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9月29日拍攝的平山縣南文都村荷塘。該村實行村企參股共建模式,將臭水溝改造成了荷塘景觀項目,搞起了生態養殖。 河北日報客戶端記者趙永輝 張昊攝

秋日的太行山峰巒疊翠,清透的滹沱河蜿蜒東流。

9月29日,省政府發出通知,批准平山縣等退出貧困縣序列。數據顯示,2017年,平山縣實現脫貧4095戶、656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0.84%,低於2%的退出指標,符合退出標準。

平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全縣25萬人,7萬多人參軍參戰,湧現出了“平山團”等一大批英雄模範,被譽為晉察冀邊區“抗日模範縣”。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成為解放全中國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三大戰役”在這裡指揮,“兩個務必”在這裡誕生,新中國從這裡走來。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柏坡視察時,提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他叮囑平山幹部群眾“帶頭堅持‘兩個務必’,把謙虛謹慎、艱苦奮鬥、實事求是、一心為民的要求落實到履行職責的各個環節,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牢記囑託,攻堅克難。平山縣幹部群眾大力弘揚西柏坡精神、趕考精神,堅決貫徹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策部署,在新的“趕考”路上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實事求是

在“精準”上持續發力,以全面精準為前提,確保脫貧路上不落一人

歷史是最好的見證者。

9月30日,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遊人如織。在紀念館廣場,來自北京的王建培聽說平山脫貧的消息後,由衷地豎起了大拇指。“革命老區平山縣脫貧,充分體現出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謀幸福,是我們黨的宗旨和要求。”

由於荒山禿嶺多,加之土層瘠薄、乾旱缺水,平山縣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到2015年底,貧困人口18039戶40126人,貧困村260個,佔整個石家莊市貧困村數量的一半以上。

精準扶貧,關鍵在“精”,核心在“準”,重在實事求是。

“精準識別縣裡有政策,‘五必須’‘六出村’‘五出鄉’,俺背不下來,村幹部都能說得滾瓜爛熟。但俺知道一個原則,是不是貧困戶,都是俺們村民認可的。”平山縣溫塘鎮大米峪村脫了貧的村民尚蘋果說,現在不僅確定為貧困戶要精準,脫貧“摘帽”更精準,必須工作隊派出單位主要負責人、駐村工作隊隊長、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包村鄉鎮幹部、包片鄉鎮領導六七個人,簽字背書才能算脫貧。

精準識別是基礎,精準施策是關鍵。平山縣田營村的村民蓋新舍,曾是一窮二白沒手藝的莊稼漢,通過精準幫扶,不僅在家門口的潤眾現代農業園區打起了工,還在駐村幹部的鼓勵下,全家承包起了木耳種植大棚。“短短兩年時間,不僅蓋了新房、買了新車,俺還成了三里五鄉搞菌棚種植的好把式。”蓋新舍一臉自信。

“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組給俺謀下的這金飯碗!”北冶鄉趙家溝村的貧困戶白秋書,依託佛光山旅遊景區,跟著村裡吃上了“旅遊飯”,在家中辦起了農家樂和民宿,一家五口人脫了貧,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平山交出了一張合格答卷——

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165元,增長12.3%。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65元,增長10%;

優先將貧困村列入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對全縣260個貧困村分批次打造,建成30個省級美麗鄉村精品村、145個美麗鄉村達標村,佔貧困村總數的60%;

貧困人口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部分全額資助,參保率100%;全縣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9.35%,貧困人口參保率100%。

●艱苦奮鬥

把產業扶貧做紮實,建立“大產業覆蓋、小產業帶動、點對點幫扶”新機制

平山縣素稱“八山一水一分田”,2000年全縣生產總值30.5億元,財政收入僅1.2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少之又少。

貧窮,不是不脫貧的理由,而應該是戰勝貧困的動力。

2016年2月底,西柏坡紀念館駐村工作隊來到崗南鎮武家莊,村裡一窮二白沒有任何產業,鄉親們過著靠天吃飯的窮日子。“沒有起步資金,我們就一邊幫著鄉親們銷售土雞蛋,一邊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推銷當地的花生油、粉條,還自籌資金給貧困戶購買豬仔,搞起了土豬訂單養殖。”武家莊村第一書記於海龍說,他們靠著一個個小產業,一點一點積攢資金,一步一步擴大生產。

