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在同學們自己居家練琴的日子裡,我們送上這篇訪談,聽六位不同年齡和專業的天津茱莉亞首屆大學預科學生聊一聊過去的第一學期中的感受和收穫,希望曾幫助他們的也可以幫助你,並讓正在準備報考天津茱莉亞的同學們更多瞭解預科的學習生活。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天津茱莉亞學院大學預科學生 © 聖藝視覺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來自瀋陽的15歲鋼琴學生李禹嬋這樣說。也許有人會以為,這不過是一個初中生對週末的渴望。但李禹嬋的週末其實很忙,每週五晚上她要搭乘K字頭火車從瀋陽來天津,趕著第二天早上8:30開始在天津茱莉亞學院一天的大學預科課程,從早到晚她只有一個小時的吃飯時間,剩下的都要輾轉在不同的課堂上。從去年九月天津茱莉亞首屆大學預科班正式開學以來,來自全國各地的音樂學生每週六聚集在這裡完成一整天的課程,有人週五晚上或者週六一早趕火車、趕飛機,更有人直接搬來天津生活。對於8至18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日子並不輕鬆。但在採訪中,同學們都表示,在天津茱莉亞的週六是非常快樂的一天,因為這裡有國際視野的教師團隊、豐富全面的課程設置,以及開放歡樂的學習氛圍,所有這一切幫助他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音樂世界。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預科學生晚間音樂會後臺,後排左二為李禹嬋 © Louis Tan


“他教我們從念法語人名開始學習樂曲”

16歲的朱澤宇來自北京,專業是大提琴。每週六早上他5:30起床,趕高鐵去天津。8:30的晨會,他都會提前半小時到學校,為了先拉一會兒琴熱熱身,有時也與重奏組的小夥伴和一下曲子)。他說:“當時決定報考天津茱莉亞,就是期待這裡多元化的教學。”目前學院的26位常駐教師來自美國、法國、匈牙利、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新加坡和中國等8個不同國家,他們帶來了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方法的演奏和教育模式。

朱澤宇的專業導師是韓國大提琴家金兗珍(Yeonjin Kim),金老師非常注重基本功,以及音樂的變化,“她有很多很好的方法幫助我快速地提升自己,她告訴我:一定不能讓聽眾在你第一個音開始的時候就知道結束時是什麼樣。”法國小提琴家紀堯姆·蘇特(Guillaume Sutre)是朱澤宇的室內樂老師,第一堂課上講解一位法國作曲家的作品,蘇特老師說:“我們先不講音樂,我們來講講法語。”於是,他教同學們字正腔圓地念出作曲家的法語名字,“你們演奏時,就要有念他名字的那種感覺。”這麼一說,朱澤宇也感受到了音樂和語言的互通。和朱澤宇一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喜歡的老師。來自臺北的17歲中提琴學生

徐若文跟隨美國老師希拉·布朗(Sheila Browne)學習,“她非常熱情,也非常有耐心,極其注重細節,總有各式各樣對音樂的形容。”希拉·布朗經常用食物來形容音樂,有一次她評價學生們的演奏像漢堡裡的肉餅,糊糊的,好像不是肉但又確實是肉。一句話把學生們都逗笑了,徐若文說:“這個形容太精妙了!”除此之外,天津茱莉亞還經常邀請客座教授前來講學,包括肖邦國際鋼琴比賽評委會主席安傑伊·雅辛斯基、紐約茱莉亞學院大學預科藝術總監及鋼琴系主任約赫維德·卡普林斯基和著名的茱莉亞絃樂四重奏等都先後來為大學預科學生舉辦了大師課。去年11月,徐若文受到了三位客座教授的指導,“每位老師都有自己對技巧和音樂的理解,我可以收集不同的觀點,與自己的理解進行比較與結合,從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理解,大師課非常有助於我們開拓思維。”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約赫維德·卡普林斯基鋼琴大師課上 © 聖藝視覺


“我給萊比錫的巴赫檔案館寫了兩封信”

