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亥革命前,清朝還有百萬軍隊的實力,爲何最終溥儀還是退位了?

oXom0_一葉知秋


一個國家

軍隊的作戰能力最核心的地方就體現在服從上,晚清軍隊雖號稱百萬之眾,但是當時的朝廷並沒有真正的指揮調動能力。這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室在各方實力派面前不得不退位的局面,在這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靠在小站編練新兵起家的袁世凱,就是袁世凱導演了清廷落幕的大戲。

清朝自鴉片戰爭之後從經濟上全面陷入了危機,國家財政入不敷出,被逼無奈之下只能向地方政府放權。地方政府掌握權力之後逐漸發展成為個這個樣的實力派,他們表面上依舊依附於大清王朝,實際上基本發展成為了獨立王國。尤其是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鬥爭之中,湘軍的成立極大的改變了大清國原有的武裝體系,由此也可以看出八旗軍隊已經喪失了維護國家安全的功能。

湘軍總體上還受命於清政府的指揮,主要也是因為湘軍的創建者曾國荃比較信奉忠君報國,並沒有想要自立一方。不過成長與湘軍之中的李鴻章隨後創立的淮軍可不沒有了湘軍那樣的忠勇,在一些作戰行動中更多的是想法設法保存勢力,以便通過這些實力來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

此後由袁世凱編練的清朝新軍完全成了袁世凱的私人武裝,對於清政府的軍令也是陽奉陰違,最終隨著新軍的不斷擴張袁世凱的實力也不斷增強,以至於後來成了左右清廷的關鍵人物。在南方革命黨人發動反清的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代表清廷在與革命黨談判的過程之中,直接通過威脅逼迫清帝退位,通過這樣的條件袁世凱順利的成為了清朝滅亡以後民國的首任大總統。

從曾國藩湘軍到袁世凱新軍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看出來,清政府對武裝力量的掌控越來越弱,最後被自己滿懷期望的新軍所滅亡。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如果離心離德,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又能如何呢,這百萬之眾已經與清政府關係不大了,只不過還掛著大清國軍隊的招牌而已。

沒有掌控力的軍隊遲早都是禍害,歷史已經反反覆覆證明了無數次,這一規律必然也將在晚清政府得身上得到落實,因此溥儀退位也就成了一種必然。


異域邊緣


其實這個時候,不管清朝名義上有多少軍隊都是不管用的。

在太平天國作亂時,由於財政的困難和八旗的腐敗,清政府已經大幅放權於地方,允許地方上的漢族地主自行組建軍隊進行平叛。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等清末強軍都是這個時候誕生的,這些軍隊的糧餉,幾乎全是由漢族地主籌集,因此,他們與其說是朝廷的軍隊不如說地方實力派的私家軍隊。

(太平天國時期,清政府就已經喪失了對軍隊的控制)

所以實際上,自太平天國被消滅後,清政府就已經喪失了對於軍隊的掌控,其唯一能掌控的只有京城不堪一擊的八旗,因此,清政府的維持已經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漢族地主的要求。如果漢族地主認為清朝的存在沒有必要,那麼它很快就會崩塌。

這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就可見一斑,當時八國聯軍進攻北京,地方實力派如李鴻章袁世凱張之洞等人,幾乎按兵不動,張之洞更是自作主張和列強簽訂了東南互保條約,面對這種極為明顯的叛逆行為,慈禧居然毫無辦法,事後沒有任何怪罪,足見清朝政府的權威已經下降到了何種程度。

(庚子國變時,各個地方實力派袖手旁觀,而慈禧居然毫無處罰,可見清政府的權威低到了什麼程度)

而最後溥儀的退位不過是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當時清廷雖然同意改革,但是在政治上依然縮手縮腳,組建的內閣被稱為皇族內閣,所有漢族地主都被排除在外,這直接激怒了地方的漢族大佬們,他們認識到清朝政府已經成了他們擴大權力的障礙而不是助益。

