貼都是從崇文門關稅中支出。崇文門稅關直接隸屬於財政部,先後改稱北京商稅徵收總局、京師稅務監督公署、監督京師稅務公署、北平稅務監督公署。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1890年崇文門以西的城牆、護城河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1900年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段城牆

1930年10月,國民政府財政部電令,永遠廢止位於內地的五外常關。通商口岸五十里內歸海關管理者為“五內常關”,五十里外不歸海關管理者為“五外常關”。北平稅務監督公署也被撤銷,至此,歷經445年的崇文門稅關劃上了句號。

“假花”繁榮的真“花市”

由於稅關的關係,明清崇文門是京城最為繁華的商業區之一。崇文門外的花市,更是百貨雜陳,山貨海味、古玩玉器、綢布鞋帽、酒樓飯館、曲藝評書等等,一應俱全。西花市大街火神廟,正名火德真君廟。建於明隆慶二年(1568),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重修,每月逢四舉行廟會,熱鬧非常。《天咫偶聞》記載:花市 “每月逢四日有市,日用及農器為多。其北四條衚衕,則皆閨閣裝飾所需,翠羽明璫,假花義髻之屬,累累肆間”。

《燕京歲時記》載:“崇文門外迤東,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有市。所謂花市者,乃婦女插戴之紙花,非時花也。花有通草、綾絹、綽枝、摔頭之類,頗能混真。”這種絹花就是頭飾花,是北京地方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也稱“京花兒”,起源於明朝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大街。花市大街,就是因生產和銷售“京花兒”而得名。製作絹花的主要材料是真絲織物,也有少量的棉織品,還有染料、鐵絲、澱粉等。絹花製作包括選料、上漿、染色、窩瓣、烘乾、定型、粘花、組枝等工序,做工精細,造型優美,足以亂真。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崇文門花市文化街上保留的昔日商鋪名單。 馬浩亮/攝

彼時婦女以頭花為主要裝飾,不同年齡、不同身份講究佩戴不同的頭花。如出嫁的新娘,講究“排頭”,即用絨絹花朵“喜”字排滿頭頂。給親友賀喜、拜壽的婦女,為討吉利,烘托氣氛,都要戴兩三朵絨蝠“喜”字。老太太的髮髻上要插一朵小紅石榴花。小姑娘抓髻上有圍花,辮子上有飛花。奼紫嫣紅,千姿百態。

花市一直是假花生產銷售的中心,各家商鋪大都是前店後廠,前有門市售賣,後設作坊製造。東花市一帶,北從小市口兩側,南到上下鍋腔、上下唐刀衚衕等處,幾乎家家都從事這種假花行業。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的1940年代。花市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假花交易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於羊市口以東,即東花市。從清晨到午前,賣花者便將插滿五彩繽紛的綾絹絨花的花匣攤在板凳上,展銷叫賣。為運輸攜帶方便,避免途中損壞,採購商大都購買半成品,運回去再分類組裝加工整花出售。

據清代《舊都文物略》記載:“光緒間有金姓者製紙質盆花及瓶花精巧無匹,人呼為花兒金,至今此業尚無出金姓右者。”2008年6月,北京絹花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崇文宣武”的神奇預言

崇文門、宣武門,分別位於正陽門東西,其名字被認為最能代表千年古都的歷史積澱。2010年北京區劃改革撤銷崇文區、宣武區,曾引發廣泛的惋惜。元代及明初這兩座城門分別叫文明門、順承門,明代正統年間重修時改名為崇文、宣武。蹊蹺的是,兩個名字卻成為預言明清兩代國運的“邪惡ID”。

夏仁虎是清末舉人,做過多任京官,進入民國擔任過北洋政府代理財政總長、國務院秘書長。他也是著名女作家、《城南舊事》作者林海音的公公。翁媳兩代對北京有不同視角的省視與眷戀。他曾在《舊京瑣記》中慨嘆:“按明緒亡於崇禎,易相五十餘,卒不獲一良弼,其禍實肇於文。清社亡於宣統,練兵二十四鎮,終不得一干城,其敗實由於武。若有先機焉。”

這段對崇文宣武的另類解讀頗有道理。明朝末代皇帝崇禎在位三十多年,換宰相如走馬燈,但官僚集團朋比為奸,貪蠹成風,政治崩壞,直至亡國。清末編練新軍,卻造就了北洋軍閥,袁世凱、段祺瑞崛起,最後武將們在武昌前線聯名通電,逼迫隆裕太后和宣統帝下詔退位。故此,夏仁虎總結為“崇禎敗於文臣,宣統亡於武將”,恰恰暗合了崇文、宣武之名。

“國中之國”的便門

明清時期,非常重視對北京城牆的保護和修葺,城牆上不得增開豁口,城樓、箭樓、雉堞、牆面磚體如有破損、塌陷等,都要及時進行修補。直至1900年,北京城池仍保持完整。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戰敗的清政府與英、法、美、德各國簽訂《天津條約》。各國可派公使常駐北京,東交民巷聳立起一座座異域風格的小洋樓。1900年,義和團殺入北京城,縱火焚燬正陽門箭樓,攻打東交民巷。隨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西逃。英軍首先攻克外城,在天壇架起大炮轟擊崇文門箭樓。慈禧迴鑾後下令修復了正陽門,但傾毀的崇文門箭樓後來一直未能修復,直到1920年被拆除。