在天津茱莉亞學院,學生們喜歡的不只是老師,還有豐富的課程。對於學生們來說,週六確實是非常忙碌的一天。8:30的晨會之後,來自長沙的14歲長號學生陳時進先爬四樓上音樂理論課,下課後一路飛奔去上合唱課,之後有半小時間歇他會自己練練琴,隨後是一對一專業課,下午還有專業研討課、音樂素養英文課和視唱練耳課,最後一堂室內樂指導課要到晚上7:00才能下課。類似音樂理論課、視唱練耳課以及音樂素養英文課,很多同學都是在這裡第一次接觸到。李禹嬋和朱澤宇都很喜歡音樂理論課,不僅因為沈逸文老師風趣幽默,更因為這門課真正指導了他們的演奏。李禹嬋在研究了古典時期的和聲後,發現鋼琴作品中有很多類似的和聲進行,這大大幫助了她背譜。朱澤宇在分析了巴赫《十二平均律》中一首前奏曲的和絃後,發現巴赫《大提琴無伴奏組曲》中也有類似的色彩,在演奏時他就覺得更明確了。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大學預科班合唱課 © 聖藝視覺


還有一門特別的音樂素養英文課,同學們不僅學到了許多專業詞彙,還要選擇自己的研究課題,比如如何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在哪裡聽到過古典音樂表演?同學們需要根據課題設計調查問卷、分析調查結果。10歲的作曲專業學生葉錦陽選擇了自選課題:在巴赫誕辰日策劃一場紀念音樂會。葉錦陽說:

“我給萊比錫的巴赫檔案館的諮詢處和手稿部發了兩封郵件,希望可以拿到一份尚未公開的巴赫手稿的影印本。無論最終能完成多少,這個過程已經讓我很有成就感了。”第二學期還開設了選修課,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第二樂器輔修課、音樂史、作曲或指揮課。李禹嬋就輔修了作曲課,她以前也會記錄自己在鋼琴上的即興彈奏片段,但真正學習了作曲才發現其中有太多學問。作曲老師尼科洛·安森(Niccolo Athens)給她講解了許多基礎知識,包括連線、表情符號的運用,創作風格的轉變等。李禹嬋說:“一方面,我現在演奏時,特別注意連線或者表情符號,會去揣摩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另一方面,我自己在試著寫印象派風格的作品。”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徐若文(右二)和朱澤宇(右一)在晚間音樂會上 © 聖藝視覺


“我和我的雙鋼琴搭檔是一對互懟型夥伴”

除了豐富全面的課程,天津茱莉亞學院一直在為學生們創造登臺演奏的實踐機會。第一學期,學校組織了四場晚間音樂會,幾乎所有的預科學生都得到了展示自己和鍛鍊自己的機會。在這個舞臺上,同學們可以選擇獨奏,也可以兩個人合作奏鳴曲,還可以組成絃樂四重奏,帶來風格各異的音樂作品。14歲的鋼琴學生劉禹含對自己在首場晚間音樂會上的表現很滿意,“我自己覺得不管是我和搭檔的配合,還是我們創造的聲音,以及臺下觀眾的反饋都很好。”即便如此,劉禹含卻說她和她的雙鋼琴搭檔其實是一對“互懟型夥伴”。“其實我們無論是在技巧的運用還是音樂的理解方面,都很不一樣,個性也不一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一起創造出好聽的音樂。老師經常

我們說交流、合作,這個過程中我們倆之間有很多切磋的火花。”

每週一我都在想,如果今天是週五就好了……

安傑伊·雅辛斯基鋼琴大師課,下方為劉禹含 © 聖藝視覺

徐若文在晚間音樂會上和同學一起呈現了一首絃樂四重奏,之前鮮有機會接觸室內樂的她,在這裡找到了共同創造的樂趣。“平時一個人練琴有時候會覺得很乏味、很孤獨。室內樂就不一樣了,我們四個人有同一個目標,那種有人陪伴的感覺特別好。我們會互相提醒、互相配合,遇到問題也會一起去研究和克服。”徐若文參加的重奏組平日裡很難聚齊,於是他們週六上課時會提前到7:30抵達,在家長休息室裡先合練一個小時。室內樂老師紀堯姆·蘇特非常讚賞他們的表現,演出之後他笑著說:“你們是非常棒的孩子,我什麼都沒有做。”不僅如此,在希拉·布朗老師的課上,其實每堂課都有一場“小獨奏會”。她會要求一位同學帶來一段三十分鐘左右的表演,然後其他同學要對他的演奏進行點評,說出一個優點和一個缺點。她告訴學生,不要害怕給同學提出問題,這是一個相互學習的過程。這看似尖銳的要求,卻讓同學們感受到了一種毫無保留的真誠。李禹嬋也說:

“天津茱莉亞的學習氛圍非常輕鬆快樂,我們在這裡打開眼界,不僅提高了技術水平,也改變了音樂態度。其實以前我沒覺得那麼熱愛音樂,但這種氛圍感染了我,讓我每週六都沉浸在學習音樂的幸福感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