另外,清朝的改革還廢除了科舉制,這更是導致了漢族知識分子不再為清朝掌控,科舉制名義上是為了選拔人才,但實際上更多是為了讓朝廷掌控知識分子的升遷,以此維持統治。

(清朝的存亡實際上就是袁世凱一句話的事)

清朝政府想恢復中央集權削弱地方的行為觸怒了所有漢族地主,廢除科舉又失去了對知識分子的控制,清朝的滅亡,已經成了定局。

所以,不管清朝名義上有多少軍隊,其實不過是披著朝廷外衣的私家軍隊,一旦這些漢族大佬不願再支持,清朝根本無法多存在一天,溥儀被袁世凱逼迫退位,早已是意料之中。


沉思的托克維爾


在辛亥革命以前,清朝已經開始大幅度裁剪八旗綠營這些老式部隊。

與此同時建立新軍,由於清末中央軍武衛軍5個部隊,其中4個部隊在八國聯軍戰爭當中被摧毀。因此,在北方的新軍建設,就只能以唯一倖存的袁世凱武衛左軍為核心建立,這也就給了袁世凱獨攬軍權的機會。

而南方主要是以張之洞自強軍為核心建立新軍。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時候,清朝已經基本剪裁了勇營部隊,大部分八旗綠營部隊。具備戰鬥力的就是14個師18個混成旅又4個獨立團。

一共是26.9萬人,另外還有一些八旗綠營改編的警察和巡防營。北京,天津,河北附近的北洋六鎮只服從袁世凱,而南方的湖北,江蘇等地新軍也基本依附革命。

巡防營都是20-35歲士兵,都是綠營改編的,大約有27.6萬人,基本上都使用毛瑟1988式步槍,分佈在全國各地進行治安巡防任務。八旗軍已經基本都裁汰,只有禁衛軍,少量駐防八旗才有槍械。

剩餘的綠營還有13.3萬,其實清朝到辛亥革命的時候,總兵力是70多萬人。但是戰鬥力核心是26.9萬新軍。新軍都不服從命令了,也就打不下去了。雖然也有戰鬥爆發,但是都無濟於事。


歷史救生圈


首先要知道一個政權的喪失,政治性質永遠大於軍事性質。因為打到最後,明知會失敗,統治者就會考慮自己的退路了。溥儀退位是這樣,抗日戰爭後期日本在中國還有很多軍隊呢,在海外也還有很多呢,日本天皇不還是宣佈了投降嗎,這都是一樣的道理。



那麼回到問題,為何說清還有那麼多軍隊,還會失敗呢?

首先從清朝的武裝力量組成來說。

到清末期,曾經輝煌的八旗兵已經廢了,都是一些世襲下來的公子哥,別說打仗了,就是基礎的身體素質方面都弱的不行,尤其在鴉片戰爭後,八旗兵更是吸食鴉片的主力軍,早沒有了打仗的基礎。



然後就是綠營兵,綠營兵是滿清入關時接收的漢人的軍隊改編的軍隊,因為使用綠旗,以營為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這是組成清朝正規軍的另一部分。但是,綠營兵在抗擊太平天國前期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基本上沒有啥戰鬥力,這也是太平軍短時間能攻佔那麼多地方的原因。這也為後來的湘軍淮軍等地方武裝的興起奠定了基礎。



以上兩部分是清朝的正規軍,衣服上寫的是“兵”。

第三部分就是各省提督自行組織的地方團練,屬於地方武裝。最強大的就是曾國藩創建的湘軍和後來李鴻章的淮軍最有名。這也是近代中國武裝力量的基礎,很多都延續到革命時期。這些人的衣服上寫的是“勇”。





