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微度假”时代已经来临!

如何构建城市微度假?

“微度假”,不需要舟车劳顿,不用太多准备,利用周末的闲暇时间出离喧嚣凡尘,融入都市里的世外桃源,寻求工作与生活之间平衡的一种健康休闲生活。

前段时间,高景亚太邀请到来自“万科地产资深营销总监”刘斌,就眼下十分火热的“城市微度假”项目进行一节线上微课讲解,以下内容根据刘老师所讲内容整理而成。

很高兴和大家谈谈度假地产这个课题。我从09年开始研究度假地产,在海南地区经历过中国第一波度假热潮。在过去的十年里面,中国的度假地产是一个从粗放到精细,从投机到务实的一个过程。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城市微度假,它又是如何打造、设计和运营的?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今天我会讲到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是城市微度假的特征;

第二个是城市微度假项目的打造逻辑;

第三个是城市微度假的运营以及盈利模式;

最后,我会拿一个典型的案例做一个相对深度的分享。

在中国地产发展的这40年里面,旅游度假地产的出现其实并不陌生。归结下来,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到今天,度假地产的发展是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卖房子,这是一个初级阶段,单纯是为卖房子而卖房子,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出现在海南。

第二个阶段,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特征是卖配套。从1999年到2000年初,9度假的概念开始出来,是在整个东部沿海地区的海南,北方的山东,长三角地区的广东。

第三个阶段,

是全面发展阶段,从2003年到2006年,这个特征是卖资源。那么这个阶段大多数的省份依托的景区和自然资源,就开发出来各种各样的度假房产。

第四个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从2007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卖规划和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是海南,从2010年颁布国际旅游岛的国家战略后,作为一个代表性的阶段。

第五个阶段,从2015年开始我们称之为转型分化阶段。这是卖生活方式以及服务体系的阶段。那么旅游度假的购房者越来越注重居住的附加值,需求也开始多样化。

而我们今天说的微度假,其实是属于5.0阶段的一个分支产物。什么是城市微度假?众所周知,一般来说是在中大型城市周边一到两个小时车程、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之间的满足城市人周末小长假等,短期度假休闲的一种新的生活形态。它有三个特征,第一个是距离近,第二个是度假周期比较短,一般是周末度假。因为离城市比较近,所以度假的人群是比较丰富的。从单身情侣家庭老人等等,都会是微度假的主力人群。

为什么出现城市微度假这样的产物呢?

城市微度假实质上是房地产开发5.0的衍生产品,是居住+度假的综合体。从客户维度来说,他们厌倦了传统城市的生活形态。从竞争维度来说,传统的住宅领域的品质竞争白热化。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0年里面,房子建筑本身设计包括精装修、智能化等等,这些都变成了标配。那么怎么样去打造差异化的社区,作为城市住宅的一个补充,这是开发商们需要去寻求的突破口。

我们来看看传统度假和城市微度假的几个差异。首先从区域看传统度假更多的是全国性的,比如说海南云南等地区。那么微度假一般都是区域性,很多是省会城市周边一两个小时的辐射半径。从出行的方式来说,传统度假式是坐飞机、高铁,而微度假是以自驾为主。从度假的时间来说,传统度假一般来说5到15天为一个标准的度假周期。城市微度假1到3天就可以。从度假的目的来说,传统度假一般以年度为单位,年度度假、蜜月、寒暑假、亲子游等。而城市微度假可以是周末的休闲,小长假的放松。 很多的微度假项目是这样的一种居住形态——周一到周五会住在城里,到了周末全家人就会到郊区的房子去度假。从项目打造的需求差异来说,传统度假需要有强资源来支撑,比如大海、山、湖这样的资源,同时还需要有丰富的人文资源、游玩的元素,比如说游乐场、古镇。而城市微度假,在需求和主题这块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只要有某一个特色的主题,天然或者人造的都可以,同时有一站式的服务体系就可以了。