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日、德、俄等國簽訂《辛丑條約》,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成為“國中之國”。第七款規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由行防守。”使館區南界起自內城南城牆根,北到東長安街,西至東交民巷西口(戶部街),東起崇文門西至正陽門箭樓東側,整個使館地界約1.3平方公里,是原來使館區面積的20倍。使館區圍以高牆,南牆利用北京內城南城垣,東、西、北三面建6米高的界牆,牆上砌有雉堞和射擊孔,建造炮臺。


崇文門六百年——一座老北京城門的滄桑史

崇文門至東南角樓段殘城牆 馬浩亮/攝

此前,英國人1897年在城外修建了馬家堡火車站,1900年在外城永定門城門西側城牆開豁口把鐵路引到天壇。但當時的天壇火車站非常簡陋,且處在外城,距離內城東郊民巷還是有一段距離。1901年《辛丑條約》之後,英國人規劃將鐵路引到正陽門,以便使館人員在戰亂時乘車撤至天津。這次建造中,從外城東南角人煙稀少的地段通過,一直繞到內城東南角樓,鐵軌向西拐,跨過護城河,延城牆平行鋪設直接通往崇文門甕城。於是,拆除崇文門甕城閘樓,在甕城東西兩側開洞,鐵路穿過甕城,一直到達終點正陽門甕城東側。英國人還在崇文門設立鐵道道口欄杆,設專人管理,避免行人干擾火車運行。崇文門甕城券洞打通後,幾百年來作為皇權象徵的北京內城城牆從此不再完整。

受東交民巷使館區影響,毗鄰使館區的崇文門大街首先出現經營舶來品的洋式商店和西餐館等,形成使館區之外一條最早的近代商業街。教會在崇文門內建立了衛理公會亞斯立堂、匯文學校、同仁醫院等。崇文門外還建立了普仁醫院,這本是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時建立的軍醫院,後來叫過北平市立第四醫院、北京市第四醫院,2000年恢復普仁醫院之名。到1920年代末,從崇文門、東單、王府井到東華門大街一帶,洋行、商場、舞廳、旅館林立,成為北京的新市中心。1925年5月1日,建起4路無軌電車崇文門總站,從崇文門通往東單、宣武門等地。

抗戰期間,北平淪陷。日軍甚至一度直接接管崇文門一帶城牆,駐紮附近福源線店。崇文門城樓每天都有日軍士兵站崗,檢查來往行人。日偽軍警還逼迫崇文門附近商鋪每家都繳納20塊錢購買收音機(當時一塊錢可以買兩鬥米)收聽“東亞共榮、王道樂土”的宣傳,每個月還得交3塊錢的收聽費。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崇文門的日本兵再沒有上街巡邏。

“花百崇菜”與最後的殘城牆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城區先劃分為12個區,後合併成9個區。1952年9月,第七區更名為崇文區。後第九區東半部以及前門區(原第六區)東半部等陸續劃歸崇文區。崇文區是北京市最小的一個市轄區。2010年,國務院批覆撤銷北京市崇文區,併入東城區。崇文區成為歷史。

建國後,政府認為北京城牆妨礙交通、不利於城市規劃,因此決定將其徹底拆除。1950年,崇文門甕城被拆除;隨著1965年地鐵二號線的建設,1968年,崇文門城樓最終也被拆除。崇文門至內城東南角樓及內城東南角樓以北一段城牆,因1950年代末修北京站時,依城牆臨時搭建了一批工棚,後來成為倉庫和住房,並陸續增建了一批房舍,將城牆包裹其中,無意間令這段城牆得以保留。而內城東南角樓沒拆,是怕拆除時影響北京站進出列車,所以也得以倖存。到1979年下令停止拆除殘餘城牆並保護遺留城門時,北京城牆遺存只有內城東南角樓至崇文門一段,以及復興門南城牆殘餘了。

崇文門附近的一些地標,也在市場大潮下傷感謝幕。曾經的崇外大街1號,是建於1976年的崇文門菜市場。“崇菜”是京城著名的四大菜市之一,不僅經營雞、鴨、魚、肉、蛋、菜、果等生鮮商品,還有宮頤府、稻香村、六必居、天福號、月盛齋等老字號在此經營。“崇菜”還承擔著外賓購物接待點、政府採購指定點的任務。由於臨近北京站,不少外地遊客及列車司乘人員也在上車之前到“崇菜”採購北京土特產,儼然一大景點。2010年5月16日,“崇菜”關張。如今,原址已經聳立起現代化的商業大廈。

“崇菜”管吃,“花百”管穿。俗稱“花百”的花市百貨商場,曾是崇文門附近的老百姓買床單被套、衣服鞋帽、針頭線腦等日用百貨的地方。1994年12月,被金倫大廈取代。而後隨著新世界、國瑞城的一一登場,金倫也早已風光不再,如今改為搜秀商城。

殘留的城牆,後來由政府投入數千萬保護改造。2003年9月,北京明城牆遺址公園一期工程竣工,對外開放。這次修復工程,按照保留現狀、恢復原貌、維修險情、加固殘狀、適當復建的做法,使城牆恢復為連續的整體,從崇文門舊址連接至東南角樓。城牆外側使用的青磚,全部來自各界捐贈,基本是當年拆除城牆留存的牆磚。斑駁凝重的磚石,勾勒出參差起伏的天際線,默然延續著歷史,供人們憑弔、追憶、思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