第四部分就是後期的北洋新軍。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支新式陸軍,後來的很多大軍閥都是來自這裡。是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組織創建的。小站練兵也在中國近代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北洋新軍有六鎮,相當於六個師。本來直屬清政府最高領導者的,但是由於由袁世凱一手創建,而且老袁這人吧很講義氣,也對手下很大方,也很有領導才能吧,所以深得手下的擁戴,可以說在北洋新軍這裡,只認袁世凱。這就給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提供了軍事基礎。



以上是清政府軍隊的組成部分,但是從上面可以看出,清政府基本上調不動多少武裝力量了,只有地方武裝裡一些忠實與清廷的大臣可以調動,比如李鴻章。所以在清廷退位時,沒有軍隊來保護他們的政權。



其次從民心來說。清政府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等系列戰爭,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割地賠款,慢慢成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代言人,中國也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以前只有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現在又多了帝國主義的壓迫,百姓早就對大清沒有任何期待了。而且近代隨著西方觀念的輸入,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的先進積極分子早就起來想推翻清朝了。這也是大勢所趨,歷史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所以溥儀退位時沒有武裝和人民的保護,自主退位也是明智的,不然根本不可能活到新中國的成立之後。


萬里河山2017


辛亥革命前,清朝肯定是沒有百萬軍隊的。因為滿清有庚子賠款等鉅額賠款,財政年年赤字,靠借債度日,根本沒有錢養那麼多軍隊。

滿清本來的八旗兵是指望不上了,太平天國時早就失去了戰鬥力,只能依靠湘軍。其次還有綠營等,戰鬥力同樣不強。

滿清把希望寄託在了新軍身上,準備編練36鎮的新軍,作為它的主力部隊。但是限於財政匱乏,到清末時只完成了不到一半。其中北洋六鎮是編練最早、編制最全的。

但滿清寄託巨大希望的新軍,卻被革命黨人滲透,成為了革命的主力。到辛亥革命時,各省新軍幾乎全部都起義了。清朝唯一能夠依靠的軍事力量,幾乎只剩下北洋六鎮了。但北洋軍是袁世凱一手建立的,其他人指揮不動。滿清朝廷最後不得已讓袁世凱復出(袁世凱之前被攝政王載灃罷免)。

但袁世凱卻有自己的打算,他並不想真心擁護清朝,而是想自己坐天下。最後他利用革命黨,逼迫清朝皇帝退位了。

對於清朝來說,別說百萬大軍了,它連一兵一卒都指揮不動了。滿清皇族能夠保住性命就不錯了,除了退位已經是毫無選擇了。等革命黨人打到北京,這些滿清貴族恐怕要被清算的。


國史拾遺


清朝政府已經是爛了根了,一個不得人心的政府只要遇到一點波動就會搖搖欲墜!雖然號稱有百萬軍隊,但是我們來看看這些軍隊都是怎麼樣的!



1威風一時的滿族八旗軍——20萬

這可是為大清江山立下汗馬功勞的軍隊,多爾袞就是靠著這支軍隊滅了李自成,也是這支軍隊滅了苟延長喘的南明。但是隨著滿清統治的加深,這支軍隊逐漸開始腐敗,戰鬥力逐漸下降,到了太平天國時期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戰鬥力三流都算不上了。



2全是漢人的綠營軍——20萬

這支軍隊全部都是由漢人組建的,其中包括收編的明軍,在清朝的前期也是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平定三藩之亂就是這支部隊打的。後來這支軍隊也不行了,也被太平軍打得屁股尿流的。

3負責地方的巡防營——30萬

這支部隊根本就沒有打過什麼大的征戰,戰鬥力三流都算不算,地方的土匪都收拾不了!

4曾國潘組建的湘軍——三萬

湘軍是曾國潘鎮壓太平軍時候興起的地方部隊,當時八旗軍,綠營軍都被太平軍打得落花流水,曾國潘用這支湘軍擋住了太平軍。當時人數很多,後來太平天國失敗後被慈禧裁撤了很多,只剩下幾萬左右,是清朝後期組建的對於有一定的戰鬥力!