接下来看城市微度假的打造逻辑。首先来看微度假目的地架构图,毋庸置疑,咱们微度假的核心产品,即开发商的目的,说白了还是为了卖房子,所以核心产品是住宿。这里住宿的形态可能有很多,包括酒店、民宿、创意集装箱、帐篷等等,再加一个景区这是属于游玩的主题,再加多样化的休闲配套产品。而现代人尤其是城市人,他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物质精神的双享受,这是一个从风格上的一个定位。

那么原位,我们说还原文化的本质色调。咱们这个项目所在地块周边是一个什么样风格的文化民俗?包括建筑或者是美食等等区域的文化结合起来。这个位子是度假的住宿景区、休闲聚群,它是一种多种产品的产品组合,构建的是一个一加一加N的一个目的地,这样的一个组合体。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接下来我快速的过一下选址的条件。

第一个是自然和文化的双重资源。

第二个是私密的环境空间,我强调一下,度假和旅游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那么大多数的时候作为周末小长假的度假,其实家庭的诉求都是希望能动能静,白天可以玩乐,晚上要保证足够的私密和安静。也就是说我们在景区和居住区要做一些区隔。

第三个是成熟的交通。通常在距离城市两个车程以内,如果走高速的话,距离高速出口最好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第四个是比较容易开发的场地。尽可能的选择比较平整的场地,就算是有坡度也是缓坡。

接下来呢我们来探讨一下微度假的打造逻辑。微度假地产我总结下来无非就是三层级。

第一个层级:

最核心的是主题,是独特的度假主题,一个或者有多个,这个视乎项目和城市的关系。那么通常来说,一千亩以内的项目和城市距离也比较近的,有一个度假主题来支撑就可以了。比如说温泉、人造的儿童主题的游玩等等。如果是一些比较大的项目:有几千亩的,离城市也比较远就需要更丰富的几个主题来搭配。

第二层级:以主题为轴心的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的结构包括度假的游玩体系、居住体系以及为整个项目服务的商业体系。最外圈这一层,也就是说咱们开发微度假地产,真正的盈利点是住宅,包括持有的别墅、公寓这些物业,也包括租赁的酒店、销售类型的度假住宅。

第三层级:整体总结下来,微度假的三层级是以度假主题为核心,打造一个闭环式的度假服务体系,同时配备多种住宅为居住体系,这样的一个整体的逻辑。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我们接下来谈谈微度假的主题定位。微度假的核心是主题,而主题分为天然的自然资源和后天人造资源,微度假特点是微。由于客群数量有限,消费金额有限。整体来说,我们是不建议打造大型的设施或大型游乐公园等等,更多的是以众多度假元素的一种有机组合。我们看看天然资源有自然类型的海、湖泊、山、雪、森林、湿地、气流等等,包括古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等等。而健康的资源,水质、气候、含氧量、PM值、温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咱们项目的天然资源、版块。特别是像这几年北方地区冬天的雾霾这么严重。健康的气候、PM值都能成为卖点。第二个是人造资源,如果没有天然资源就需要人工搭配了。这里分为几个维度,第一个是公园类,比如说海洋公园、湿地公园、山体公园、森林公园等等。按人群来分,针对儿童的儿童乐园、青少年的营地、老人的、养生谷还有中年人和年轻人的户外运动营地。

核心主题可以有康养中心、温泉中心、红酒庄园等等,这些作为整个项目的核心主题。同时呢,一个项目需要搭配一些主题的建筑,这是点睛的地方。就比如说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古镇、古街等等。任何一个微度假项目的主题都逃不开天然资源+人造资源。那么天然资源+人造资源,是一个主题或者多个主题,这个就根据咱们项目的规模以及和城市的关系,包括项目内部拥有的资源而定。

微度假的主题形式不是单个主题的呈现,为了满足更大范围的人群,作为城市周边的度假通常的这个单次消费都不会特别高。一般来说,一个家庭周末到周边去休闲度假,无非就是几百块到一两千块,所以我们尽可能的设计更多的主题让他能够参与的内容,而且能够更高频次的重复消费。我的经验是1+n+n+n包括一个核心主题,这是为了满足核心人群的度假目的。还有N个度假的次主题,这是为了满足其他人群的度假需求。比如,核心主题有可能是满足儿童游玩,次主力主题是为了家长、年轻人、老人。一个家庭过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但是到了目的地之后,大人也应该是各有所需。

