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峽:湟水進入海東第一鎮

小峽是湟水河出西寧後進入海東的首站,獨特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小峽豐富的自然資源。被譽為西寧古八景之一的“石峽清風”、曾溝通湟水南北兩岸交通發展的臥橋、著名歷史人物王承恩以及小峽奇石都被人們津津樂道。

近年來,隨著城市步伐進程加快,小峽鎮迎來了撤地設市後的春天。良田變高樓,荒灘變綠地,過去土裡來泥裡去的老百姓,告別了祖輩們堅守的土地,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歷史人物王承恩

翻看小峽的歷史資料,發現一個在明朝時期赫赫有名的人物王承恩就出自這裡。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三十三年,18歲的王承恩沿襲了祖上的官職成為了西寧衛指揮僉事。這是他一生中首次在軍中歷練,因為幾次在河西走廊東端的成功戰例,王承恩得到了陝西督撫的重視。王承恩在戰場上奮勇殺敵,以及在河西走廊東端成功抵禦西海蒙古的戰事中顯現出他的軍事才能。《明熹宗實錄》中記載,當時的一名陝西御史對王承恩的軍事能力很讚賞,兵部隨即將他推崇為最勇敢能戰的戰將。

到了天啟六年(1626年)三月,王承恩被升為神機營左副將。天啟七年(1627年),王承恩率兵赴援遼東,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即使遭遇朝中奸臣彈劾,他依舊身先士卒,不畏強敵,受到了明熹宗的重用。”明朝崇禎二年十月,後金兵直逼北京城,明廷在慌忙中宣佈京師戒嚴,並下令各省兵馬火速進京勤王。此時,王承恩已經升任臨洮總兵,聽到此消息,他把地方的管理事務交給下屬後,立刻帶領一千五百名精銳士卒向北京進發。其他許多地方所派的士兵在半路中都有兵變的事情發生,但是因為軍紀嚴明,王承恩的部隊卻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崇禎三年(1630年),崇禎皇帝召見了王承恩,對他的這種忠君愛國的行為予以嘉獎。在隨後的遼東戰事中,明軍一戰即潰的情況在王承恩等將領的馳援下得到了改觀,經過幾次戰鬥,明軍收復了之前失去的四座城池。這使得朝廷上下非常振奮,崇禎皇帝升王承恩為太子少保、進左都督。

小峽臥橋通兩岸

湟水河是我省東部河谷地區僅次於黃河的第二條大河,流量大,水位高,水流急。過去因沒有橋,兩岸人民來往十分困難,互助縣紅崖子溝和哈拉直溝的群眾出行僅靠一隻小木船和牛皮筏子來回渡河,交通十分不便。

清朝乾隆年間,紅崖子溝和哈拉直溝群眾為了解決過河難的問題,自發募捐,獻工獻料,依靠當地能工巧匠鑄造了三根長兩米,寬15釐米見方的四稜鐵柱,在今小峽鎮王家莊村架起了第一座旋渦式簡易木橋,老百姓稱之為臥橋。臥橋溝通了109國道南北兩地的交通,對湟水兩岸人民的文化交往以及發展河湟經濟,促進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1930年,因年久失修臥橋變成危橋。互助縣高寨鄉西莊村的範生錄擔負起危橋的復修工作。範生錄用直徑約兩尺的圓木架起了臥橋,橋面上用木板覆蓋,頭頂還修了天棚,看起來外表十分壯觀。歷時一年,臥橋復修成功。至1958年蘭青鐵路鋪軌時,為了從南往北拉運鐵軌,鐵路部門在臥橋兩段築起混凝土墩,兩面架設支撐架,並橫拉了6根粗鋼絲繩,把臥橋變成了吊橋。小峽臥橋在蘭青鐵路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古蹟遺址影響大

2011年,由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平安縣文物管理所組建地文物勘探隊,對分佈在小峽鎮石家營、古城崖村的石家營(丙)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家營東路溝東遺址、古城崖漢墓群(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崖羊圈山墓地、古城崖長溝沿墓地等五處古文化遺址、古墓葬進行了全面認真、科學、細緻的勘探,勘探總面積達18.44萬平方米。此次勘探出馬家窯文化遺址一處、青銅時代—卡約文化墓葬30餘座、卡約文化聚落遺址兩處、漢墓12座、漢代陶窯遺址一處。此次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文物勘探工作全面結束後,進一步擴大了平安區文物考古工作的影響面,使廣大群眾真正意識到了文物考古工作的意義,明確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的互利關係。也為平安區後續制定文物保護工作規劃和工程建設規劃提供了詳實可靠的數據,為接下來的文物搶救發掘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石峽清風徐徐來

“石峽清風”是西寧古八景之一。石峽俗稱小峽,清代西寧詩人張思憲曾寫詩:“石峽新開武定關,東西流水南北山。行人莫道征塵汙,兩袖清風自在還。”這首詩的意思是說行人每到峽中,清風徐來,汗顏盡除,使人心曠神怡。小峽,在歷史上是以險關危隘著稱。它是連通東西交通的通道,又是隔斷兩地的重門。清代名將左宗棠在《西寧小峽河新築南北兩關記》中曾這樣描繪小峽的雄渾與險峻:“西寧城東,懸崖陡壁,對立千仞,湟水中流,霆驚箭激,山徑狹隘,車不雙輪,馬不併轡。”正如許多美麗的山河和優美的傳說聯繫在一起一樣,小峽也為人們留下了動人的傳說:昔日此地重山環復、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擊山、丘巒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偉的小峽。

如今的小峽,缺少了曾經的巍峨與險峻,正如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一樣,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車輛川流不息。險關變為通途。唯一不變的是那石峽清風仍然徐徐吹來,遊人到達小峽口湟水兩岸時,即便是夏日炎炎,也會覺得涼風習習。當年那“石亂馬蹄悉”的情景已成為一段歷史的回憶。

奇石文化有特色

賞石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千百年來,國人的愛石、搜石、藏石、品石之風源遠流長,形成了一種傳統的賞石文化,並進而影響到海外諸國家和地區,時至今日,賞石已成國際潮流。

在小峽鎮王家莊村,過往109國道的車輛和行人都被村民住宅前擺放的一尊尊各具特色的奇石所吸引。收藏河湟奇石已成為這個村的人們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更有很多村民通過經營奇石找到一條新的致富門路。當地百姓依託資源優勢,挖掘文化底韻,發展河湟奇石,不僅自己賞玩,還依靠奇石經營,增加了一項收入。河湟奇石文化在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極大地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青海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又一亮點,王家莊村也因奇石成為“特色文化村”。

安居樂業話幸福

2011年3月,小峽鎮石家營、古城崖、上紅莊等7個村的2612戶農戶因海東工業園區建設開始整體搬遷。經過多年建設,如今這座新城拔地而起,成為全省檔次最高、配套設施最完善的安置區。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一片片映入眼簾的綠地,一座高原宜居新城撲面而來。如今,在這座新城裡,既有資質優良、設備先進的現代化三甲醫院,也有孩子們徜徉知識,軟硬件設施健全的幼兒園、中心學校,大型綜合超市、高鐵站就建在家門口,這裡無論是醫療、教育條件,還是綠化、環境衛生,和以前相比,有著天壤之別。老百姓不僅實現了城市夢,昔日的小峽鎮也將以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眼前,更讓人們對海東市的未來發展充滿希望!(記者馬正豔趙娜)


分享到:


相關文章: