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午盤快報】滬指衝高回落 保險和銀行板塊護盤

滬指衝高回落,創業板指震盪下跌,板塊方面,保險、銀行、軍工等板塊表現強勢,水泥建材、電信運營、草甘膦、環保、快遞等板塊跌幅居前。康美藥業、中國巨石、科大訊飛等機構重倉股重挫。截止收盤,滬指下跌0.15%,報2564.24點;創業板指下跌1.41%,報1232.59點。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進入四季度,外圍市場震盪加劇,A股的形勢更加嚴峻。中國經濟秋季報以及上市公司三季報即將亮相,究竟會交出怎樣一份答卷,各種擾動因素下,對四季度經濟運行的基本判斷是怎樣的?10月15日開始實施降準,“相機抉擇”,穩增長政策後續還會有哪些選項?

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做客《交易時間》節目時,對近期焦點問題進行分析。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1、降準有助穩定社融增速 預期財政減稅發力

市場上有降準無用論,也有降準是大放水論,我認為都不準確。降準的信號如何分析,要考慮社會融資規模和貨幣增速的大背景,也要看金融監管強度以及房地產政策。首先,過去大量外匯佔款湧入時需要動用準備金對沖,而當前,降準是在外匯佔款流入減少的現實情況下實現貨幣增速目標的必要手段;其次,近期出臺的理財新規和資管新規細則都保持著金融強監管的大方向不變;此外,房地產政策也未見放鬆。

本次降準的政策立場相對中性,具有預調、微調的特點,但不是轉向性的全面寬鬆。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大概率將企穩,不太可能出現大幅反彈。跟MLF等短期流動性注入工具比起來,本次降準釋放的7500億元增量資金,對銀行來說更有確定性、成本更低,有利於金融機構加強對於包括小微企業、民營企業在內的實體經濟信貸需求。

總體而言,提振企業信心還需要一攬子政策,而不只是貨幣政策。例如在財政政策方面,有必要推出增值稅減稅措施;在提振民間投資方面,對短期內可能引起企業成本上升因素,比如社保等,進行優化處理,適度下調社保繳費比率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2、匯率機制最重要 一籃子貨幣匯率有望保持穩定

對匯率形成主要影響的有兩方面,一是利差,二是對經濟增長的預期。鑑於本次降準本身是中性微調,社融和貨幣增速企穩,而不是大幅反彈,對人民幣匯率應該不會形成較大沖擊。如果上述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一攬子政策能落實到位,將減緩市場對於經濟增長的擔憂,那對匯率並不會成為拖累因素。

從8月份以來,人民銀行管理匯率的工具、手段和經驗顯示,人民幣保持對一籃子貨幣的相對穩定,而對美元的匯率則視乎美元指數的走向,允許了波動性。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3、消費理念出現變化 家庭槓桿和現金流仍健康

近期的零售銷售數據放緩,主要是短期的週期性因素造成的,包括消費信貸加強監管、棚改的貨幣化安置比率下降等等,儘管人們在車、手機、奢飾品上的花銷趨於理性,但體驗類、服務類的消費佔比越來越高,顯示了消費理念的進化。而三線城市消費增速跑贏大城市的局面依然持續,彰顯區域機遇仍存。

預計零售銷售增速將在今年下半年繼續放緩,但隨著這些週期性減弱、消費信貸正常化,以及個稅減免的效應體現,預計從明年開始,消費增長將會開始企穩。如果進出口領域的摩擦進一步升級,政策制定者可能會出臺更多刺激消費的措施,譬如減稅、降社保繳費。

從中長期來看,中國的家庭負債佔GDP的比例(42%)依然處於合理水平,家庭資產狀況良好,就業市場有韌性。因此,整體家庭槓桿率依然可控。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4、滯脹是個偽命題 並非政策掣肘

最近市場上通脹預期升溫,引發了大家對於滯脹的擔憂。通脹走高是否會使央行在經濟放緩的同時不得不收緊貨幣政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誠然,供給側因素——包括對美國進口農產品徵收反制關稅、洪災以及非洲豬瘟——可能在接下來幾個季度推高CPI通脹,但這些均為短期性質的外部衝擊,而非內生的強通脹壓力;我們預計CPI通脹會在今年四季度和2019年全年的均值達到2.7%,明年二季度可能階段性觸及2.9%的高點。但是,與此同時,伴隨著經濟活動增速和消費溫和放緩,核心CPI有望維持在2.1%-2.2%的良性水平。遠遠談不上“滯脹”。

從6月份以來為平衡外部環境變化與國內去槓桿節奏、防範風險,決策層陸續推出一系列穩增長、防風險的政策措施,包括提高銀行信貸能力、改善債券市場情緒,以及地方專項債補基建短板。

隨著外部貿易保護主義的不確定性,決策層的政策立場仍將維持微調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可進一步加碼,通過減稅等確保中國經濟“軟著陸” 。


四季度基本面能支持A股走穩嗎?


5、大灣區及城市群發展助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城市群是生產率增長的重要支柱,在中國具有獨特意義。在中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下,能否確保生產率的增長,將是跨越中等收入的關鍵。發揮城市的一體化產業鏈、勞動力市場、技術外溢等集群效應,集聚優勢支持技術創新和效率改進,戰略已越發清晰。

全球較為成功的城市群範式,主要是美國的紐約大都會圈、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大都會區等寥寥數個。相比之下,中國的五大主要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京津冀)具備人口規模大、互聯互通快、政府支持政策靈活(差異化的政策)的“大、快、活”三個獨特優勢。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憑藉獨特優勢,成為發揮集聚優勢的橋頭堡。與其他四個城市群分別僅專注於若干行業不同,大灣區的支柱產業更為多樣化,包括高端製造業(分佈於多個珠三角城市)、IT創新(深圳)、金融(香港和深圳)、專業服務(香港)、休閒娛樂(澳門和珠海),以及航運(整個區域)。此外,珠三角地區在過去近30年一直是中國改革開放、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橋頭堡,也受益於此發展出完整的製造業產業鏈,並逐步向高端製造業邁進。

香港-深圳-廣州高速鐵路於上月底通車,標誌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一步,未來還將進一步打造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如果輔以深化市場化改革、開放等政策推動,推動人流、物流、資金流、公共服務和產權保護,在大灣區的一體化,將引領中國五大城市群的發展,推動生產率提升,夯實可持續增長潛力。

基於樞紐城市間的協同效應和對衛星城的輻射作用,我們預計大灣區的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有望在未來十年保持在1.5-2.2%的區間,延續過去十年的勢頭。人口規模可在未來10年增至7600萬到8800萬之間(目前為7000萬)。2030年,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翻一番以上,達到3.2萬億-4.1萬億美元的範疇(2017年為1.5萬億美元),超過英國的經濟規模而相當於全球GDP第五大經濟體,為全國GDP的增長貢獻1/5,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發揮重要作用。

(本期製作:華松 稿件來源:央視財經頻道《交易時間》 微博@央視交易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