如今,武家莊的“誠信”雞蛋賣到了北京,村裡的香油、芝麻醬等農產品還有了屬於自己的品牌“武西源”,土豬養殖也有了規模,這些產業都與北京、石家莊等地的多家單位簽訂了長期收購協議,村民收入有了保障。

靠著艱苦奮鬥,武家莊村通過“小產業帶動”,雪球越滾越大,鄉親們脫了貧。“近年來,平山始終把培育發展產業作為解決貧困問題的根本途徑,探索建立了‘大產業覆蓋、小產業帶動、點對點幫扶’產業扶貧新機制。”縣扶貧辦主任秘書明說。

沿著新修的鄉村公路,記者再次走進南文都村,與兩年前相比,變化令人欣喜:總長2000米的十餘條土街巷,全部鋪成了水泥路,兩個村民廣場遙相呼應;村東的農業園區裡,葡萄園初具規模,蘋果樹、櫻桃樹樹枝隨風搖曳,旁邊還建起了3000平方米的生態餐廳;村南的荷花池塘,荷花競放,鯉魚、甲魚快活地游來游去。這是平山縣“大產業覆蓋”帶動脫貧的典型之一。

石家莊市工商聯駐南文都村第一書記張端樹說,2016年3月剛駐村時,村裡沒有產業,致富無門。目前現代農業旅遊園區和荷花池塘景觀項目兩個大產業項目已經有了收益。村民範圈桃說,現在她在農業園區打工每月收入近2000元,土地流轉每年收入2000元,再加上光伏發電項目補貼和農業園區年終分紅,每年收入3萬多元。

“按照‘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平山縣將4593.7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注入47家重點景區和龍頭企業,作為貧困群眾的參股資金,折股量化、保底分紅。”秘書明說。如今,泓潤現代農業園區、潤眾現代農業園區等一大批龍頭企業通過“大產業覆蓋”模式,帶動數千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增收。

●一心為民

堅持為人民服務宗旨,最好的幹部到一線,不脫貧決不收兵

西柏坡紀念館的檔案資料中,一位名叫閻如魁的農民留下了這樣一段話:“老百姓收莊稼,毛主席號召幫助群眾,搶秋奪夏,夏天幫助割麥,秋天幫助收稻。有擔的,有背的,往老百姓的場上送,幹得可歡了。”

有一種責任重若泰山,有一種精神穿越時空。

傳承紅色基因,弘揚“趕考”精神。平山縣把最好的幹部派到一線,546名黨員幹部進駐全縣所有的貧困村,與當地幹部群眾一道,向深度貧困宣戰!

2016年2月,地處深山區的觀音堂鄉胡塔溝村,迎來了駐村幹部——縣婦聯副主席任豔麗和她的同事常潤玉、王新缺。

“來了三個妮兒。”私底下,鄉親們竊竊私語,“肯定受不了這個罪,待不了幾天準走。”誰也沒想到,這個“巾幗扶貧三人組”一待就是兩年多。她們吃在胡塔溝、住在胡塔溝,成了真正的胡塔溝人,帶領鄉親們成立了農民合作社,搞起了家禽養殖業,還把大爺大媽手裡的核桃、土雞蛋、紅薯粉條賣出了大山。

胡塔溝村許多老人逢人便誇:“俺這三個閨女真是了不得!”

“下來以後,最大的轉變就是感覺個子矮了,心量寬了,使命感強了。”翻開石家莊市委統戰部駐樹石村第一書記吳俊磊的民情日記,裡面有駐村感受,還密密麻麻地記錄著村裡的大事小情。“我寫的這25萬餘字,不僅是民情日記,更是當地幹部與群眾間的真情。”

待得住,幹得好,鄉親們已經把駐村幹部當成了“貼心人”。2017年底,南文都村駐村第一書記張端樹扶貧工作服務期滿,聽到這個消息後,村裡的黨員和村民代表,聯名寫信給市縣有關部門,強烈要求留住他們的“第一書記”……

如今,平山縣終於實現了全縣脫貧出列,但是優秀的幹部依舊紮根在一線,沒有收兵。他們將繼續奮戰,讓平山的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生活更幸福。

圍繞脫貧攻堅“後三年”和“三年後”,平山目前已明確“兩帶、四區、百村”發展思路,提出要在脫貧出列驗收、後續鞏固提升等方面在河北乃至全國走在前列、樹好標杆、當好表率,在“趕考”的出發地,向黨和人民再交上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合格答卷!


「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脫貧攻堅」柏坡嶺上譜新篇——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平山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