再来谈谈微度假的运营逻辑,还是围绕着度假的主题、服务体系以及度假的住宅三者来做研究。首先由度假主题来吸引消费者,消费者到了度假目的地之后,有完整的度假服务体系来围绕他们做服务,以及、制造更有黏性的、生意机会。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当度假服务体系满足了度假需求之后,再推度假的住宅。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客户分支:一种是纯玩的客户,第二种是最后买下房子的。这样,有了度假住宅之后又反哺整个度假服务体系的商业。同时度假的住宅会不间断的体验消费咱们度假主题的这些内容,这就是整个微度的运营逻辑。它和传统度假最大的区别在于人群的重复消费、频次,包括人带人,介绍身边的朋友亲戚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接下来我们再看微度假项目的整个开发设计流程。很多的开发商,包括这两年我们接触的一些董事长,拿到一块地之后通常都会先找设计院去出个图,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正确的思路是什么?分为几步?总体来说,是先确定度假的主题、布局度假的内容、设计服务体系,最后再来布局住宅。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第一步是要对资源进行整体的研究,对市场客户的需求做整体全面的研究。因为每个城市客户的需求会有差异化,所以需要围绕当地做需求研究。同时对整个片区的竞争要做一轮研究,最后得出来是一个基于用户需求的度假主题。

确定度假主题之后,我们再来看怎么来运营。下一步,我们通常会做地块切分的动作。因为度假地产,特别是微度假地产跟传统住宅在地块的使用方面是非常不一样。我们需要把地块切割出来:居住区、游玩区,包括配套服务区,这些是要有很清晰明确的分界。那么不同地块适合做什么?资源好的、便利的、安静的,这个都是有适合做不一样的产品。

在地块划分之后,我们考虑主题落位。通常来说,度假地产会把资源最好的区位用来做游玩主题,这个跟做传统住宅是不一样的。传统住宅会把资源最好、景观最好的拿来盖房子。但是度假地产的核心是度假主题,如果没有好的对外主题就不可能会有有价值的房子,所以我们要把度假主题放在最好的位置。

确定了主题落位之后,我们需要拟订整个项目的运营逻辑,做全盘的投资分析。下一步我们需要打造针对不同人群的度假服务体系,这里包括了生活、居住的生活体系,包括游玩服务体系,包括商业购物消费、餐饮这样的商业体系,以及整个度假区的交通体系。到了最后一步,我们再来考虑怎么做住宅。而住宅这块其实会相对简单,地块的价值分析、产品配比,落位的排布、动线的设计,这基本上是按照当地消费者、住户的需求来综合考虑的。

接下来我们看微度假项目的盈利模式。第一个是住宅,第二个是度假的项目,第三个是配套商业的运营,第四个是合作的分成。住宅板块我们给它的定位是销售的利润,它的盈利周期是全周期的。

在前期是现金流的回正期,中期是一个利润实现期,到了后期是整个度假区成熟的阶段,它是一个高溢价产品的销售期。

第二个板块是度假的项目,也就是游玩板块。它的定位是运营收益,它的盈利周期是从中期开始。前期主要是塑造整个项目的影响力,到了中期开始能促进住宅的销售,同时能够开始进入回正和盈利。在后期,项目的越来越成熟,可以作为盈利的一个主体。

第三个是商业运营,我们给它的定位是配套服务。盈利的周期是后期,但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商业运营,酒店也好、商业街也好,千万不要期望它能够给我们带来多高的回报。他就是做配套服务的,只有配套服务成熟了,甚至中前期我们开发商去补贴也是有价值。他在不同阶段的定位:前期是生活样板展示,中期是配套服务链,后期是通过租赁的溢价。

第四个板块是合作分成。这种模式通常是在比较大的微度假项目里出现。可能5000亩的项目,有2000亩~3000亩是我们自己来操作,另外有1000亩~2000亩引入合作方,地是我们的,投资则是我们和合作方一起投资分成。通常这种操作会引入一些有资源或有独特操作能力的。这种合作分成的利润,它的前期、中期,他更多的是给我们项目加分和增加影响力,所以它的定位是后期盈利。