5李鴻章組建的淮軍——六七萬

淮軍和湘軍歷史都差不多,都是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興起的,到清政府倒臺大概也就六七萬人。戰鬥力也不錯,比淮軍更好一些,因為李鴻章這個人很厲害,懂得要錢要裝備!



6後期新練的北洋新軍——14萬

這支部隊可以說是清政府末期最有戰鬥力的部隊了,也是這支部隊成了鴨跨清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現在就一一來分析清政府還有這麼多部隊,怎麼一下就退位了呢?武昌起義爆發,湘軍改編的新軍第一個響應,之後淮軍改編的新軍也響應了,八旗軍綠營軍和巡防營已經名存實亡了,根本就可以說不存在了,清政府也沒有指望他們,那麼就只剩下最有實力的北洋新軍!這個武昌起義就是湖北新軍發起的!導致全國各地的新軍紛紛響應起義。最後就只有袁世凱的新軍了,其實袁世凱也是擁護起義的,只不過他被清政府受命,他只好去假裝周旋,然後袁世凱就兩邊談條件,然後袁世凱就成了總統!

總結武昌起義,武昌起義湖南是新軍的第八營發起的,革命黨人沒有多大的武裝力量,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全國各地新軍紛紛響應!最終清政府倒臺!

以上是我個人的觀點以及一些看法,如果有不同的意見請大家指正修改,覺得說的好的請給一個贊或者關注我。謝謝大家!我是正視歷史的同學!


以史為鏡正視歷史同學


晚清時期,清朝的主力為八旗、綠營、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以及新式的海軍。甲午一役,湘軍和淮軍大敗。鑑於此,清廷朝野上下呼籲編練新軍的呼聲很高。


袁世凱和張之洞試練新軍取得初步成功之後,1902年清政府要求在全國編練新軍,之後清政府要求在全國編練36鎮(師)新軍。除此之外,原來的綠營改為巡防隊(營)。由於財政有限,到辛亥革命時,全國只編練成了14鎮14協新軍,其中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實力最強。

北洋六鎮根本不聽清政府的調令,而只聽命於袁世凱本人。而各地的新軍大多被同盟會人員控制,只有封建腐朽的巡防隊(營)聽命於督撫。

辛亥革命前,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已經不能掌握大部分軍隊,袁世凱逼迫宣統皇帝退位,也算善待清廷了。


歷史軍魂


清帝退位原因不在退位詔書中說了嗎!參見(清帝退位詔書)。清帝在國體上讓步,不再堅持君主立憲,同意實行共和立憲,故清帝依(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相關規定實行退位。在辛亥革命前,清朝雖然還有將近百萬軍隊實力,但依據(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第十條,皇帝為軍隊最高統帥,但對內使用須依國會議決特別條件。皇帝已經無權再像對待太平天國那樣對內鎮壓了。(退位詔書)由責任內閣袁內閣署名,皇帝蓋章生效,清帝退位是清內閣袁內閣的決定,當然也可解釋為袁世凱逼宮。按(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的相關規定,辛亥革命時,清政府的權力掌握在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手中,清帝退位是袁內閣決定,也是國會決定。依南北議和協議規定,國體問題由國民會議決定。清帝退位是袁世凱根據國內形勢作出的決定。


多情善感291


我覺得(正視歷史的同學)和其他的老師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僅僅是補充兩點:一個是當時整個社會各階層,尤其是“士大夫”階層,對清王朝都沒有信心了,四五十年來不斷的失敗,不斷的割地賠款讓人心灰,普遍的希望改朝換代;另一個是清廷充滿著生於富貴之家長於婦人之手的汍袴子弟,他們胸中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也不瞭解地方基層的實際運作更沒有人脈,僅僅是佔據了高位,以為什麼事只要發命令就會辦好。一旦到了沒人當他們回事的時候,馬上驚慌失措,只顧保住自己身家性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