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O-CHINA 2018北京室內樂音樂會開幕

原標題:中國高端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NYO-CHINA 2018北京室內樂音樂會啟示

近日,在中央音樂學院歌劇音樂廳舉辦的一場中華青少年交響樂團(NYO-CHINA)室內樂系列首場音樂會讓人印象深刻。這場彙報音樂會是NYO-CHINA 2018第二屆音樂訓練營封閉兩週的教學成果,也包括這一公益活動從全球數千萬中華青少年音樂學生中通過公開遴選實施未來藝術家計劃的發現性成果。表演者是來自全球各地的21位音樂訓練營學員,他們中有國內外音樂學院的學生,也有來自非專業院校的中小學生。音樂會的表演曲目貫穿了西方音樂五百年,既有文藝復興時期沙伊特的《活潑快樂的巴塔利亞》 ,也有20世紀新古典主義欣德米特的《木管五重奏24號》 ,曲目選擇注重覆蓋面和代表性,但並不強調系統完整,如海頓的《降E大調絃樂四重奏〈玩笑〉 》選了第一、三樂章,貝多芬的《降B大調第13號絃樂四重奏》選了第四、五樂章,長笛二重奏選了莫扎特歌劇《魔笛》選段等。

NYO-CHINA 2018北京室内乐音乐会开幕

這是一場準職業演奏員水準的音樂會。何以言之?在筆者看來,品評演奏,不離六字,即“準”“難”“情”“巧”“妙”“絕” 。“準”和“難”是對演奏技術層面的考量,就是既看演奏者是否能夠準確詮釋作曲家構思文本中技術要求的同時(如速度、力度、演奏法、節奏、音準等) ,兼顧考量作品的技術難易程度;“情”所體現的是演奏者的藝術表現力;“巧”即技巧高明且運用恰好;“妙” ,即演奏已到妙境,常人難至;“絕” ,即表演(包括技巧與情感表現)達到極致,獨到此處。用“六字標準”來評價,筆者認為參加音樂訓練營的21位學員都逾越了“準”“難” ,基本達到“情”“巧”層面。

從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來看,NYO-CHINA舉辦的這次活動對於經過海選而勝出的音樂訓練營的學員而言很有意義。哈佛大學的一項調研曾發現,一個人一生中平均會有七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毋庸置疑,對於多數學員而言,這次音樂會的成功便是一次關鍵機會。其不僅僅是因為NYO-CHINA為學員提供的全國乃至全世界巡演的機會,更重要的是,這次音樂會的成功讓他們更加肯定地認識了自己,這種有依據的自信和被發現、被檢驗後的自我才能認知,可能會讓學員們在音樂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成長為專業的音樂演奏家。難能可貴的是, NYO-CHINA的活動對學員是完全免費的,目的是希望有音樂天賦的青少年演奏家們不會因為經費問題錯失展示才華的機會。

NYO-CHINA 2018北京室内乐音乐会开幕

而對於我國高端專業音樂演奏人才培養工作而言, NYO-CHINA探索出的這條新的人才發現與助長路徑,也有可供借鑑的意義。在當前高端專業音樂教育日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的高水平演奏家培養主要依靠兩種路徑:一是接受一流的專業音樂學院的系統化教育,然後,考取職業院團;二是在世界性或全國性專業賽事中脫穎而出,被專業院團或經紀人發現,繼而走上職業演奏的道路。筆者曾對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維也納愛樂樂團、紐約愛樂樂團與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六個海內外頂級交響樂團的首席進行考察,發現演奏家100 %都畢業於專業音樂學院, 7成以上演奏家均有過國際權威音樂大賽獲獎經歷,而且,絕大多數演奏家在學生時代已展現出被樂壇充分肯定的音樂才華。

可見,就專業音樂演奏人才培養而言, NYO-CHINA的主要社會意義在於為專業音樂院校發現高潛質有培養價值的人才,尤其面對那些非音樂院校的學生價值更加凸顯。另外,如能實現,其更大的價值應體現在培養國際一流的中國音樂演奏家方面。筆者認為,中國現在和未來缺少的不是一般的音樂演奏人員,甚至不是一般的職業音樂演奏人才,而是像足球一樣,缺少的是能夠進入國際一流職業演奏傢俱樂部的高端人才。當然,我們不能把這一宏大的國家音樂文化發展的使命寄託於一個剛剛成立一年的公益性組織NYO-CHINA,但不可否認他們為我們的高端人才發現和培養方面提供了具有重要啟示意義的新思路,或許讓我們看到對於我國的高端音樂專業人才培養,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NYO-CHINA 2018北京室内乐音乐会开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