一个微度假项目如果按照六年的开发周期来测算,我们来看看不同阶段的目标收益定位。前期在一年到两年的阶段,住宅的销售应该占到整个周期50%的利润,而度假的游玩主题是需要补贴经营的,商业配套是需要扶持租金的,合作项目通常是以土地参股的形式啊去开展。到了中期(第3~4年)这个阶段住宅的销售利润大概能占到30%左右。这样游玩主题的度假项目基本上实现盈利平衡。

商业配套的目标是租金达到平衡,合作的项目则是希望经营回正。到了后期(第5~6年),住宅销售到了尾期,这个阶段的住宅会保留一些高溢价的楼王产品或者别墅产品,这是一个高溢价产品销售的最好时机。那度假的游玩主题就实现了稳定的收益,商业也开始租金回正,开始有溢价的产生。然后,合作的项目目标开始分成,整个项目发展周期以六年来测算的话,住宅的整体销售利润应该是占到70%,而运营板块的利润占30%,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型。在整个开发期结束之后,则主要靠运营板块的产品来实现和产生利润。

接下来讲订单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配合。

第一个是联合发展,我们和意向合作方,就业务发展的选址、租金、优惠条件等签订协议达到联合发展。

第二种是技术对接,由战略合作方提出需求,开发商做方案论证,双方签订确认书。

第三种是联合开发。如果整个项目开发体量大、时间长,我们可以考虑地块划分,采用联合开发的形式。

第四种是先租后建,同样面对地块体量大、资金密集、风险控制难,我们通常会把主力店、主力游乐项目,提前去跟商家合作方确定协议,包括保证金保单等进行控制,然后再来做整体设计和开工。

而后期经营重点在于遵循区域和发展规律,就是需要寻找更多的溢价和利润实现机会。不管是住宅、游玩还是商业,这是项目的整体实现期,说白了我们前面把投资资金挣回来,回正以后,哪个挣钱就做哪个。

最后总结一下微度假的几个核心观点。

第一个是度假和地产之间的关系。度假地产的灵魂是度假,先有度假再有地产,如果度假产品不出彩,吸引不了人,那么这个地产板块就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远离城区,它作为第一居所和第二居所,都不具备成立的标准和价值。项目价值的基础一定是度假产品的价值,也就是说房子能卖多少钱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度假产品的价值。

第二个是度假内容。我们需要确定度假模式,开发丰富的度假内容。然后是确定什么人群是主要核心度假人群?什么人群是辅助人群?然后根据这样的人群定位,去设计不同人群的服务体系。

第三个是运营策略。微度假项目一定要考虑轻持有资产,重试运营的策略。很多开发商都容易头脑发热,一砸就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一个游乐场进去,想学习华侨城、长隆等,但是做重资产的产品,它的风险是要么行,要么就失败。通常失败之后的旅游产品是很难重新翻身的。

下一个是产业集成、渠道集成,它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开发难度和运营难度。作为开发商来说是搭个平台,这里面植入什么产业?什么游玩主题?什么样的酒店?什么样的商业?

最后一个是关于住宅策略。度假产品小型化,降低进入门槛,通常我们会建议去布置一些mini别墅、类别墅,这种产品打头阵,再加上一些小型化公寓小。如果这个项目有机会从第二居所慢慢发展成为第一居所,那我们可以从中长期规划里面去做住宅产品升级。住宅的排布是按照资源优劣去分布整个呃建筑的产品和密度。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个案例:万科的良渚文化村,号称万科新品类第一大盘,过万亩体量的项目。良渚文化村位于杭州北郊余杭区,距离杭州主城区约20公里,约50分钟车程。该项目占地一万亩,属于万科非标准新城镇产品的实践。它是集自然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居住、经济文化为一体的微度假项目。其中建设用地5000亩、自然山水5000亩。

良渚文化村的外部资源景观很好,物业形态也比较丰富,有公寓、排屋、别墅、洋房等多种类型产品。良渚文化村是把良渚文化作为整个项目最核心的主题,基于这个主题下打造的微度假综合体。从整体规划上面来看,良渚文化村是构筑了两周两心三区七片的核心架构,打造多种功能复合的原创近郊小镇。其中北面的核心度假区是一个动区,南面的森林生态休闲区是比较安静的静区,而中部小镇风情度假区是核心服务区。而住宅板块是零散布置在这几个区之间的封闭式组团。

良渚文化的背景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之一。在1936年被发现,一直到2000年都没有开发。 然后万科接触了这块地,最终是肩负了政府的需求以及整个项目自身去打造的项目。良渚文化村的一个配套的设施,是城镇级的配套设施,它以星状的布局来展开,5-10分钟的尺度和空间,最大程度的为小镇居民提供方便。在配套方面包括了文化、医疗、教育、商业、交通、休闲这六大配套建立起来,让整个项目属性发生了变化。小镇中心是整个项目的核心服务区,所有到良渚文化村的人都先到小镇再去游玩项目去玩,再回到小镇,最后离开。

在文化设施上面,万科打造了良渚文化博物馆,这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在完成政府要求的同时,也构成整个良渚文化村的精神内核,万科盖好了之后捐给政府投资大概7000万。良渚文化村的第二个核心建筑是美丽洲堂,这也是构筑了良渚文化村的精神内核。

第三个核心主题是大雄寺,这是整个良渚文化村最后实现的一个度假主题。这三个核心度假主题,形成了整个良渚文化村的核心主题。它在居住配套上,做了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这个酒店在05年项目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签约,08年开始营业。到今天为止,酒店的用度率基本在90%以上。在整个项目的中心,万科设计了叫做“玉鸟流苏”的一个风情商业街区。这是把创意产业园和设计师集中一起,做了一个创意聚落。

刘斌:《城市微度假的打造和运营》

良渚文化村有5000亩非建设用地,这些非建设用地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山谷。万科也打造了很多的休闲设施,包括幼儿园、白鹭湾公园、白鹭公园等这些属于次主力的游玩主题。与此同时,针对亲子教育理念也打造了很多新型的配套,包括开心农场、花田区、水田区、养殖区、垂钓区、戏水区等等。在社区文化方面,良渚文化村推出了村民公约,这是万科首创的动作。由万科主导发起,每一条都是由业主自己写的内容。然后从几万条公约里进行了多轮筛选,最终选中了26条。这样的动作,首先保证了整个文化村自身的文化特征,同时把每一个业主的互动都提了。

最后,来回顾良渚文化村从2003年到2018年整个开发周期里面的开发策略,前期主要是投入了塑造环境和文化度假设施。这块万科是花了20个亿提升了区域区域的价值,以及项目本身核心主题的知名度。到了中期,以居住为核心、商业配套为这些设施提高整体物业价值。到了后期,也就是从2012年之后整个项目的度假,包括配套、商业等都已经很成熟了,这个阶段是享受盈利的高利润回报的阶段。

良渚文化村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从一开始定位是第二居所,慢慢通过近十年时间去打造配套和生活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从第二居所成功转为第一居所的一个项目。售价也从一开始的四五千块,到现今洋房应该已经是超过两万多了。这个项目整体收入超过200亿的项目。

最后我们来总结良渚文化村项目的突出优点。

第一:有前瞻性的开发运营。在2003年拿地的时候,万科就有意识地把整个项目定位为一个城郊综合度假大盘。

第二:他是旅游特色配套+地产的开发模式。2003年的设计,到今天它仍然是非常先进。

第三:明确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的主题定位,是这个项目能够在15年时间里面依然保持领先性的一个重要点。我们说有生命力的大盘一定是要有鲜明的精神内核,要有独特生活主张,作为引领的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一点,整个项目有核心度假产品,有特色配套作为有力支撑,同时功能的组合符合化集居住旅游商务一体。那么住和非住,也就是说旅游区和居住区功能的相互联动,最后实现了价值最大化。由于开发体量比较大,关注到后期客群演变,住宅产品逐步变化,这也是万科应对市场变化的一个快速决策点。好了,各位同学,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